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高格引路人

时间:2022-05-31 02:17:46

美术大师吴冠中不但是一位大师,更是一名“伯乐”。他育人无数,又以独到的艺术眼光相人几多。著名书画家翟德年就是被吴老看重的一个晚辈。他为吴老创作了七言联:“叛逆之中贵师承,点线之间意纵横。”也是吴老一生的写照。

2010年6月25日,91岁的美术大师吴冠中在依依不舍中掩上了自己的人生画卷。消息传来,令人难掩悲情,中国又少了一位有独立思想的艺术家。

吴老少年时就被誉为“江南才子”,文章有诗情画意,充满赤子情怀。他的文章和画作是绝佳的互补,旁白甚至比画面更能勾起人的遐思。

盛名冠中外 高格似真金

德年书画社社长、著名书画家翟德年先生深情地回忆起吴老:说起吴老与自己交往的点点滴滴,对自己的鼓励和教诲,对自己书画方面的功底频频赞赏之情,对自己绘画创作手法提出的独到和犀利的见解……让我们耸然动容。

吴老没有大师的高傲不羁,没有长者的冷峻严肃,说话声音不大,但眼神坚定。很难想象如此瘦小的身躯,竟能爆发如此巨大的艺术能量,取得如此可贵的艺术成就。在这个愈来愈喧嚣的尘世中,能坚守的艺术家已经不多了,能成为大师的艺术家更是凤毛鳞角。这使他显得那么高大,让人仰视。

深情忆大师 情难自禁

吴老与德年先生的情缘要追溯到1983年。

“吴老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举办‘中西美术之比较’的专题讲座。那是一个学术性很高的讲座,用幻灯片授课。吴老是介于水墨画和油画之间、介于西方和东方之间的画家,一生致力于油画的画法,用中西结合的画技,呈现一种独特的气息。吴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绘画美学原理,让人耳目一新。当时我向吴老求教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问题,吴老很诚恳地说自己对于书法是外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书法线条的韵律之美,是世界独有的,同时也构成了中国画的美学特点。吴老的思想和艺术追求对我影响非常大。”德年先生低沉的娓娓道来,“2003年,年事已高的吴老已经很少出席社会活动了,但是却邀我陪他观摩台湾画家刘国辉的国画展,一边看,一边跟我讲绘画的技法,那情景还历历在目,恍若昨天。”

“记忆颇深的是2006年8月27日,在吴老举办的“奉献――吴冠中《1974年长江》等作品向国家无偿捐赠仪式暨吴冠中历年捐赠作品汇展开幕式”上,我受邀赴故宫太和门广场参加活动(吴老捐赠的作品有《1974年长江》、《石榴》《江村》等水墨画作品)。

那天,我提早到达会场,在留言簿上签名后,与助手在凉荫下等待,数分钟后,吴老的夫人――慈眉善目、身体健硕的朱碧琴女士就携女儿姗姗而来。我快步向前跟她问好、陪她们闲聊起来。一会儿,吴老就到了。我连忙上前搀扶吴老,吴老关切地询问我在北京琉璃厂的‘德年书画社’的情况,且诚挚地赞扬我经营这样规模可观、质量堪为上乘书画社之不易。”

如此夸赞,让我惶恐不安,“不敢啊吴老,您把我夸得都没边了,我只是爱好书法而已,和您的境界相比,我很惭愧啊!我还要向您请教绘画方面的问题呢。”而谈锋正兴的吴老却继续说:“你能把书画上的个人行为变成一种产业,把产业作为一种崇高事业来孜孜追求,苦苦经营,以求得为社会奉献一份精神饕餮大餐为乐事。实让我刮目相看啊。”

这时,会展捐赠开幕即将开始,吴老与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张耕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都一一到场。

“开幕式结束后,我小心翼翼地扶着吴老走下台来,一路同行的郑欣淼、张庚紧跟其后。吴老继续与我聊起会前的话题,关心地询问起我近期的书法艺术创作和画室经营情况,言语之中透露出长者对晚辈的殷切鼓励和无限期望。他又谈起许多美术方面的话题,不知不觉,我们竟从太和门一路走到了午门。”德年先生的思绪随着话题回到了从前,“意犹未尽的我又陪同吴老一同参观了画展。”

翟德年先生在这次画展上幸运地邂逅了老艺术家黄苗子、郁风夫妇,并专心地聆听他们的教诲,颇受教益。

斯人虽逝 唯其德馨

“2008年,我又陪吴老参加了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活动,吴老一边看画展,一边与我谈起创作的风格、绘画的主题、对艺术的看法,陪吴老看完一遍后,我又根据吴老的讲解重新观摩了一遍,让我在吴老的艺术世界里走得更远了。”德年先生说道。

忆起这些旧事,德年先生这样形容吴老:“与绝大多数画家不同,吴老是一位开拓型、革新型的画家。他尊奉技法当承传统,笔墨当随时代的信条。他敢于打破传统框架,用自己的笔墨另起炉灶,不断突破、革新,一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画轻盈、秀丽、洒脱,意境很高、个性鲜明。一生坚持创作,而不脱离生活中的写生。从不重复自己,这是很难做到的。他的一生是不断总结的一生,《吴冠中文集》生动、有生活、对艺术的理解非常透彻,他的一生,是用功的、奋斗的一生,业界对他充满了敬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想起来,吴老的艺术才能与人格魅力使我们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他平易近人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至今引领着我及我们的德年书画团队,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面对大师的文集画册,画社同仁要继续秉承诚信为本、质量第一的宗旨,如吴老之精神,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德年先生掷地有声。

