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沙漠化防治创新机制研究

时间:2022-05-30 07:18:52

甘肃民勤沙漠化防治创新机制研究

内容提要:民勤绿洲已变为沙源,成为我国干旱、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成为全国甚至世界的沙尘暴策源区之一和生态特级危机区。文章分析民勤沙漠化持续恶化、防沙治沙进展缓慢,“整体治理,局部恶化” 的根源是缺水,认为投入产出失衡是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主要原因。民勤乃至西北常年少雨干旱,水资源危机越来越严重,草原生态恶化,沙漠化、沙尘暴威胁国家安全。民勤沙漠化防治要统筹规划,机制创新,科学治沙,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力求建设和发展,主张从长远考虑,实施“朔天运河引水工程”和“黄石天运河”引水工程,彻底解决西北地区严重缺水局面,从根本上治理民勤沙漠化问题。

关键词:民勤沙漠化防治;现状与问题;创新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39-04

沙漠化对人类生存和工、农、牧业生产及发展是一个重大威胁。由沙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使耕地、牧场面积减少,生产力下降。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30个省份的889个县、旗、区分布有沙化土地。全国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已达179.9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占国土面积的18%。沙漠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并造成了极大危害。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人民币,影响着近4亿人的生产和生活。目前,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继续扩大之势,而且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如果沙漠化继续侵害而得不到有效抑制,到本世纪末,预计损失的耕地将会达到目前耕地的1/3,人类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甘肃省又是我国沙化、荒漠化最严重的省份,据第三次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全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934.7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49%。经过多年防治,土地沙漠化侵害速度有所减慢,但防治总体形势依然呈现“整体治理,局部恶化”的现状,沙漠化防治形势还很严峻。

在2007年3月举行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和代表们共商民勤生态建设大计,同时强调:“我关心甘肃,除了经济发展外,最大的就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问题。第一件事是一定不要使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是温总理2001年以来第11次批示和指示民勤沙漠化防治问题。2007年国庆节,温总理赶到他一直惦念的甘肃民勤县,视察民勤沙漠化防治问题。奔波在石羊河流域,深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会处,察看防沙治沙情况,进入村庄走访农户,与干部群众座谈,研究和探讨民勤生态保护、沙漠化治理有效措施。民勤沙漠化严重程度和治理更引起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

1.民勤沙漠化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东、西、北三面连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极干旱荒漠气候区。

1.1 民勤沙漠化防治现状

民勤绿洲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但近十几年来,沙漠化危害不断加重,致使大量植被退化,大批耕地被风沙吞噬,成为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缺乏科学意识,没有正确处理沙漠化防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过度开采地下水,严重破坏了民勤的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民勤历史上曾经是“湖泊涟漪、水草丰茂”的沙漠绿洲。曾有一个野鸭成群的青土湖,是民勤人引以为自豪的“母亲湖”,解放初期湖水丰富,1952年水位下降,1958年彻底干涸。始建于1958年的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集蓄水、灌溉、防汛为一体,是民勤的人畜饮水、农业生产之源,是30万民勤人的生命之水。但是,由于连年干旱、少雨,水库蓄水逐年减少,于2004年6月底干涸,进一步加剧了民勤的干旱、缺水程度。据全国沙漠化调查检测结果显示,1998年~2003年5年间,民勤耕地风蚀沙漠化面积增加了11035.49公顷,且沙漠化程度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发展。目前,民勤绿洲面积只占全县面积的6%,这一数据还在快速缩减。2001年~2006年间,民勤县尚未治理的风沙口流沙又向绿洲前移了近40米。而2006年沙丘移动速度为8.64米。

面对沙漠的前移,民勤人以坚韧的毅力与大自然抗争,曾以治沙闻名于世,创造过“人进沙退”的壮举。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为严重干旱缺水,全县生态大面积恶化,局部性的防治作用很有限。沙漠化继续加剧,沙漠正在以每年8到10米的速度向绿洲腹地吞噬,民勤绿洲面临消失,已进入“沙进人退”的悲惨局面。特别是近20年来气候趋于干旱,过去的绿洲已变为沙源,成为全国最干旱、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成为全国甚至世界的沙尘暴策源区之一和生态特级危机区。调查显示,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从西、北、东三面逐年对民勤绿洲不断侵蚀,民勤几乎成为沙漠孤岛。

