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看平遥

时间:2022-05-30 01:51:32

9 月18 日,我到了平遥,进入到一种莫名的亢奋状态。街上川流不息的摄影人,情绪上大致与我差不多。抬眼望去,花花绿绿的海报贴满古老的城墙,无时不在宣布:我是本届平遥最值得一看的影展;三五步之内,必有一个你熟悉的朋友,或者摄影大腕,坐着电瓶车,或骑着自行车,神情昂扬地赶往某个展场。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2008年已进入第8个年头。按组委会网站的官方说法:“此次为期7天的摄影大展,吸引了来自国内及美国、法国、意大利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家、策展人、摄影爱好者,展出作品12000余幅”;按组委会朋友非官方的说法:“此次摄影大展预计参观人数将达到十五六万,远远超过去年”。

12000幅,按一幅作品停留15秒钟计算,全部展览看完大概需要50个小时。也就是说,需要你马不停蹄从早到晚地看上6天。

这明显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一般来讲,很多朋友会跟我一样,在平遥呆上两天,或者三天,带着一身的疲惫和满脑袋的图片,回到北京,或者南方某个城市。然后,在某个闲暇的下午,跟几个朋友就着一壶清茶,或者独自呆在寂静的书房,从遥远的距离,再次聊起平遥,回望平遥。

平遥的价值是什么?

普雷基是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世界著名策展人,有媒体记者问他:今年已经是平遥摄影节的第8年了,您有没有感觉到这个摄影节的成长和变化?

普雷基答道:这取决于你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例如活动的规模等等。不过,我想我们可以用“成熟”这个词来形容每一年的平遥摄影节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今年的摄影论坛的举办,更是我们摄影节的亮点所在。我们可以说,平遥一直在成长。

笔者认为,普雷基的“成长”一词,颇为贴切,至于“成熟”,我更愿意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成熟,意味着世故,意味着急需变化。

2001年的平遥摄影节,无疑开创了中国摄影展会的先河。超前的国际化视角,无法复制的影展场地,高规格的参展作品与到场嘉宾,让平遥摄影节一炮打红。可以说,平遥摄影节给了世界摄影人集中观看中国的窗口,也成为中国摄影作品走向世界的平台。

当时的平遥摄影节,正如一场摄影界的“春晚”,作品之丰富,大腕之云集,在信息相对封闭、摄影界的节庆形式相对较少的时代,的确让无数人产生惊艳的震撼。

只是,春晚已经明显成为全国人民的“娱乐鸡肋”,8年之后,平遥摄影节引以为豪的两大价值,其含金量是否如初?能否像组委会所言:“以PIP为契机,中国影像向世界发出邀请,大展将展出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作品,观众将能看出脉络清晰的世界影像地图与当代艺术走向。”

平遥摄影节成功之后, 不乏效仿之士。找一处有些历史或中国风情的土地,挂上几千幅或大或小的作品,邀来数十位国际大腕或所谓大腕,搞几场务虚不务实的论坛,颁几块不痛不痒自娱自乐的奖杯,成了很多“国际摄影大展”的通用模式。加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很多组织者更关心的,是如何促进当地旅游名气及经济发展,至于世界摄影人能否看到中国主流影像,观众能否看到世界影像的地图,那是次要的事情。

当平遥引以为豪的模式,成为一种能够轻松复制的工程,平遥如何才能开启行业之先河,为互联网时代的影展带来新的价值平台?平遥能否走出这个艺术与经济博弈的怪圈,进入一个更加良性的循环?

再来看看 “中国摄影作品走向世界的平台”,这一点,也是平遥曾经的骄傲。前几届的平遥摄影节,实实在在地推出了不少中国优秀摄影师,其颁发的摄影师与画册奖项,也是很多摄影人梦寐以求的荣誉。中国诸多优秀摄影师,的确非常愿意将作品带到平遥,再从这里走向世界。

时过境迁,当摄影节庆变得满天飞,摄影奖项变得有钱就给、有关系就发的时候,当更多的摄影师将目光与作品转向画廊与图片库的时候,平遥能否保持住创办之初的艺术激情?能否继续成为众多优秀摄影师认可的精神圣地?

平遥的未来在哪里?

有不少今年从平遥回来的朋友说,平遥,越来越像一个庙会。

我宁愿将“庙会”一词,看成褒贬参半。越来越多的参展人数,越来越多的现场促销,甚至,越来越多的民俗表演与美食展览―平遥似乎想降低身段,让众多游客与当地老百姓融入摄影节的氛围,成为摄影节的积极参与者。就连开幕式上的噱头,也能看出组织方颇为精心,官方新闻这样报道:“来自汶川的小姑娘马瑜蔓――她也是本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参展摄影师,在父亲的陪同下与国际策展人、收藏机构创始人博雅珊共同按下象征大战开幕的镜头快门,体现出本届大展的主题“奥运・大爱”。

如果说初创时期的平遥,更多采用的是“高举高打”策略,让摄影人产生高山仰止的崇敬的话,今天的平遥,更乐于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元素成为摄影节的主旋律。大展的主题“奥运・大爱”,内容直指今年关乎中国百姓生活与情感的两大主题: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

主题展览紧跟时代主旋律,这一点无可厚非,只是个人认为,在海量媒体充分的视觉报道之后,关于这两大主题再震撼的作品,基本也是大家看过几十遍甚至百遍的图片,很难依靠这些图片,调动大家的视觉神经以及曾经的激荡情绪,让大家觉得平遥不虚此行;也很难从这些图片,让观众看出“世界影像的地图及当代艺术的走向”。

至于本次组委会主推的“世界摄影节组织同盟”,大概是40多个国家作品的来源。这一点,依个人之见,更像各国摄影作品的“汇演”,观念的、纪实的、沙龙的,时尚的,鱼龙混杂,难以体现组织方的真正意图。加上很多作品在网络或者各种媒体出现过不止一次,更让人难以驻足细品。

所幸,平遥从另一个方面抓住了时代热点,将“画廊”作为本届大展的一个主要亮点,在棉织厂展区集中展示。京沪两地几十家主要画廊,云集平遥,从作品规模和氛围来讲,与刚刚结束的“艺术北京・影像北京”相比,从规模、气势和人气方面,均胜一筹。

宽容,一向是平遥的优势,无论沙龙还是观念,无论纪实还是时尚,只要你喜欢摄影,就能在平遥找到备受欢迎的感觉。正如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学派林立,观点纷争,却因此成为北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但因宽容导致的“鱼龙混杂”,绝不是平遥的未来。当美食节的叫卖声超过影像探讨的声音,当民俗表演的人气超过幻灯演示的人气时,当大多数摄影师回到各地,都说“没看到多少印象深刻的作品”时,作为中国影像展会龙头老大的平遥,更应该思考:平遥的未来在哪里?

2008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据统计, 有近40 个国家的1 万2 千余幅作品参加2008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其中, 国内个展130组,策展28 组,画廊、机构62 家;国外个展19 组,策展15 组,画廊、机构6家。这些精彩的展览分门别类陈列在平遥古城的展区:“县衙”依旧是主题展览区,展示“奥运”“大爱”两大内容以及“华夏文明看山西”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内容;“土仓”继续成为国外精品摄影作品的主战场;“柴油机厂”是综合展区,包含各类经典作品;“棉织厂”是国内外具有先锋探索氛围的当代艺术和画廊展区;“二针厂”以全新面貌展示新锐及国内外优秀摄影师的作品;“文庙”是众多摄影机构的展区;“城隍庙”和“清虚观”展出人文风光作品。

上一篇:媒体风景 第10期 下一篇:圈里圈外说平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