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教育自觉新解

时间:2022-05-31 08:45:02

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教育自觉新解

摘要 基于对一则教学案例的剖析,本文就新条件下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进行了思考。新时代条件下,为使教育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发现和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更加自觉地创设机会和情境使少数群体学生得到表达,更加自觉地审视自身身份和观念,增强开放包容的意识。

关键词 学生多样性 异质性 特殊教育需要 教育自觉

分类号 G760

1 案例简述

初中一年级的美术课上,老师讲解了剪纸的相关知识技能后,请学生以“温馨的家”为主题,剪一件家具装饰房间,使家更温馨。学生们兴致很高,用心剪好作品后,先是小组交流,然后再推选出优秀作品全班分享交流。学生剪出钢琴、沙发、电脑、电视机,还有学生剪的是漂亮的窗帘,学生们用自己的作品装点着“温馨的家”。去听课的我注意到,近旁的一组学生中,有一个女孩子剪的是一个液化气罐。当小组互相评议、推选优秀作品时,同学们都说她这个液化气罐不好,哪有房间里面摆一个液化气罐来显示温馨的啊?最后小组认为“不够好”,当然也就失去了在全班展示、分享的机会,老师也没有对这个作品做积极的肯定。

下课后,我和这个小女孩交流,问她为什么会选择剪一个液化气罐。这个小女孩告诉我说,她爸爸妈妈来上海打工,一家人住在一个屋子里,所有的东西也都在这个屋子里。家里没有液化气罐,爸爸妈妈辛苦上班回来后做饭很不方便,多次讲到等钱宽绰了就买一个液化气罐,用液化气做饭。所以,她就觉得液化气罐是最好的,最美的,放在屋子里使家最温馨。

我听了后很感动,对小女孩说,在我看来,你的剪纸作品是最美的,因为你有一颗孝心,想到了爸爸妈妈的需要,其他一些同学是从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制作的。校长相信,你的“液化气罐”一定会让家更温暖更温馨!

2 讨论与分析

这则案例折射出教育教学中很多方面的情况,陆校长当时讲来是阐述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情境创设主题,笔者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新时代条件下,面对学生的多样性及异质性,要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教师更应增强教育自觉性。

(1)新时代条件下学生多样性与异质性凸显

案例中小女孩液化气罐的剪纸作品的确显得有些“特别”。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会剪液化气罐这样一个作品?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解答。从这个女生对校长的回答看,她之所以剪液化气罐作为自己心仪的家具美术作品,是因为她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个放满杂物的屋子里,而这个屋子却没有城里人做饭必用的液化气设备。爸爸妈妈对液化气罐的期待在生活中慢慢地化入了她的生活期待,再加上对父母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用心体验,小女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漂亮与实用之间、在见闻与体验之间,选择了液化气罐这个不被城里人视为家具的家具,去完成她的作品。

这样的小女孩和这样的故事正变得越来越常见,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上千万这样的“小女孩”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中:数据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为1.4735亿人,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2.45%,约为1834万人。其中,大多数流动儿童父母来自农村,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76v5%,如果将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视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话,则全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403万人”。“两为主”政策后,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如2010年广东省约有50.3%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北京市的外来随迁子女约有70%的在公办学校学习。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内不再是附近社区就近上学的学生了,学生来自全国的四面八方,在语言、风俗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会存在明显的差别。单就学生的籍贯来说,如北京某中学,“成立于2004年7月,是北京市第一所专门接收来京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份”,另一项世纪之交对北京市的调查也显示,“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除了没有来自、青海、新疆及上海等地,学生几乎囊括了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又以河南(25.7%)、安徽(17.7%)、湖北(14.6%)、河北(12.7%)及四川(6.5%)为主要来源”。笔者在浙江调研时,也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校学生来自二十几个省份,有十几个民族。

生源的变化日益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呈现出年龄、阶层、文化心理和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诸方面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如在年龄方面,有调查显示,随迁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在年龄上跨度较大,而且普遍大于教育部规定的入学年龄。在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中国儿童中心历时一年主持完成的《让我们共享阳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调查发现,“在抽取的流动儿童家庭中,90%在城市里的住房是租用的,79%的流动人口家庭中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45%的家庭没有厕所,36%的家庭没有厨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6年在全国大中小三类城市抽样10个城市的大规模调查显示,在订阅杂志或报纸、购买课外书、参加郊游活动、家校联系、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文化学习期望、亲子沟通、课外文化补习、课余活动类型等诸多方面,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相关调查发现,在学习习惯、生活卫生习惯及文化心理等方面,不同生源的学生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2)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增强

这些深刻的变化影响学生表现出多方面的特殊教育需要,如学习主体地位的彰显、个人的自主表达、学生间的交流、理解与融合等。面对多样性和异质性凸显的学生,统一的评价标准、处于优势地位学生的群体压力、缺少敏感度和教育引导的教师行为等,都会使处于弱势地位和不利处境的学生的教育需要受到压制,甚至是被湮没。如前面案例中,为什么其他同学不认可小女孩的作品?从案例中看,这既反映出其他同学与这个小女孩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别,也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没有机会对自己的作品加以诠释,同学们先入为主的“评议”和否定,使小女孩失去了对作品加以诠释的机会和勇气。为什么教师没有对这个作品做出积极的评价?因为小女孩的那份孝心、对生活更加美好的向往和期待,是教师所未加探寻也因此未能了解的,这位教师缺少了一份教育的好奇之心和自觉。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特殊”作品的意义和内在情感在班级教学的强势文化氛围中被消解和湮没了。