由于干旱和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植被、树木根系够不到水而干枯、死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了解决民勤沙化、荒漠化继续恶化问题,甘肃省政府、威武地区、民勤县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防沙治沙法规。旨在有效控制和治理民勤沙漠化,保住和恢复民勤绿洲。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1 为了应对水资源危机,求得可持续发展,由政府宏观调控,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开始省内范围统一调水。《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调度管理办法》、《加强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通知》、《石羊河流域地表水量调度和地下水削减开采量实施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的规定》、《石羊河流域水事协调规约》等法规颁布实施。

1.1.2 关闭机井、压减耕地、退耕还林,拯救民勤绿洲。2006年民勤县制定了《2006~2010耕地压减规划》,还通过压田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措施,推进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目前,已落实压减耕地8万亩;2003年~2007年3月底,已关闭机井1000多眼,计划到2010年关闭机井3000眼,2007年计划关闭机井500眼。

1.1.3 有计划的组织移民。由于缺水,民勤县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争取向外移民10500人,对湖区沿边沿沙的20个自然村、镇采取整体搬迁。2007年计划移民8000人,搬迁308户,每搬迁一户需要政府补贴资金7万元。这进一步证明“沙进人退”的悲惨局面,已在民勤大面积出现。

1.2 存在的问题

民勤沙化、荒漠化问题调查研究虽然不断深入,不断出台和施行治理措施,继续恶化局面虽然得到部分控制,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达到有效治理。

1.2.1 防治的理论研究缺乏创新观念,从源头治理、彻底治理措施、管理机制和技术比较保守、落后。

1.2.2 缺乏有效防治生态环境恶化理念,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具体措施。

1.2.3 政策导向过于依赖大规模移民,造成居住地生态环境破坏、恶化后一走了之,无形中助长了破坏一片、遗弃一片的行为,造成农牧民保护家园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识不强。面对民勤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断恶化的局面,强化治理措施不力。

1.2.4 对民勤沙化、荒漠化持续恶化的根源认识肤浅,没有认识到民勤所有问题的根子在于缺水。没有从高度认识投入产出严重失衡是民勤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导致防治措施落后于恶化速度。

1.2.5 凡属生态环境问题都有临时应付态度,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快速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给现在防治造成很多困难,治理费用更加高昂,代价更加惨重,远远超过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所换取的暂时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2.民勤沙漠化防治创新机制研究

民勤沙漠化防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理论研究、防治措施和创新机制研究更加深入。

2.1 正确审视民勤沙漠化防治的战略地位民勤不只是甘肃的民勤,也不只是中国的民勤,而是世界的民勤。民勤绿洲起着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的作用,民勤的生态保护不仅是一个县、一个省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民族生存的大问题。民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已经对甘肃中西部地区、对内蒙古河套平原乃至北京和整个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就会合拢连成一片继续南下,具有战略地位的千里河西走廊将被沙漠拦腰截断,整个北方将成为沙漠的前沿,后果不堪设想。

生态专家呼吁,进一步加大民勤退耕还林还草力度,要全力以赴确保民勤这道生态屏障。当地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强劲措施,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合理解决生产、生活与生态争水的尖锐矛盾,同时要加大两大沙漠边缘的“封育、围堵”力度,遏制沙漠继续大面积扩展。因此,民勤沙漠化防治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应尽快将民勤沙漠化防治的“局部行为、地方行为变成国家行为”。国务院应将民勤沙漠化防治计划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并形成一个部级工程,由国务院督促甘肃省政府主抓,国家林业局要大力配合和支持,进一步增加民勤生态效益补偿专项资金,保护民勤绿洲。

2.2 正视和研究投入产出不平衡是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内在原因在过去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人们更多地强调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很少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在“向大自然进军”中,毁林开荒、毁草种田、围湖造地盛极一时,并以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打破了该地区自然生态平衡。人们在享受自然资源财富的同时,却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自然资源匮乏,使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引起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同时,也使人们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遭受破坏环境造成的苦果。开展环境教育,努力探讨科学利用与平衡发展的关系,探讨使用国家宏观调控生态投入产出平衡政策,深入研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力度,制定民勤生态环境保护及沙漠化防治有效措施。