特立独行 境界横空

“吴老一直很注重文学与艺术紧密结合,他的每幅绘画作品都有自己的创作感言,虽然他有留洋的经历,但是他的笔下洋溢着故乡的风土人情,东西方绘画结合得非常完美。晚年的吴老更加和蔼幽默话语不多,却善用比喻,字字珠玑。”德年先生总结道。

“这是因为吴老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他一生坎坷,但却安于清贫的生活。早两年,我国著名作家孟伟哉先生去他家中拜访,他住在方庄一个普通的两居房子,简朴得近于寒碜。”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吴老的一生几乎没有进过‘像样的’理发馆理发,像一些普通的老人一样,要理发了,就去路边的理发师傅那儿解决,一生只穿运动鞋,说穿着舒服,名牌衣服似乎与他无缘。”

“他的书房只5平米左右,放一张椅子就没有转身的余地了。就是在这样的书房里,他创作了众多的传世佳作。仅2009年,吴老的公开拍卖作品总成交额就达2.2亿元,在2010胡润艺术榜上位列第二。在各个拍卖行里,他的画总是站在当代中国画价格的最高处。而在去年到今年的拍卖中,至少有两幅吴冠中的画拍价超过千万。一生画作总成交额达17.8亿元,在中国所有画家中,仅以4000万元之差逊于齐白石。然而,这些财富吴老未取一分一毫,一直甘心清贫的日子。”说到这里,这位山西汉子也不禁泪光莹莹了。

“吴老91岁的高龄辞世。说起养生,他的一生都是用精神上的营养保健法滋养自己的,一直都是粗茶淡饭地过日子,他总是说,简单最好,无论生活还是

他的绘画、文学,都是用最简约的方法创作出最崇高的精神。他最关注的是创作和生活素材,无意于炒作自己,用超然淡定的心态对待一切。”

“他常用‘己所不欲,不施于人’要求自己,他教导我挺起胸膛做人做事,我的一生受吴老的影响至深,他是我永远的老师,他的精神已植根于我的灵魂中了。”德年先生深情回忆。

独立人格 独立思想

《吴冠中全集》主编水天中认为,在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艺术界,吴冠中是典型的一位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对这个时代,国家以及人民有巨大贡献的艺术家。

吴老在艺术创作上,强调从事艺术要美,要服务于人的精神和心灵。他的独特性在于用非传统的方式表现中国特有的情调和韵味,是属于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而在艺术思想上,他所发表的文字和言论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波澜。他总是一针见血地触及当代艺术的要害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候是人们有隐约感觉而无从下手,有些问题本身就如一团乱麻,遵循习惯思路写出来的理论文章,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能使读者更加一头雾水。吴老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剖析问题实质,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博得赞赏的同时,也让固守传统习惯的人为之愕然。

所以愈到晚年,他愈加推崇鲁迅先生,认为书画与文字相结合,以文字挖掘人的思想,因此使得思想和精神永续。如今吴老存入中国美术馆的《野草》,画的鲁迅先生,仅廖廖数笔,勾勒出鲁迅先生的精髓和内涵,不禁让鲁迅之子阁海婴先生也感动有加。

身体力行 高风亮节

“吴冠中先生的离开是清华大学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感慨万千。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骄傲的艺术家,他纯粹、透明、自然、坦诚,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如此评价吴老。

吴老毕生致力于推进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画作一直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奇葩。

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献了10幅作品。2008年他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美术馆等公立机构的作品已有87件,捐给新加坡美术馆113件作品:2009年1月,向中国美术馆捐赠36件作品;2010年,又将56件作品及自己珍藏的师友作品16件捐赠给浙江美术馆;就在他去世前几天,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召开新闻会,宣布吴冠中再赠5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

记者手记

缅怀吴冠中先生的文章,看似与中国保健营养无关,其实却是深切关联。就在早前与翟德年先生聊及国人保健养生问题之时,德年先生说其实国人养生最重要的还是精神保养,起居饮食并不难做到,难做到的是不断滋养心灵。如果我们通过文化营养的吸取,通过品德的修养,获得心灵的滋养,就自然能因循万物生长枯荣的自然规律,理解生活和人生,自然而然达到健康长寿。

德年先生之言深得记者之心。当德年先生谈及他与吴老数十年交往之缘,深为吴老大师风范所折服。吴老不仅是艺术大师,更是高风亮节的典范,他能寿弥耋耄,并非因为他有何特殊的营养滋补、特别的养生之道。他粗茶淡饭简朴一生,却因充足的精神营养滋养而得颐养天年,也是对我们国人养生的莫大启示。

愿吴老的精神光辉永远照耀我们,照亮我们的心灵!

吴冠中艺术箴言摘要

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

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上一篇:消除office情绪污染 下一篇:别当“梦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