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韩信怜惜

时间:2022-05-30 11:55:39

说中国战争史,不得不说韩信。此公创造了无人可以复制的诸多战例,因是绝版,便让无数英雄豪杰竞相折腰,也让历代名将无一不望其项背而仰慕。在司马迁的笔下,刘邦是个流氓加无赖的政治家,但他称帝之后,在洛阳南宫大设宴席时却说过一番“正经”话: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国家,安百姓,我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人为当代人杰,得三人我亦得天下。由此可见,没有战神韩信,哪有煌煌大汉朝?!但韩信死得凄凉:终以谋反的罪名,在永乐宫身首异处。一个战神,没有在刀剑里倒下,却死在了一个女人的陷阱里,我们只能说是“凄凉”。问题在于,吕后先斩后奏,她哪来的如此胆量?因此,史学家就作出了一个推理:吕后实际上得到了刘邦的默许,因为他功高震主,只能去死。因此,韩信历来被世人所怜惜,刘邦则又难逃世人之诅咒。其实,我们先别慌骂刘邦,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只是一个王朝初立时的“规律”而已,至于韩信自己,也难逃其责。“责”究何处?又有史学家说,他是军事天才,却丝毫没有做人臣的谨慎。此类例证很多,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他和刘邦的一次争辩:刘邦用兵只能将兵五千,而他韩信用兵则是“多多益善”。如此人臣,岂有不被诛之理?其实,这仍不是韩信凄凉结局的结症所在。韩信一生不是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甚至是改变国家的命运,但他放弃了。所以,韩信之死,责在自己。

公元前203年,韩信率部直取齐地,一举消灭了项羽20万军队,且对楚军形成了包围合歼之态势,天下所属突然变得扑朔迷离。不可一世、力能扛鼎的楚霸王项羽,终于对对手产生了恐惧,遂差遣武涉前往游说韩信:南面称孤,三分天下。如何三分?刘邦一份,项羽一份,韩信一份是也。而当时的韩信确有雄视天下豪杰的本钱,不说是天下三分,尚若他有独吞天下的野心,也未尝不可得。韩信虽犹豫过,但最终没有拥兵自重,骨子里还装着的是“我主刘邦”的知遇之恩:我投靠项王当差的时,给我的官职不过是一个执枪站岗的郎中,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雄兵,我岂有背叛的理由?韩信的表白义薄云天,决非故作矫情,但由此也让他失去改变自己命运的第一次机会。

项羽乌江自刎,大汉初立,韩信被加封为楚王。其时,项羽部将四处逃亡,刘邦即令全国通缉,悬赏捉拿,一度名震四方的钟离昧自然是首当其中。走投无路时,他便投靠同乡韩信。韩信旧情难剪,收于帐下。岂料被人告密,刘邦便认定韩信有了谋反之心,决定以云梦泽游猎为名,在韩信前往迎驾时将他捉拿。而韩信也揣摩出了刘邦的用意,惶恐之余,却想到的是拿钟离昧的人头换得刘邦的信任。而钟离昧也看出了韩信的用心,便对他说:汉所以敢攻楚,是恐我与你联合造反,同心抗汉。如果把我擒献于刘邦,那么,我今日死,你明日必亡。说罢,拔剑自刎而死。此时的韩信,若能醒悟,奋起一搏,可能他的人生结局又是一种境况,可惜他再次错过了改写命运的机会。他令人割下钟离昧的人头之后,前往云梦泽面谒刘邦,却被刘邦擒了个正着,此次虽未砍头,却由楚王降为了淮阴侯,且为日后亡命埋下了祸根。

此至,我们仅诅咒刘邦的残忍就片面了,韩信的愚忠与软弱才是他命运的劫数。他性格里裹上的那一层坚硬的壳,穷尽一生也没有将它凿破,直至吕后的屠刀放在了他的脖子上,他才幡然醒悟,懊悔之余大呼道: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有哲人说,个性即历史,个性即命运。韩信之死,当属韩信个性所致。其实,韩信个性中柔软的一面,在他还是一个街头浪子时,就已表露得淋漓尽致。比方说“胯下之辱”就是一个例证。虽然后人一直把此故事当做大丈夫“以屈求伸”的经典案例大加褒奖,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谬误。试想,一个大男人钻过屠夫裤裆,且不争不怒,这值得人去效仿吗?虽然韩信点兵布阵,挥洒自如,但也遮盖不住他内心的这份柔弱。

当然,笔者说别为韩信怜惜,还另有他意,那就是韩信真反了刘邦,当时中国大地上必定是再一次烽火连天,而百姓也将在诸雄逐鹿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从这层意义上讲,韩信的柔软,客观上的历史贡献还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上一篇:太太属于哪种体裁 下一篇:及时还亲情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