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区中成药起源时间查考

时间:2022-05-30 05:21:21

昆明地区中成药起源时间查考

摘要: 据新发现的档案史料,昆明地区中成药的制售肇始于明代初期。明洪武十四年(1381)随征南右副将军沐英入滇的军医朱双美,曾制售过朱氏善用水酒和小儿化风丹,并将这2种成药给两子分售,历经明、清、民国3个朝代。解放后公私合营时,双美号并入昆明市药材公司中药材加工厂。昆明中成药发端之时,制药和行医尚未分开。店主的中成药为手工制作。剂型多为贵重而显效的丹剂。从开始制售到现在,昆明中成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关键词: 中成药;制作;起源;昆明

中图分类号: R28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82-03

昆明地区中成药的制作从何时开始出现?在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的82家原始店中,开设年代最早的是哪一家?这是2013年5月笔者整理昆明中药档案资料,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碰到的问题。经过考证,这一问题逐渐清晰起来,有了可信的答案。

1 调研方法

档案文献整理法和专家访问法相结合。查阅的档案主要有昆明市档案馆档案和原企业保存的职工个人档案等资料。在整理之初,咨询和访问了包括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张震、云南省中医医院原院长吴生元等专家在内的中医药界前辈,获得了线索。征询了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原厂长赵子信、解放前的药铺学徒昌、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刘珍等老领导和老药工,得到进一步证实。

2 获得资料

这次整理,获得昆明地区中成药制作起源方面的诸多实证资料。

2.1 元代,昆明已出现官办惠民药局,购备药物,择良医主持,为贫病者治病。尚未见成药制售的记载。《云南省志卷七十・医药志》记载:“云南中药经营历史悠久,但宋朝以前仍以农村集市性贸易为主,尚无商号(座商)出现。到了元代,昆明出现了官办惠药局,主掌药品配制并出售,‘官给钞年,月营子钱,以备药物’ 并‘择良医主之,以疗贫民……’到了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省内各路也相继设立药局,并由各路正官负责,所设良医及所给钞本,均按地方行政等级和所辖民户多寡而定。”[1]元代惠民药局所备药物,多为汤剂,尚无成药。这一点,从清代的情形可见一斑。据罗养儒未刊稿《纪我所知集》记载:“云南省城。在清代亦有管医局之设置。……官医局是一施医处,替人治病,无论贫富,都不取脉金,但开药方而不给药。……惟是入局求诊之人不多,因局里医生为病者制方,多是一种好人吃不病,病人吃不好之太平汤剂。”[2]

2.2 明代,昆明出现了中成药的制作和出售,并有明确记载。《云南省志卷七十・医药志》记载:“明清年间,一些随营入滇的军医给偏僻的云南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医药。如明洪武十四年(1381)随征南右副将军沐英入滇的军医朱双美,曾制售过朱氏善用水酒和小儿化风丹,并将这2种成药给两子分售,历经明、清、民国3个朝代长达500多年,到民国19年(1930年)才停售。”[3]这一记述与《昆明市志长编》的记载是一致的。

根据昆明市档案馆档案记载:后来,朱双美的后代朱亮卿又接续开设。1952年45岁的朱亮卿在昆明市正义路永升巷2号开设“双美号”药铺,制作小儿化风丹出售给用户,并获得昆明市人民政府的批准。[4]

解放后,全行业公私合营后,1958年9月朱亮卿和妻子龚秀珍参加公私合营,进入中国药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公司,被分配到公司下属的金马药店任营业员。

朱亮卿的工作,与受访的赵子信老厂长的回忆是一致的。他说:“朱亮卿,我没有印象。合营时,资产进来了,有的无人进来,或被分去做门市部主任、营业员了。朱亮卿,有可能做这些工作去了。这些属于市药材公司管,不属加工厂管。”(刘云森、杨祝庆、王云鹏《赵子问记录》,2013)当时加工厂尚未独立核算,人财物均由上级公司昆明市药材公司管理。

关于这两项药的功能,赵子信说:“小儿化风丹,治小儿脐风最好。”(刘云森、杨祝庆、王云鹏《赵子问记录》,2013)据《昆明市志长编》称:朱氏善用水酒“主要是医治跌打损伤,痨伤,尿结石和胆结石。”[5]这两项成药的来源,《长编》称:“其制法处方,是南京内府秘方。”[5]

