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能否以默示方式行使同意土地流转权?

时间:2022-05-30 11:06:46

村委会能否以默示方式行使同意土地流转权?

案例

2003年3月下旬,辽宁省凌海市大有乡小柳村村民赵某听说张某打算转让承包地,便找到张某协商。经邻居黄某作证,双方达成转让协议:赵某一次性支付2.1万元,张某将5.6亩承包地转让给赵某耕种。事后,赵某找到村委主任葛某说明了转让一事,葛某未表态,只是事后向掌管土地账的原村会计说了此事。从当年起,村委会明确该块土地的税费由赵某承担。

这期间,村委会未召开任何会议讨论通过该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事宜,但张某与赵某之间的转让行为,村委会成员及村民都知道,赵某也一直耕种该承包地。2008年12月,村委会具体经办人以公认的事实为基础,在没有征得张某同意的情况下,将该块土地填登到赵某名下,并向其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2011年4月初,伴随辽西向海发展的战略,所建的沿海公路需要从小柳村通过,该5.6亩承包地有3.7亩将被征收,其补偿款很可观。为次,张某找到赵某说:“咱俩当初的承包地转让,没有经村上批准,属于无效行为,我现在想收回。”赵某当然不能接受,他的理由是:“当初转让时已经与村里说了此事,村委会并未反对,而且明确这块土地的税费由我承担。更为重要的是,这块土地已经村委会登记到我的名下,并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二人商量不成,分别找村委主任葛某,葛某左右为难。

葛某经与村党支部书记协商后,决定当着张某及赵某的面阐明村委会的意见:双方当事人的承包地流转虽未正式向村委会(发包方)申请,村委会也未有正式书面同意材料,但村委会已让赵某承担该地块的税费,而且,村里办事人员将该块土地填登到赵某名下,向其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村委会也是知道的。张某反悔不合情理。希望二人妥善化解。

张某不肯接受村委会的意见,又到镇司法所等部门咨询,得到的回答几乎与村委会一致。这期间,村委会也反复做赵某的工作。在镇司法所及村委会的协调下,赵某给张某5000元作为共同受益补偿费,双方就此了结纠纷。

检察官点评

本案的焦点主要有两点:村委会的“知道”属于何种性质,具有法律效力吗?镇司法所及村委会的调解有法律依据吗?

一、村委会的“知道”属于法律上的默示,具有法律效力。《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1条规定:“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可见,村民之间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必须经发包方的同意,可以说这是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本案张某与赵某之间的转让行为,既没有双方的书面申请,也没有村委会书面形式的同意。但是,村委会知道此事后,为促成双方的转让协议采取了具体的积极行为:一是将该地块的税费由赵某承担;二是村里办事人员将该块土地填登到赵某名下,向其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后,村委会干部未做反对表示。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6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民事权利的要求,对方未用语言或者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其行为表明已接受的,可以认定为默示。”

默示与明示是相对的,是不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而以某种积极行为进行意思表示的方式。根据民法理论,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有约定及交易习惯允许的情况下,才能以默示方式进行意思表示。在本案中,村委会作为发包方,虽未用语言或者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以其积极行为表示认可土地转让,不仅接受土地受让人赵某缴纳的承包金。还将该块土地填登到赵某名下,向其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应推定为默示同意。

至于办事人员在未经村委会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将该块土地填登到赵某名下,向其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行为,属于法律上的越权行为。《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人的追认,被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本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办事人员在未经村委会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将该块土地填登到赵某名下,向其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但对于这种越权行为,村委会知道后,并未做反对表示,属于法律上的追认行为,办事人员的行为最终也得到了村委会的默示同意,该行为一旦得到追认,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二、镇司法所及村委会的调解有法律依据吗?严格地说,该调解没有法律依据。既然张某与赵某之间的转让是合法有效的,那么,征地补偿就应由赵某取得,张某的反悔不会得到法律的支持。但是,赵某获得大的利益毕竟与张某有关,本着相互理解、利益共享,为促进村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谐,让获得更大利益者适当分给失去利益者一些利益,让失利者得到某种心理平衡,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上策。而镇司法所和村委会这种善解人意、与人为善的作法不仅合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某种“公平原则”。

上一篇:农业部:开展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 下一篇:浅谈落叶松繁育造林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