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时间:2022-05-30 08:18:15

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ingvanBeethoven1770 -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钢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从1792年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到1822年创作的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可以说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因此他的钢琴奏鸣曲被人们誉为“一部自我意识发展史”。有人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称为“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32首作品则被西方人称之为“新约全书”。贝多芬也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一般划分为三个时期:(一)1792-1800年(作品第二号至作品第二十二号)。这些作品较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二)1801-1814年(作品第二十三号至作品九十号)。这时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期间展现了作曲家多姿多彩的风格,出现了不少富有独创性的乐段,如op27No3的“葬礼进行曲”,op27No1,op27No2幻想风乐章、最缓板慢乐章及标题音乐等等。这一系列作品组成了贝多芬创作的辉煌时期。(三)1814年以后的作品(即最后五首奏鸣曲)。这五首奏鸣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可视作一首经典乐曲。这些史诗般的作品充分地发挥了钢琴的乐器性能,曲式更为庞大而自由,复杂的感性在这些乐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地反映了伟大作曲家炉火纯青的创作境界。从晚期这些作品中流露出的丰富的内心境界,体现出的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都表明了贝多芬的创作比以前有了更为广泛的视野,心境也变得细腻而优雅。

对于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极少有对他的作品第三十首奏鸣曲的教学及演奏的研究。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演奏好这首作品。

一、了解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弹好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首先要了解作曲家当时的创作背景。贝多芬晚期共创作了5首钢琴奏鸣曲。(101,106,109,110,111)晚年的贝多芬生活十分的拮据,身体每况愈下加上耳朵遭到严重的耳疾影响,直至最后失聪。这使他基本上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他远离人群孤伶伶地生活。因而晚期性格内向占据了主要,思考和倾听自己的心声成为了他的唯一乐趣。但他仍顽强地与疾病、贫苦和黑暗的社会作斗争,仍在不停地思索和探求,为他的理想,也为人类的理想。贝多芬的内心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国家可怕的状况,黑暗的现实使他陷入苦闷当中;另一方面,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欧洲接踵而至的独立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又给贝多芬带来了希望。贝多芬曾说,晚年是他生活的秋季,就象“站在丰硕的果树前面,只需将它轻轻摇动,那些甜美熟透的果实就会像雨点般地掉下来”。他继续对“希望、自由和人性”作新的探索和追求,但是压抑,无赖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之间形成了极度的不协调,而他在生活中难以找到支撑点,所以越发地倾向于哲学思考。他坚毅的性格加上他的人生经验,使得整个晚期音乐作品透着哲人般的气质。音乐效果震撼人心,表现手法也新颖、别致,各种曲式都发展到尽善尽美。

二、了解曲式结构,帮助学生从情感上更好地处理作品

第三十首作品,这首奏鸣曲洋溢着优美诗情的抒情性,是幻想曲类的奏鸣曲,他是贝多芬晚年亲切浪漫型的突出杰作。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十九岁的马克西米利・安娜布伦塔诺小姐的。全曲共三乐章,第一乐章写得十分自由,明显地流露出贝多芬那种“幻想曲风格”的韵律,贝多芬在这里以异常清新而突出的简练形式,与拍子都不同的两大主题(即快板与柔板的两个相异主题),以构成更为灵活而大胆的不完全奏鸣曲式。主要主题的乐型性犹如波浪,它柔和动人、轻盈可爱,和声的功能体系起着鲜明的作用。副主题优美朴素,有急速琶音、小音型和音阶,奇异的节奏和力度变化。展开部是由几个温和的转调连贯起来的,节奏的不同处理,主要主题的平稳进行,始终没有引起大的感情波动。再现部的情调非常优美,主要主题在高八度上奏出,然后是(Adagio),出现的副主题变奏时,其和声与旋律有了相当的变化。尾声比较长,它以主要主题的素材为基础,中间又夹以美丽的和声乐句,最后在高音的持续音上静静地暗示了副主题,内心向往的世界越来越远,像消失在天空中一样,其表情的温柔和蔼及其细致入微的寂静气氛把人们诱入了浑然忘我的境界之中。总之,此乐章的两个主题因素相互矛盾,相互写景,造型的成分得到了更强的发展,它们的对比是美妙动人的,它的音乐意思在于肯定光明,表示安静引人思考。全乐章几乎以一条雄大而柔韧的旋律串联起来,它惊人地预示了浪漫派作曲家未来的音乐,充满一种理想化,而这种理想化是贝多芬晚年创作突出的特征之一。

第二乐章,这个乐章最具刚强、激动的性质,他将所有的素材浓缩,并作出了各种变化,它活跃着诙谐的性格,充满着一种积极性的力感和消极性的沉静交替,深刻地表达了贝多芬晚期创作的独特手法。主要主题气力十足,颇有积极性之感,它包含了整个乐章的典型素材,是一股猛烈搏斗的汹涌热情。B小调的副主题是以主要主体材料构成的,以轻柔的音在高音区柔和地演奏。展开部是以主要主题为材料,取用了镇静的表现手法,很好地代替了一股激昂的作风,以八分音符的节奏将其低音部的旋律作卡农式的模进,表达了沉思的意向。再现部最强音的爆发令人感到情绪变得更为激动,感情的冲动无法控制。主要主题在第二次反复试,在二重对位法别出现了声部的变换,原来是恰空风格的低音声部移到了高音声部,副主题也被移到e小调,结尾简洁明了。两个声部都是反向进行的。最后以细致、强调的方式结束了乐章。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明确地肯定了贝多芬通常的意志和勇气的信念。