2.3 明代,除了朱氏善用水酒和小儿化风丹外,还有其它的中成药,如小儿救急丹、犀角保童丸和冷水金丹等。据《昆明市志长编》记载:“万松草堂,孙继鲁,……云南右卫人,明朝嘉靖葵未(1523)进士,由澧州知州历任山西巡抚,……子孙设,……创始婴孩丹丸,即‘小儿救急丹’,世其业。”[5]如果按其孙辈计算,该堂设立时间应在明朝末期(1623年前后)。也就是说,明朝末期,万松草堂就创制小儿救急丹。除此之外,孙万松草堂还制售犀角保童丸。《昆明市志长编》另一处记载:“孙万松草堂,系回族,在小西门内售小儿救急丹、犀角保童丸,遍销云南各县,有五百多年历史。他的祖辈还出一名医,叫孙光豫,曾入京当过御医。”[5]《云南卫生通志》称“孙光豫,昆明县名医。因术精而于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3)被任命为太医院医判。”[6]

关于冷水金丹的记载,《昆明市志长编》节录《续修昆明县志》卷2之6“慈善”篇称:“冷水金丹,系三丰张真人神方,由前明配送至今,向归三牌坊上街火醮会办。”[7]“前明”指明代,火醮会是一种民间慈善组织,它在明朝就配制冷水金丹。

2.4 就昆明地区中成药的制作历史问题,2013年5月笔者访问了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张震研究员,他认为:“昆明地区中成药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是我国科技最发达的时期。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一书中认为,明代中国科技遥遥领先。昆明中成药的制作肇始于明代。”张震研究员的观点,与上述史料记载的时间是吻合的。

明代为昆明中成药的制作创造了条件。当时昆明中药的历史背景,正如李约瑟所言:“一直到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和欧洲的科学理论大致说来还不分上下;只自此以后,欧洲的思想才开始突飞猛进。”[9]十七世纪中叶,若以1644年为界,之前处于明代。明代前期,云南中医药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出现了兰茂、杨慎、刘寅、杨士元、李元阳等优秀的医药学家,尤以兰茂贡献最大,他所著《滇南本草》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早153年。这些医药学家为昆明中成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

2.5 明代,除朱双美外,随军入滇的著名的军医还有董赐、陈凤典以及昆明罗开泰的先辈。《云南卫生通志》记述道:“董赐,安徽省凤阳县人。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平滇大军军医来滇。赐后定居赵州(今大理市凤仪)。明太祖朱元璋因其治军中疫病有功,赏土地、封世袭医官并赐他的诊所‘济生堂’扁额。”[10]“陈凤典,河南省新野县人。随大西军入滇。疗外伤有奇效。清康熙《云南通志》称他‘受异人传,有接骨神术。凡肠出骨折,苟存余息,皆能医治。甚至易骨缝肠,割肌取镞,皆人所惊见者。后卒于腾越(今腾冲)’。”[10]“罗开泰,昆明人,生于咸丰八年,卒于民国七年(1859~1918年)。其祖先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来滇的军医,至开泰已历数代。”[10]军医入滇对中医药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昆明中药的制售奠定了基础。

2.6 明代的医户世袭制是中成药制作得以传承的主要原因。沐英入滇后,明朝在边疆云南实行军屯制度。朝廷命令“天下卫所,一律屯田”,规定边地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耕。[11]军士定点驻屯,遇有战事,军士奉调出征,战事结束返回原卫所屯田。如今云南各地都有称营、屯、旗、庄、所的村名,都是当年屯军军户形成的村寨。[12]明代卫所实行世袭制,“军皆世袭”(《明史・兵志》)一旦从军,终身为伍,即使阵亡或自然死亡,必有其子继承,世代为军。方国瑜《云南地方史讲义》引《大明会典》说:“凡军、民、医、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12]明代医户世袭等措施的建立,巩固了军队,客观上取到了传承中医药的作用。

2.7 明代在军队里,实行军匠制度。军队所需的一切物品,都由匠户(分民匠和军匠2种)制造。匠户是元明两代的一种特殊制度。[13]军匠大部分属于各地卫所,军匠可以每月拿出10天的时间来应役。在服役时间内,政府发给工资,供给膳食。其余的二十天可以为自己生产。军匠制作的产品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这样,提高了手工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工匠制度的建立,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劳力。“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成为工匠们的口头禅。在这种制度的鼓励下,军医及其子弟服役之外,制作中成药在药铺上销售成为可能。

2.8 作为中成药的原料,中草药在昆明立店经营出现于明代。据《昆明市药材公司发展概况》记载:“昆明人喜欢用中草药治病,年代久远。但把中草药立店经营是从明朝的‘临福行’、‘临泰行’、‘临阳行’开始的。”明朝具体的时间,该书透露是明洪武年间。该书前言说:“昆明中药远在明代洪武年间就已立店经营,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昆明市药材公司编《昆明市药材公司发展概况》,1987)明洪武年间,为明朝初期,前后31年(1368~1398),期间中草药的原材料供应,为中成药的制售提供了上游资源。

