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时间:2022-05-30 11:48:49

新时期加强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摘要]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加强和深入,由于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社会关系模式变革失序等主要原因,我国传统道德已经严重贬值乃至失范,如何构建适合时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难题。对此,我认为应当从加强道德制度化建设、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道德保障机制建设、加强道德教育和改善社会道德风尚等几方面来加强我国道德建设。

[关键词]道德建设 制度化 途径 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23-02

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民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改变,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个体的满足与幸福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受到全球化、市场化和多元化浪潮的冲击,我国传统的道德已经严重贬值乃至失范,同时新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尚未形成体系,所以整个社会的道德生活处于无规章可循的境地,十分混乱不堪。要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强道德制度化建设

道德制度化,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些最基本性的道德经法定程序制度化,使之转化为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等,依靠制度的强制性来确保社会基本道德得以推广。

在社会变革时期,由于新旧道德观念并存、是非界限难以分辨,人们道德意志薄弱的一面就会更加凸显。当此之时,道德制度化就能够明确告诉社会成员如何做符合道德要求,如何做违背了道德要求,最终有助于每个人明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建立。道德制度化以其较强的外在约束力,从外部激励社会成员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有利于自律与外在约束相统一,有助于强化个人的道德意志。加强道德制度化建设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道德秩序,更好地规范社会道德生活。

加强道德制度化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加强道德立法,二要加强践行道德的制度管理。公民对法律的认同要重于法律条文本身,所以良好道德要得到可靠保障还要有法律化之外的强大实施机制,通过加强制度管理,使道德法律化与道德制度化可以互相补充,以此来弥补单纯依靠自律力量践行伦理道德的有限性。

加强道德制度化建设,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道德制度化并不是要将社会生活中所有领域内的道德全部制度化,其只是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次,道德制度化与道德自律性互相补充,绝对不能抹杀个体道德的自律性特征。

二、加强杜会舆论的监督功能

社会道德要发挥其作用就离不开社会舆论的监督,社会舆论往往还是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的中间力量。通过社会舆论的有效监督:褒扬积极进步的良,打击萎靡颓废的恶,从而引发社会成员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心。当一个人的行为偏离正常的道德习俗时,社会舆论就要对其进行批评和谴责,给其心理制造巨大压力,从而促使其思想与行为道德回归。现实社会中出现道德滑坡与失范现象,社会舆论监督力度不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道德舆论是公众道德的引导者,又是大众道德实践的评价者和监督者,优良的道德环境能够激发人们善良的思想和行为,抑制丑恶思想和行为的产生,有利于道德发展进步,反之则有碍于道德发展进步。所以我们必须加强道德舆论建设,竭力发挥道德舆论的正能量,抑制其负能量。

人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的产物,与一定社会舆论环境关系密切。道德舆论没有中立性,它体现着一个社会一定时期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无私奉献、公平正义等高尚的道德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朝着善性方向转化。“雷锋精神”一直是我国道德建设中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我们还应该深入挖掘真实的先进道德典型进行广泛宣传,给人们以先进道德的震撼力,从根本上激励起人们的道德热情。此外,道德舆论的另一个作用是“惩恶”。社会成员通过道德舆论批判诸如见利忘义、见死不救、过度沉迷于口体享受等各种不道德的言行,使之处于万人唾弃、千夫所指的舆论谴责之中。在道德舆论惩恶扬善的巨大威慑力下,无道德者一定会为自己的道德冷漠行为感到愧疚,甚至无地自容。在这种压力下,社会大众也会受到教育而警醒,产生畏惧心理,主动抑制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

在今天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切实把握好广播、影视、报刊等舆论传播媒体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正确价值导向及舆论引导作用,这是诱导和强化良性道德行为,消除不良道德现象的重要手段。

三、建立健全道德保障机制

道德没有强制性,但为了对那些不能够道德自律的社会成员进行外部约束,就很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国家权力机制保障。要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首先应该健全社会道德习俗规范,甚至使其法律化而具有外在强制力保障。