第三乐章,这是贝多芬第三十首奏鸣曲最富特色的一个乐章,也是最具有练习价值的一个乐章,学生在这一乐章将把六个变奏串起来演奏。这个乐章由优美的旋律和自由的六个变奏曲构成,是贝多芬晚年最甜美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变奏曲最好的典范之一。贝多芬以细致的音乐表现方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诗意色彩及其主观情绪的流露,变奏曲写得很自由,包括了复调,快速的音阶跑动,类似圆舞曲、小夜曲等等的练习。主题由温和的速度和第二拍附点化的做法强调出来,富有歌唱性。有时从主题音乐中好像传出古代音乐的鸣响,给人们弦乐四重奏的感觉,风格近似巴洛克舞曲的萨拉班德。

第一变奏:(Molto espressivo)它是极富感情的,旋律变得更加温柔优美,富于歌唱,它以一小节为单位的巨大运动低音线,显示了极为宽广的步伐。主题至始至终在圆舞曲节奏的风格上优美地歌唱。

第二变奏:(Leggermente)它是轻松愉快的,是构成在幻想的乐型之上,也是贝多芬多声部音乐的精细部分。十六分音符的轻松动态融合着主题,接着由旋律线在两声部间交替的轻快部分和以厚重的和弦为基础的充实部分接替形成,给人离开主题的感觉,构成了复式变奏曲。

第三变奏:(Allegovivace)它是活泼的快板,变奏是以二重对位法进行的,所有的乐句都改成旋转式的音型,由八分音符锐利的断奏和十六分音符精力充沛的音型组合而成。

第四变奏:(Un poco meno andante)它是沉思般的变奏曲,与前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的整体是构筑在变奏第一小节的乐型之上。它的表情更为柔软,是宁静的冥想,那甜美的音响就象肖邦的音乐。是浪漫派音乐的先兆。

第五变奏:(Allegro ma non troppo)它是不太快的快板,是以泼辣的赋格风格写成的,严密严谨,基于原旋律上的主题,在高二度的位置上以两小节之间卡农风格应答,还附以独立的低音。频繁的连音以模进的显示,取用巴洛克时期的拍子,以厚重的对位手法及声部的明了所展现的激烈表情与前后的变奏形成了锐利的对比。

第六变奏:(Tempo I .del tema)这是恢复原速,它的开头是在持续音的纱幕中,以轻声的、安静的合唱为开端,逐渐在美妙的,诗意般的抒情景色的形象中发展,主题照原型出现,若隐若现,接着这些持续音被细分并演奏成颤音,使旋律的音型也跟着激动起来,整段音乐稳重沉着,华丽灿烂,令人感慨万千。

总而言之,这个乐章是整个奏鸣曲的核心,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练习的重点,通过这首作品能很好地弹奏好复调,赋格,也能在同样的练习当中找到弹奏幻想曲,圆舞曲,小夜曲的风格。当然第三乐章的六首变奏中包

括的钢琴技能技巧也是相当多的。

三、演奏提示

贝多芬的第三十首奏鸣曲,是幻想曲一类的奏鸣曲,在演奏上,应当注意其力度的变化,因为贝多芬的奏鸣曲力度幅度较大,变化较多。这首作品也不例外,经常用到强音(sf)谱面上所写的各种记号都是为了音乐内容所需而写。我们一定不能要求学生以一种力度进行弹奏,力度变化要求跟谱面一致,这是整个作品不可分割的部分。另外,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晚期作品中比较容易理解,又极具代表性的一首,形式打破了早期和中期奏鸣曲的框架,发挥得相当自由。第一乐章由两种材料构成:“不过分地轻快”部分象一些不断飘过的影子;“有表情的柔板”则有许多开阔而强烈的表情,有即兴的成分,但也是有拍子的。紧接第二乐章阴沉而严峻,虽然标题写着“最急板”,但是不要过分快。第三乐章是一首较庞大的变奏曲,内容多样,包括一个赋格段落,加上快速的手指跑动练习,左手练习,在这可以让学生不把变奏拆开来弹,而是合起来一气呵成式的弹奏,这样既可以锻炼其基本功,又可以弹奏奏鸣曲。作品最后长长的颤音是贝多芬喜欢的写法,在“黎明”奏鸣曲回旋曲的结束部分可以听到,在此后的三十二首奏鸣曲结束前也有。这些颤音不容易弹得平均而清楚,因为高音部还有曲调。可以参考彪洛版本的做法,把颤音弹成三十二分音符,当高音部弹曲调时,颤音就暂时停止,曲调音弹出后,颤音继续。虽有间断,但接起来听仍然很使人感到是在继续。

(作者单位:湘南学院音乐系)

上一篇:日本服装设计师及其现代服装设计之路 下一篇: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