2.3 管理机制创新民勤沙漠化防治要以科学发展观,从长远考虑,统筹规划,强化管理措施和机制创新。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集中治理尚未有效治理和控制的风沙口流沙,集中各种优势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封堵沙丘前移和风蚀沙化面积扩大。

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生态要先行”的战略决策,并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为人进沙退、防治土地沙漠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开创了我国防沙治沙、维护国土安全的新局面。重视北方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技术,全面减少资源消耗。在生态脆弱、自然生存环境差的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生态移民,搬迁出部分人口,减轻这个地方的用水压力,恢复地下水位,保护生态,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但大规模移民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立足本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治理措施,就地建设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一走了之,移民到另一居住地,再去破坏一个新的、或去占有他人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形成恶性循环。在管理机制和政策上不能过分夸大移民的作用,更不能助长破坏一片、遗弃一片的行为,同时建立地区与区域目标责任制,采取各级政府宏观调控、投入和督导,要“新技术,高效益”实施民勤沙漠化防治运作和管理机制创新。

2.4 沙漠化防治理念机制创新民勤要努力探索一条既不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环境,又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的道路。科学管理,科学治沙,借鉴国内外土地管理、沙漠化防治策略,总结经验教训,理性思考,对民勤沙漠化防治道路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将单纯的防沙治沙政策,变为防沙治沙与治穷治愚、治穷致富相结合,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力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农村体制改革,分田到户富了农民。那为什么不能分地(指需要治理的沙化、荒漠化土地)到户,实行林业、荒漠地家庭承包制?在各级政府指导下,实行家庭承包,让农民自己经营、自己发展。同时,培养一批有知识的防沙治沙与治穷致富能手,扎根家乡,指导和带领广大农牧民防沙治沙,发展经济,保护和建设家园。

2.5 实行生产、建设项目生态环保评估论证和立项审批制度建立生产建设项目生态环境评估审批制度,以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土地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标准,来衡量一切建设项目的优劣,通过评估论证优胜劣汰、取利除弊,对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污、不利土地植被生态环境的生产建设项目,采取限、停、禁、关、转等手段强制处理,防止为了短期经济增长,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监督和公正执法是沙化、荒漠化有效治理的保障。坚决纠正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缺失问题,充分发挥监管机制效能,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和徇私枉法及腐败行为,保证民勤沙漠化防治措施顺利落实。建立民勤沙漠化防治及苗木种子等生态建设物资的政府招、投标承建制度和采购监督制度,保障沙漠化防治专项资金能够真正用于防沙治沙。

2.6 民勤有水就是绿洲,无水就是沙漠的政策机制创新民勤沙漠化和贫穷的主要原因是缺水,所有问题的根子在于水,研究民勤沙漠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政策机制创新。民勤处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之中,绿洲边缘风沙线长达408公里。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极干旱荒漠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4倍。北部雅布赖山一线是几公里宽的风口,风经过风口后加速,卷起大量流沙,不断吞噬着民勤绿洲。民勤最主要水源是石羊河,但由于石羊河上游和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172%,净利用率(耗水量与水资源量比)超过95.5%,输入民勤的水量正在逐年减少。目前,民勤年需水量是7亿多立方米,而石羊河输入民勤的水仅为0.6亿~1亿立方米。预计21世纪初我国西部的降水量比20世纪70年代明显减少,民勤将更加缺水。

民勤沙漠化防治政策机制创新就是实施南水北调大西线朔天运河调水方案,从根本上解决民勤及北方缺水问题。研究民勤沙漠化防治所关注的一个共同点是解决水的问题,节水已经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也无水可节,拯救民勤绿洲最根本措施就是调水。而在当地调水已无多少水可调,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只能施行南水北调。

