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 交流得失 提高质量

时间:2022-05-30 11:43:45

总结经验 交流得失 提高质量

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6月12日举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研讨会”。全市主要媒体负责人和记者代表总结、交流了上海媒体在“抗击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等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得失,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上海市各新闻单位代表近百人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交流了贯彻实施《关于做好本市突发事件报道的若干意见》的思路和方法。市记协主席贾树枚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记者对典型报道、成就报道等常规性报道比较有经验,突发事件报道则相对薄弱。如当年对千岛湖事件的报道,媒体就比较被动。从“抗击非典”和“伊拉克战争”报道看,我们的媒体积累了经验,新闻队伍经受了考验,取得几方面新的突破――1、媒体透明度有了明显提高,无论是疫情报道,还是政府决策都能得到及时报道;2、新闻报道时效性大大提高;3、媒体公信力空前提高。“抗非”前期,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对上海媒体有关疫情报道持怀疑态度,后期则完全肯定没有任何疑义。4、成为一次科学知识的大普及。5、在实践“三贴近”方面积累了经验。通过总结逐渐形成三点新认识――(1)对媒体领导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新要求;(2)对记者素质提出新要求;(3)对完善新闻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提出新要求。

解放日报总编辑尹明华在交流中提出,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报道是媒体的基本职责之一,对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诱惑。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发展和稳定大局,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涉及舆论引导水平。为此是否报道、怎样报道往往体现我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否具备敏锐的政治敏感性,能否在大局下观察思考,能否在报道中体现媒体的责任,这是一个需要统一领导和及时指导的问题。如果为抢发消息而添乱,为版面好看而退让原则,为了领先一步而影响大局,这反而是我们工作的失职。

对突发事件报道要把握好度,发还是不发,什么时候发,发到什么程度,角度、篇幅和版位取舍等都有一个适时把握,妥善处理的问题,不能简单追求轰动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既是验证媒体队伍素质的挑战,也是提高媒体新闻宣传水平的机遇,挑战越大机遇也就越多。

文汇报总编辑吴振标说,最近中共上海市委、市委宣传部连续发了四个文件,都是关于改进新闻报道的意见,这些改进意见其实就是促使我们发展新闻事业的机会。

在这次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我们初步研究应当建立起三个机制―――1、灵敏的信息交融机制。2、有效的新闻策划机制。3、强有力的新闻制作机制。

新民晚报总编辑金福安说,突发事件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位置是特别重要的,遇到突发事件,就要抓住机会做足、做大、做好。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不仅要报道事件本身信息,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理性科学分析和必要引导。在新闻媒体改革实践中,按照晚报的特性,我们希望在群众特别关注的一些问题上,能够有所突破,扩大报道的范围,加大报道的力度。

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提出,从世界媒体发展情况看,突发事件是造就媒体成功的机遇,如海湾战争造就了CNN;“9・11”及随后的一系列事件造就了半岛电视台等。每一次突发事件报道可以说是对媒体的一次综合性“体检”。通过总结近期突发事件报道,形成4点思考――1、完善协调指挥、应急机制,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可以借鉴美国媒体的一些操作流程、运作模式,如建立新闻协调中心,通过新闻协调员协调多路记者采访;2、充分利用电视传播优势,加大直播力度,增强现场感,让记者到第一线、到镜头前,以利于记者成长;3、对新闻频率格局进行调整,在上海卫视推出整点新闻,有利即时性、突发性事件的播报;4、研究媒体“危机公关”。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在“抗非”报道中尝试大量制作公益宣传片并滚动播出,使之成为报道的延伸。通过媒体有效沟通来化解公众心理危机,引导社会情绪。

本市媒体一线记者分别交流了在“伊拉克战争”和“抗非”报道中的心得体会。

1.构筑良性策划机制

解放日报科教部主任张蕴在交流中提出,面对突发事件,绝对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在“抗击非典”战役中,报社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突发事件策划机制,将策划工作由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天一次,由总编辑抓选题、拟角度、搞统筹。4月25日刊发通讯《“亲情后援团”倾吐心声》,从亲人角度看一线医务工作者;4月26日刊登通讯《隔离门外,我们遥寄心香一瓣》,表达各界人士对医务工作者的敬意;5月2日刊登一线医务人员自述《“五一”护士日记》等一系列文章。这批报道每篇独立成章,但贯穿起来看,就会发现其形散而神不散,有着清晰的脉络与侧重,多角度地丰满了医务人员形象。

2.注重日常职业素质培养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记者黄铮说,突发事件报道可以凸显记者平时的知识储备能力。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CNN、BBC等媒体记者单兵作战能力很强,一旦需要,他们就能调集记忆库中所有相关信息,面对新闻事件,评论张口就来,一个人对着镜头分析、评论,侃侃而谈,这样的素养是国内记者比较缺乏的。而深入实际、勤奋踏实的采访作风也尤为重要。在卡塔尔美军司令部,我们带着干粮、睡袋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呆就是四天三夜,终于等到了美军的第一场新闻会。突发事件没有请柬、通知,所有线索只能靠记者自己摸索,还要排除遇到的阻力。没有刻苦坚韧的敬业精神,就抢不到第一手的新闻。

上海日报新闻部主任吴正说,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应当是“报道者”而非“目击者”,要始终保持其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过分渲染和煽情都不足取。特别要防止片面追求“卖点”、追求轰动效应,违反规定,道听途说,炒作不实新闻。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对记者新闻素养的培训非常重要。西方新闻界在一些基本新闻报道、协作的职业技巧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总之,我们要培养一支具有高度新闻素养的新闻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冷静、沉着、从容应对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并在最短时间内对事件性质作出准确判断。

3.信息传播要及时、有效

东方网新闻中心副总监高国营提出,没有自己观点的媒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要充分表达自己的编辑思想,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价值观,针对某些谬论进行针锋相对的舆论斗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吴正提出,突发事件报道敏感性强,难度大,把握不好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危害。抢先将真实的情况交代给公众,可以避免错误、严重失实的谣言扩散。面对突发事件报道,纸质媒体应当发挥自己特性,在追求深度、广度上下功夫。通过连续报道和深度开发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最新情况和全过程。

东广新闻综合频率特稿组记者杨叶超认为,做好突发事件报道,要善于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整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后方立刻与前方记者取得联系,获得战况最新进展,在使用新华社记者口播地面战情况的同时,用插录音方式报道布什和萨达姆讲话。在播读文字稿的同时,混录美军导弹发射、爆炸、巴格达防空警报等实况声,让听众更真切感受现场氛围。实践证明,合理地整合信息可以大大提高播报效果。

张蕴还提出,面对突发事件继续采取“不开口、捂盖子”的老方式,必然动摇媒体的公信度。为了在第一时间介入报道,及时向公众公布事实真相,掌握公众信息源的相关部门也应当增加透明度。

4.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优势

高国营认为,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扩大了新闻网站的影响力,如“抗非”报道就使“东方新闻”的日均页读数增长了60%,网站日用户数突破100万。而发稿的即时、容量地域的无限、互动等特性使网站成为网民即时了解、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媒体与新闻网站合作进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有助于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受众。如1999年6月,有15%的今日美国网站读者同时购买《今日美国》,到2000年6月,这一指数就上升到40%。载体的优势使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从MBA到商学院录取官 下一篇:记者招待会:短兵相接的新闻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