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品即人品

时间:2022-05-30 08:49:20

季羡林是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他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文章却一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他的品格将永远照亮我们的灵魂。《永久的悔》一经发表,就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感动。季老的这篇文章还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仔细品读季老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写作的借鉴。

一、双线推进,文脉清晰。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作者的回忆,贯串文章始终的主线是“永久的悔”。文章开篇设疑——点明永久的悔,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结尾扣题——照应永久的悔。中间叙事部分以写“吃的”为主,叙事线索按“吃的”颜色来安排,这部分内容先写“红的”(高粱饼子),终日与我们为伍;然后写“白的”,大奶奶给“我”或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最后写“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这样安排,使得文章的脉络清晰,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二、选材恰当,详略得当。这篇文章主要表现“我”自己的愧疚和自责,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季老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望九之年”,在漫长的人生之中,可选择的素材可说数不胜数,但季老没有直接来写母亲对自己的牵挂和关爱,而是重点写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精心选取了自己幼年时的几个生活片段,写了自己得到“好吃的”的过程和喜悦。季老在这部分可以说不惜笔墨,写得很详细。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处理材料,更能突出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更能表现自己的悔恨,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

三、对比衬托,相得益彰。文中“我”的童年生活和母亲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可以得到“白的”“黄的”“月饼”等许多好吃的,而母亲终日吃“红的”,甚至吃野菜。这样的对比,更能衬托出母亲生活的艰辛和苦涩,也更能表现“我”对母亲的愧疚和自责。

四、语言平实,感情真挚。这篇文章,没有生动形象的比喻,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大肆的铺排渲染,也没有表示强烈的抒情。文章语言明白如话,平实自然。季老用极平常的叙述语言来叙事,在平静的叙事中融进了自己的深情。季老把自己对母亲的爱,把自己“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有人说“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季羡林是一个质朴的人,他的文章当然也会“天然”,真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钟敬文先生曾这样评价季老的文章:“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上一篇:病隙碎笔 第23期 下一篇:修辞手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