3.南水北调朔天运河调水,拯救民勤绿洲

调水治沙、根治沙尘暴,拯救民勤绿洲是民勤沙漠化防治机制创新的关键,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长远考虑。极力探讨和主张实施“朔天运河”引水工程和“黄石天运河”引水工程,彻底解决河西走廊及民勤严重缺水局面,从根本上治理民勤沙漠化问题,拯救民勤绿洲。

3.1 大西线“朔天运河调水”方案,几经论证,各种数据比较完整,具有很大优势

从海拔3510米的雅鲁藏布江中游、自治区桑日县藏嘎村东南的朔玛滩,建坝开始引水,把雅鲁藏布江水首先引到通天河,再引到黄河,增加黄河水量,解决西北缺水问题。将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3条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汛期富裕水集中起来,开渠引入黄河。再利用大西线“调水”方案各项子工程,把一部分水引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据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委员会的《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和气象学家郭开方案的调查和论证,大西线“朔天运河调水”方案,切实可行、有丰沛的水源、理想的走水路线、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条引水线路引水多,水质好,投资少,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水患和黄河断流、北方缺水问题。

3.2“黄石天运河”引水是大西线“朔天运河调水”方案的子工程,是彻底解决民勤沙漠化防治及河西走廊缺水问题的主要方案

该引水线路从黄河虎峡一带开始引水,一期工程采取动力引水与筑坝升高水位引水相结合方式,沿黄河-石羊河下游(东湖镇、泉山镇一带)民勤盆地-弱水河(天仓段)修建运河(简称“黄石天运河”)调水。引水到民勤及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地区。汛期(6~8月)应尽量最大限度调水,把水引入运河沿途一带水库和湖泊储存,形成水库、湖泊群,在炎热的夏季蒸发,形成降雨,改变这一带的干燥气候,恢复和建设这一带的生态环境及生存条件。

“大西线朔天运河”工程和“黄石天运河”引水工程建设是民勤及甘肃经济发展的希望和关键,它不仅作为我国水利建设的战略方针,而且应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改造和恢复民勤及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世纪性的大工程,要用科学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勘探和研究,趋利避害,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睦相处。

4.结论:

经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有关资料,用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的结合,正视以民勤为代表的甘肃,是沙化、荒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从现状揭示民勤沙漠化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及机制创新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沙漠化危害。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提出民勤沙漠化防治有效措施。“大西线朔天运河”工程和“黄石天运河”引水工程建设不仅是民勤沙漠化防治、恢复民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而且是建设民勤环境、发展民勤经济的有效措施。研究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研究依托“大西线朔天运河”调水、“黄石天运河”引水工程建设,根治民勤沙漠化,是民勤沙漠化防治理念和机制创新的核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宗立.狄春华:拯救沙漠孤岛,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N].光明日报.2007-03-28.

[2]高翔.甘肃每年缺水14亿立方米[N].西部商报.2007.3.28-A-20.

[3]刘国才.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平衡点在哪里?[J].环境经济.2007,(4).

[4]孙鸿烈.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建设的若干科学问题[J].科学新闻.2005,(18).

[5]刘鑫.宋献方等:石羊河流域径出山口径及与山区气候变化相关关系分析[J].资源科学,2007,(3).

[6]赵雪雁.河西绿洲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策略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4).

[7]马顺龙.民勤压减耕地保护绿洲[N].甘肃日报,2007-04-05.

[8]李卫东:南水北调10套方案该选谁?[J].经济月刊.2000,(5).

[9]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委员会.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建议书[J].当代思潮,1999,(2).

[10]郭开.调水治沙 兴亡所系[J].当代思潮,2001,(6).

[11]惠小勇,包秀文.沙漠“决口”尘飞扬――来自沙尘暴源头的见闻[J].半月谈,2006,(8).

[12]魏桐.21世纪,中国将缺七条黄河的水[J].经济月刊,2000,(5).

[13]白青峰,赵磊.让民勤再现“天堑绿洲”的风采[N].经济日报,2005-11-25.

[作者简介]何俊林(1952-),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生态经济研究;

吉亚辉(1964-)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生态经济研究;

柳建平(1965-)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量经济、生态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07-11-28(责任编辑:启方)

上一篇:西部大开发以来的生态成就 下一篇:中国的专业市场推动型区域发展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