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新闻”的客观性

时间:2022-05-30 12:53:15

“帮忙新闻”的客观性

近些年来,国内各电视台纷纷创立“帮忙新闻”节目,并获得不俗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如安徽电视台的《帮女郎帮你忙》、四川电视台的《帮忙》、河北电视台的《楠楠帮你办》、石家庄电视台的《小吴帮忙》、浙江电视台的《范大姐帮忙》以及湖北电视台先后推出的《8858新闻眼》、《新闻360》等。这些栏目或以“帮忙”为主打,或以“帮忙”为节目的一个重要特色和组成部分,通过记者参与新闻事件,“难事、烦心事,有事你说话”,引导社会各界为群众排忧解难,使新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一、帮忙新闻的主观因素

帮忙新闻和以前传统的新闻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是一个新的新闻门类,说它新,是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新闻类型具有像帮忙新闻这样有着如此之强的主观因素。

(一)帮忙新闻是一种介入式新闻

介入,即进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介入式新闻是指记者对新闻事件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参与意识,并参与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新闻事件的发展态势施以一定影响,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新闻类型。很明显,帮忙新闻就是一种介入式新闻。在各地电视台帮忙新闻节目中较为常见的就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由于对法律和政策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导致诉求无门,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各方面的难题,这时帮忙记者的适当介入,为其指引问题解决的途径,最终使事情得到完满的解决。记者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介入,使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得到了解决,同时也也彰显出媒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二)帮忙新闻是借助媒体公信力干预社会的一种新闻,他会导致新闻事件发展的不同走向。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简言之,媒体的公信力可以理解为媒体对社会的普遍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多方面的,包括普通受众,也包括社会各职能部门,我们可以看到,在媒体的参与下,各职能部门的效率会更快一点,处理事情的态度也会更好一点,甚至一些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可办可不办的事情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可以说,如果媒体不参与,由于当事人对政策不了解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事情很有可能无法得到解决,还容易使当事人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媒体的参与使事情得到解决,各方面都会产生较为理想的结果。媒体的参与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新闻事件的不同走势和结果。媒体不是职能部门。他不能直接去解决问题,但是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公信力去促使问题的解决,帮忙新闻就是媒体公信力干预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问题

新闻是客观性的,这是新闻的基本规律。帮忙新闻如此之多主观因素的介入是否会导致新闻的不客观呢?他是否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规律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新闻客观性的概念最先是由资产阶级新闻界提出来的。1900年,美联社提出了“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它要求记者“不党不私,平衡公正。” 在我国新闻史上,客观报道这个概念也是由资产阶级最先提出来。1903年,《时务报》主笔梁启超先生在提出“报之以客观”的主张。民国初年,名记者黄远生则进一步提出“力变其主观的态度,而易为客观。”都认识到并提出了客观性是新闻的一个重要规律。其实,无论是“只报道事实”,还是“报之以客观”,都不可能产生不偏不倚的所谓“纯客观报道”。新闻是人写出来的,只要是人写的东西就会多多少少带有一定的个人意志,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司马迁“春秋笔法”写“史记”,也带有其强烈的爱憎情绪的个人喜好。所谓新闻的客观性并不是说新闻作品有无倾向性,而是在于他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是否客观、真实。也就是说,我们的新闻必须绝对地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因为某种需要而给客观事实附加一些东西,从而歪曲事实,改造事实。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我国新闻界大多数人认可的新闻定义。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没有新闻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客观性在于新闻事实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新闻是客观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闻同时还具有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报道新闻的记者是具有主观倾向性的。

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但是客观事实并不等于新闻,只有通过报道和传播,事实才能成为新闻。新闻是事件的“报道”,这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是人的报道产生了新闻。每一个报道新闻的人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这源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人生经历、受教育程度、社会认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不管是否意识到了,这些因素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会影响他去选择事实、解释事实和评价事实。对于同一新闻事件,我们很难看到两篇完全相同的新闻报道,为什么他们会在选择事实的时候有所不同,为什么不同的报道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为什么不同的报道者会有不同的评价,为什么有些人只能触及到事物的表象而另一些人却能发掘出事物深刻的内涵。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新闻的采访、写作过程中,报道者不同的的立场,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在或强或弱地表现着,不表现是不可能的。