2.9 明代,昆明中成药的炮炙技艺已有一定基础。那时,中药材加工出现了煨、酿造、蒸、煮等的炮炙方法。明初编撰的《滇南本草》(1436年),记载了酒、散、丸、丹等传统方剂的剂型,这些剂型的制作方法当时已普遍使用。尤其以水酒为引,在该书中使用较多。《昆明史志长编》说:“在《滇南本草》中,有百分之五十用水酒为引。”[14]朱氏善用水酒,就是一种酒剂,它以水酒的酿造技艺为基础。小儿化风丹、小儿救急丹、犀角保童丸和冷水金丹,这些明代中成药,也多采用了丹丸剂型。从《滇南本草》叙述的制法,如杏叶防风“合水酒服或泡药酒”[14]、接骨草“捣烂包患处”[14]、平儿草等“共一处煮烂”[14]、虎掌草“好酒二斤泡,每晚上炖热服”[14]、大一枝箭等“共为细末”[14]、野烟“单剂为末,酒合为丸”,“紫花地丁新瓦焙为末”[14]、“绵大戟为末,米糊为丸”[14]、“黄芩一钱酒炒”[14]、“用石榴皮醋炒”[14]、“响铃草蜜炒”[14]可以推测,当时的加工和制作技术包括泡、捣、煮、炖、研末、焙末、合丸、糊丸、酒炒、醋炒、蜜炒等,中成药的传统加工技艺已得到应用。

3 初步结论

昆明地区中成药的制售肇始于明代初期。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来滇的军医,为云南带来了中医药。军医朱双美,携带南京内府秘方朱氏善用水酒和小儿化风丹,到滇后曾制售。此后,他将这两项成药给两个儿子分别制售,历经明、清和民国3个朝代。解放后,1958年,朱氏家族的后代朱亮卿参加公私合营,把“双美号”药铺及其小儿化风丹等中成药,并入合营后的中国药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公司下属的药材加工厂(现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从明代初年到现在,昆明中成药的制作历史已传承了600多年。

昆明中成药出现时,行医和卖药尚未分开。明代昆明出现中成药的制售,但当时的中成药为良医所制售,行医和卖药兼营,并仍然以行医为主。不管是政府设置的军医,如朱双美、董赐、陈凤典等,还是民间私人的世医,如孙万松草堂等,所制售的中成药都是行医的附带业务,医师主要还是行医诊断。专营中成药制售的药铺尚未出现。不过,医药兼营为清代中叶1826年中成药专营店的开工打下了基础。

明代昆明中成药为手工制售。明朝初期,随着市镇的兴起,昆明出现了立店经营的中草药商铺。药材供应的充足,为中成药的制作提供了条件。从食品制作技术,如酿造、蒸煮等发展而来的中成药加工和制作技术开始分离出来,出现了研末、焙末、合丸、糊丸、酒炒、醋炒、蜜炒等中成药的传统加工技艺。这些手工技艺,在军医药铺或个别诊所,已得到应用。当时手工作坊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研钵、杵、铁锅、锅铲等器具。

明代初期昆明出现少数中成药产品。从现有资料来看,明代初期,昆明已制售朱氏善用水酒、小儿化风丹、小儿救急丹、犀角保童丸和冷水金丹等中成药。这些中成药由医生制售。剂型多为内服丹剂。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有丸剂,也有散剂。中医史上,把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的名之曰丹,如至宝丹,活络丹等。明初昆明中成药之所以多为“丹”,也是因其珍贵而显效的原因。求医者上门来说明病情,医生即给药,带回去供患者服用,较之汤剂,使用更加方便。

鸣谢: 本文承蒙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张震研究员审阅并修改,特此致谢。[HT]

参考文献:

[1]李文辉,李铁军.云南省志卷七十・医药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306.

[2]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市志长编卷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546.

[3]李文辉,李铁军.云南省志卷七十・医药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306.

[4]昆明市档案馆档案,全宗号59,目录号1,案卷号2255.

[5]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市志长编卷七[M].云南:云南新华印刷厂,1984:571-572.

[6]云南省卫生厅.云南卫生通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716.

[7]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市志长编卷七[M].云南:云南新华印刷厂,1984:546.

[8][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407.

[9]云南省卫生厅.云南卫生通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715-718.

[10]娄曾泉,颜章炮.明朝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8.

[11]郝正治.汉族移民入滇史话[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85,84.

[12]吴晗.朱元璋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5.

[13]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市志长编卷七[M].云南:云南新华印刷厂,1984:572.

[14](明)兰茂.滇南本草(本草必读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53.

上一篇:浅析从肝论治经前期综合征 下一篇:创建现实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