道德规范法律化思想在我国古代法家思想中就有所体现,抛开阶级性不谈,其目的与今天的我们的目的可以说相同,都想借此手段使民众“行善若性然”,使一些道德要求“藏于官则为法”,最终让人民养成自觉遵守法律与道德的习惯。当前,我国道德立法还不够完善,我们可以借鉴欧美一些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不赡养父母、见义不为等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穆勒曾经指出:要让人们感到有美德可亲,无美德痛苦;一定要把做好事自然会快乐,做坏事自然会痛苦讲清楚,并让每个社会成员熟知这一道德经验后,自然能够引起美德的意志。市场经济时代,个人利益得到空前强化,人们甚至可以堂堂正正地要求本不应该有偿的有偿服务,可以笑贫不笑娼,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起完善的道德良性机制,让有道德者得利,无道德者无利或失利。如要对有见义勇为行为的英雄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对严重损人利己、见义不为等道德败坏的行为进行严厉惩治。

见义勇为者明明知道存有巨大危险仍然义无反顾,为他人或社会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这种行为不但值得肯定和赞扬,我们更应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虽然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出台了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一定奖励的规章条例,不过总体而言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需要统一和加大对见义勇为者社会保障和奖励的力度。所以就需要制定一部国家统一的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保障和奖励的法律,让关键时刻人们不再过多考虑诸如“我救人,谁救我”之类的问题,因为他们会功有所奖、残有所养、失有所补,这样才能更好地弘扬和激发见义勇为精神。

四、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滑坡甚至失范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德教育跟不上,致使社会个体的道德社会化的未完成或失效,因此,大力加强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加强道德教育不但要重视道德教育的形式,更应该注重道德教育的实效,必须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模式与实践体系。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道德主体性教育以及道德终身教育,尽快实现由重灌输知识向重培养能力和人格化形成教育的转化。

道德主体性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社会道德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即注重对受教育者的身体力行的引导和示范。我们要把受教育者看成参与和评价各种社会道德活动的主体,这样就能激起他们对道德知识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对美好道德习俗的向往与对丑恶道德习俗的憎恶,从根本上激发起他们参与道德实践的积极性。

主体性道德教育在以个体性特征为出发点的基础上,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道德活动的有道德的人,而不是教育出脱离社会的洁身自保者。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培养勇于承担社会正义角色的能力,可以通过现实的模拟活动深化其角色承担自觉性,使受教育者能够走出自我,走向他人,增强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思考和积极参与。教育者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受教育者参加社会道德生活,让他们能够自觉发现、辨别、体验生活中的美和丑,对的要加强,错的要反思并改正,如此才能增强其道德感的真实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自我判断力,面对任何诱惑也不会放弃自己心中的美好道德,勇于自觉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

五、提高整体社会道德风尚

我国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管宁割席绝交”的典故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古训,说明社会中的人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个人的道德修养要受到社会整体道德风貌的制约。社会道德习俗高尚,就易与道德主体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反之,若不加强道德教化,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低迷颓废。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是革除陈旧落后的社会道德、建立崭新良好的社会道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大力抓好诸如公务员、教师、医生、成功企业家等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人群的综合道德养成建设,进而这一批人再于有形或无形中感染、影响社会大众思想道德向好的方向转变,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一)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德意识

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也就是说如果失去了正常维系社会的公民道德,这个社会就会解体消亡。今天,我们要从拯救中华民族的兴亡根本入手,全力提高全民的公德意识,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人人幸福家家美满的大家园。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把社会公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公德,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广度和力度,激励每位社会公民都要自觉树立起道德责任感,自觉地承担起对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责任,最终建立起人们互敬互爱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思想道德建设

我们在把青少年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点对象的同时,还应当加强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因为像公务员、成功商人、教师、医护人员等人群的言行更能成为社会大众模仿的对象,更能为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创造条件。直到现在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始终得不到根本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有些重点行业仍然普遍存在着肆意践踏道德原则的现象,其道德冷漠的思想和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坏的示范效应。这一丑陋现象在国家公务员、商人、教师及医护人员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所以一定要加强和提高这些行业的道德建设,使他们成为社会道德的榜样,充分发挥其良性道德示范效应,以促进整体社会道德风尚向理想化转变。

总而言之,当前这一时段的道德滑坡与失范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小段回流,是社会转型时期常常发生的现象,更是向高一级道德规范过渡的暂时性现象。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病态混乱的社会现象必然会走向健康有序。

【参考文献】

[1]刘智峰主编.道德伦理的深度忧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李萍,钟明华主编.道德的选择[M].人民出版社,2006.

[3]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1.

[4]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 下一篇:中小房地产企业绩效考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