(二)承载和传播新闻的媒体是有倾向性的。

新闻事件需要传播才能成为新闻,而传播则需要载体,电视台、报纸、广播、网站等等,所有的这些媒体和媒介组织都是有倾向性的。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它必须担负起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社会职责,这是它的使命。资产阶级的新闻媒体,或是政党报刊,需要为政党谋利。商业媒体,一切以刺激销量,增加广告收入而服务。所以说,所有的媒体都不是“单纯的”,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三、如何确保帮忙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的倾向性是天生的,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会因为新闻的客观性而消失,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是矛盾的统一。正因为如此,帮忙新闻较多的主观因素,并不会必然导致新闻丧失客观性原则。但是,帮忙新闻要保持客观性,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尊重事实,如实的报道“事实”。不要“导演”过程,“控制”事件。

帮忙新闻是介入式的报道,在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都会有记者参与,它极易导致新闻事件产生不同的走向。因此,记者必须保持一颗“客观”的心,要尊重事实,如实报道,不能歪曲事实、捏造事实,甚至去导演和控制新闻事件。比如在调节家庭纠纷和矛盾的帮忙新闻中,有的记者沉迷于把新闻事件“导演”出“电视剧”的效果,想办法刺激当事人,挑起事端,让当事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激烈化,以此来刺激部分观众的收视兴趣。这种做法是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丧失,也会使帮忙新闻严重违背客观性规律。

(二)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依法帮忙,依理帮忙。

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保障,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必须遵守,新闻媒体如此,帮忙新闻亦是如此。新闻媒体扶助弱势人群不是无原则的帮扶,他有一个标尺,就是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比如说,帮助一个孤儿寻找合适的收养人,国家对收养是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的,必须完全符合才能完成收养关系。如果收养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是在某个方面不符合条件,这时我们到底该怎样帮忙呢?假如利用媒体的公信力,去说服主管部门,勉强同意收养关系成立,但是如果因为这个“不符条件”导致后来对孤儿产生不良的后果,谁又来承担这个责任呢?所以我们的帮忙新闻必须依法帮忙,这样既能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又能真正的实现我们媒体扶助社会公益的社会职能。

(三)把握好帮忙的“度”的问题。

1.不要充当审判员。

帮忙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目的是促使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把自己放在审判者的角度去评判谁对谁错。对待民间纠纷,记者也只能作调解,而不能当“裁判”,更不能做“审判员”。当记者经验不足、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的时候,记者短时间内很难明辨是非,这时记者如果只凭自己的道德标准或者印象去评判,报道就容易先入为主、错位失准,导致报道失实,这样会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也就更谈不上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了。

2.不要大包大揽,包打天下。

有的记者认为,既然自己是帮忙记者,那就应该无事不管、无所不能,什么事都要去插一手,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帮上忙或者应该帮忙的。比如一些民事纠纷,在专业部门和权威机构做出鉴定意见和结论之前,记者就事先定调子,这不是帮忙,是添乱,是歪曲事实,往往会使事情更加复杂化。还有很多问题,并不是当事人提出来的事情就是合理合法的,往往有很多事情不对的一方就是到电视台寻求帮助的人,还有很多事情是帮忙记者不适合或者不能参与的,比如拆迁。对于这些事情,如果记者不加以甄别,随便揽事上身,将会产生无尽的麻烦。

目前,帮忙新闻在全国各地都有良好的收视表现,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这说明,帮忙新闻这种形式是为老百姓所认可的,是为广大群众热爱和喜欢的,帮忙新闻具有着强大的生存土壤,只要我们做到规范“帮忙“方式,遵循新闻规律,相信这种新闻形式将会长期、健康的生存和发展下去。

(湖北广电总台电视教育频道)

上一篇:新闻帮扶怎样体现人文关怀 下一篇:记录行进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