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真精英

时间:2022-05-30 12:57:40

呼唤真精英

《人民论坛》曾经作过一期关于“失意精英”的选题策划,当时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说实在的,眼下被各式有关组织、部门、媒体誉为“精英”的人,尤其是被社会泛泛称之为“精英”的人,还有自封为“精英”的人,加在一起有多少,实在难以统计。若是随便看一看某些人名片上的头衔、职务、职称,你便会产生一种错觉或幻觉:好像中国已经快要没有纯粹的平民百姓了,好像遍地都是“人上人”,都是“精英”。若果真如此,当然是社会大发展、时代大进步、中国大腾飞的吉兆,可歌可颂。但在实际上,这恰恰是患了一种社会病:人格浮肿病。在正常的社会中,真正的精英总是少数,一旦精英铺天盖地,磕头碰脑,或是人人弹冠相庆互称精英,只能说明真正的精英日渐稀少而趋于消亡了。而日益多起来的,无非是如下的所谓“精英”:纸精英,伪精英,怪精英,邪精英,滥精英。

纸精英。无论是被什么部门授个职务任命书,被什么学校、培训班发一个毕业证,或是被什么“协会”、“学会”、“研究会”发一个会员证,该人旋即便会认为有了高于平民甚远的社会等级,成了“人上人”。其实,将他头上那些纸帽子丢到一边,让他在实实在在的行业里展示一下真德实才,真能实绩,往往低于朴朴实实的平民百姓。也就是说,他虽然可以自称有这本事、有那才艺,但可能连基本的“工匠”级别也未必达标。

伪精英。此种人可能有“侃才”,有“写技”,卖弄起古今中外的“学问”来非但口若悬河,且能引经据典,貌似博学多知。可惜,他的学问很可能是古人、洋人中的学者咀嚼万次、排泄千次的陈渣。而且,他的那些学问大都多余而无用,于现实社会并无实益,只有在虚假市场上的叫卖效应。

怪精英。这种人以“个别”、“特殊”为卖点,误认为凡是个别的、特殊的事物都宝贵,都昂贵,全然不理会世上稀少的东西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被正常人丢弃并极力掩埋的垃圾或“核废料”。此种人常常标出高价来卖此物,如有的卖玄、卖僻,有的卖俗、卖秽。被人称之为“怪才”的时候往往洋洋得意,殊不知妖魔鬼怪与正正经经的“仙”毕竟不是同类,而且在趋恶、趋善的属性上有本质区别。

邪精英。世上确有丑恶之人、丑恶之事,关键是对丑恶的态度。对丑恶是立足于指斥、鞭笞还是致力于辩护、宣扬、艳羡,基于此而表演出的才能在属性上也很不同。必须看到,某些“精英”对斥丑抑恶的事无大兴趣,也无本领,但在传播丑恶、同情丑恶、散布丑恶甚而美化丑恶的事上却显得很有兴趣,也很有“才气”。有的人(特别是文人、艺人)还为此出了名,成了“精英”。可忧。

滥精英。我这里说的“滥”不同于“烂”,而主要指泛滥。在眼下,你想从大街上或各种场合里寻找被世人确实感动的大德君子颇难。即使有,也不容易传播。若是你想寻找“大智才子”(尤其是不做善事甚而做恶事的才子)则很容易,传播速度也快。另外,好像一个人只要凭恶作剧式的“趣事”出了名,就有可能被纳入“精英”之列。

这样的世风必须改一改。世上确实需要真正的精英,但什么是真正的精英?虽然我们可以想出十种百种要素,但第一要素也是根本的要素:朴素。中国古代的老子说过“万物莫与朴素争美”,精英也如此。精英的德才(包括大德大才)必须源于朴素,即首先挣脱虚名奢誉,超越急功近利。而于社会、于人生,必须立足于其确有实益。(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上一篇:别老拿日本泡沫经济吓自己 下一篇:暴雪下的中国式社会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