3 反思与建议:重新认识教师的教育自觉,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

在案例中,校长和教师做出了不同的反馈和评价,可以肯定的是,两种做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很明显的一项是,校长注意到这个作品的独特性并适时追问了背后的意义。校长通过问询和聆听,构建了一个新的教育情境,给这个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使她对个体意义做出诠释,为作品增添了背景知识。本来的情景中小女孩是一个失利者,她

在评价中是失利的,但在这个新的教育情境中,校长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她是胜利者。在新的行动中,校长一学生之间构建了一种新的比较亲密的关系,校长的肯定、鼓励和权威会胜过同学的偏见和教师的漠视,产生了新的教育意义。

这位校长是敏感的,充满了教育的好奇和自觉。在新的条件下,面对学生日益凸显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教师需要增强这种教育的自觉,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1)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发现和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与异质性

“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学生之间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生活状态等差异性的日趋增大,使“某种概念”或者“某种习惯”,都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生活和成长需求。教师需要在更加自觉地发现并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育教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将识别和评价差异性看作教学机智的重要能力,认为教育旨在巩固这些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每一个教师应当不断地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孩子在哪些方面与我和其他人不一般?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个孩子是如何地想与别人不一样?我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呢?”这样的追问,可以帮助教师在家庭背景、生活历史、道德品质、认识特点等方面,增强对学生异质性的敏感和关注。

(2)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尊重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经验

“教育学要求我们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反思”。在前面的案例中,教师请学生制作的剪纸作品用来表现“温馨的家”主题,但是,“温馨”这样的主题属于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在生活中难以找到一个客观、唯一的标准。不同学生所理解的“温馨”和向往的美好是不一样的。这个小女孩从农村随父母到城市中就学,在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家里有一个液化气罐,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可以方便地做饭,减少爸爸妈妈的辛苦,这就是切实的温馨。面对多数学生来自市区的状况,如果用一个标准去评价的话,这个学生的美好可能就变成了不好,温馨变成了粗陋,她美好的梦想就被打碎,心灵受到伤害。对学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忽视,产生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意义的湮没,进而也导致教育作用的消解,甚至异化。

杜威讲到:“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教育不能成为碰运气的事情,教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体体验,只有和这些经历与体验相衔接、相契合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产生意义。“反思儿童生活的环境和植根于其中的价值意义,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提高我们的教育思想,并在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强我们表现出适当的教育理解的可能性。”教育应是对孩子在具体环境中生存和成长做出理解、阐释及引导的过程。“了解一个具体的孩子对事情的感受,了解什么是必要的,能帮助年轻人在道德、审美观、社会和职业的意义上变得更加完美、更加自立……为了找到答案,我们需要从孩子的要求出发,首先从孩子的经历的主观性来理解孩子。……每一个情境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情境的偶然性来自于情境中的构成要素具有令人难以信服的丰富意义:我们关心的是一个或一群具体的孩子,他(她)或他们有着特别的生活经历,有着具体的心思或一系列的问题,生存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

当然,尊重学生的个体生活经历和体验并不是要教师忽视学生普遍的年龄特征和整体特性,也不是要教师与每个学生保持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和评价,这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学校教育中也是不可能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个体生活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不是简单地从事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3)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创设机会和情境使少数群体的学生得以表达

这里所指的“少数群体的学生”,可以泛化地包括学业落后学生、残疾学生、外来就学学生等处境不利的学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这些学生往往被忽视,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缺少表达意见的机会和空间。弱势、内向、自卑、退缩等成为普遍的特征。在教师不自觉的影响下,很多时候,教育不仅没有抗衡和转变这样的格局,而且维护和强化着这种格局。像此案例中的小女孩,由农村来到城市就学读书,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她的生活经历使她在课堂中处于不利状态,作品未能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小女孩没有机会来阐述作品对于她的意义。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责任为这些学生创设机会和情境,使他们能够表达,能够展示,能够阐发自己的意见和意义。“教育过程是或者应该是理智解放的过程。在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能考察和评价发生在文化中的一些变化。他们能研究时代的趋势,并且,就何者应受鼓励以及何者应予反对来说已形成一些观点”。当一些少数群体因为处境不利而失去或者缺少这样的机会时,教师应该关注到这样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对于这些处境不利的少数群体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全体学生认识更加丰富的世界和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4)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审视自身身份和观念,增强自身修养

在一个变革深刻的社会和教育中,教师自身也是变革成分和影响源。传统的教师形象、新时代的职能要求、多重的身份特征、多元的价值观念,都对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也在无形中浸入教师的行为中。“教师是文化遗产的正式传递者,他们也是文化冲突的无意识反应器”。教师对社会、对世界、对生活秉持的价值观念,也只属于某一阶层而不属于全社会,有自己的好恶,具有一定的趋向。但是,因为教师出现的教育教学特殊场合,教师对学生具有的不平等的权威性和重要影响,往往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念压制、湮没了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念。“学校和课堂本身是受不太为人注意的固有的‘范型’和‘价值’所支配的。更具体地说,教师在课堂中的教态和提问,教师对儿童的反应所做出的表情和发言,或者教师对于儿童的服饰和遣词之类的生活态度的注意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儿童的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有些却具有反教育意义,这取决于教师对自身价值观念的自省程度和自我调控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面对十几个至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学生,在新的条件下,学生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对于教师来说,这项挑战只有增强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增强对这些差异性和异质性的开放、包容态度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一个富有思想的人比一个相对而言缺乏思想的人更能显示出对他人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的真正理解”。

(责任编校:赵小红)

上一篇:课程改革中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下一篇:美国《超常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标准》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