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生命 第11期

时间:2022-05-30 05:31:14

新闻背景:

今年春,北京动物园发生了游人恶性伤害动物案件,有5只黑熊、马熊、棕熊先后被人用火碱、硫酸灼伤。

肇事者竟是清华大学机电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

在审问中,刘海洋的解释是:看到书上说“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的能力强,”所以他想“试验一下”。于是,他把实验室带回来的火碱掺到饮料里,撒向正在熊山中向观众表演的马熊和棕熊身上。看到马熊痛得满地打滚,他趁乱中溜走了。后来他又买了一瓶硫酸,掺到饮料中,再次到熊山泼向黑熊头部,造成黑熊眼睛严重灼伤,甚至带来生命危险,其抢救费就花了好几万。

黑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动物园只有少数几只,受伤的黑熊是动物园的种熊,受伤后可能再也不能进行繁殖,因此损失不可估量。

刘海洋被公安局拘留后,其母亲痛心不已,到处谢罪,要为儿子的犯罪行为承担责任,并呼吁挽救她的儿子。

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发生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我们对早期教育的思考。

前一阶段,我们收到了一封家长的来信,信中提到:“我们深知早期教育对开发幼儿智力极其重要,因此,我们从怀孕起就开始胎教,对胎儿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出生后,我们就抓紧对宝宝进行智力开发,经过我们的努力,宝宝三个月就能翻身,五个月开始爬行,九个月开始说话,一岁半就能用普通话与我们交流,二岁多一点能背诵唐诗20多首,会背儿歌10多首,还会说英文字母和个别英语单词,注意力集中时间也比较长。一般两周岁婴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保持在10分钟左右,而我们的儿子能保持在20分钟以上……我们深感早期教育十分重要,可是我们平时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所以想拜托你们介绍一所好的幼儿园,以便能让他提早受到超常教育和精心培养,我们期望他能早日成才。”

目前许多家长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都十分重视。不少年轻父母为自己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真是呕心沥血、想尽办法,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从一些表面情况来看,似乎取得了某些效果。我们认为这封信也反映出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存在着误区,这一点要引起广大年轻父母的高度重视。

主要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

1、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了解较多,而对早期教育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2、对早期开发婴幼儿智力重视较多,而对其身心健康、情感和性格培养关注较少;

3、在早期智力开发中,注意局部的显性能力的开发较多,而对情感、性格等方面的隐性能力培养较少;

4、在教育措施上采用超前、超常的教育措施较多,而采用自然性保护和循序性发展措施较少。

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不平衡”,会使孩子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智力发展和情感性格缺损的矛盾。如果一个婴幼儿在早期发展中,缺乏对生命的关爱和对生命的感受与体验,那么将来他就有可能像刘海洋那样只有好奇心,而缺少起码的同情心;有可能是某一学科的高才生,而在如何对待生命等方面成为低能儿。

从媒体的追踪报导来看,有几点也很值得我们深思:

1、刘海洋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据中学老师反映,他在学校里一直成绩优良,尤其在数理化方面学习能力很强,他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曾经在全国性的数学竞赛中得过奖。在大学,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在前十名之内,而且每年都拿到奖学金,已被保送读研究生。

2、他母亲为了儿子一直含辛茹苦,即使退休之后,她还在做临时工,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刘海洋早日成才。

为此,我们建议:

1.要重视婴幼儿的同情心的培养,把握人之初的头三年。

刘海洋伤熊事件的症结在于他缺乏对待动物的道德底线,在这方面他连最起码的道德观念都没有。在他的心灵深处,只有好奇心,而没有同情心,他说:“我从小就喜欢小鸡小鸟。”可是他喜欢的小动物不是具有血肉之躯的自然生命体,而是没有生命实体的制作品,不是纸面上的画画,便是人工制作的玩具动物。因此,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虚拟化的物质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丧失对真实生命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容易使内心世界产生冷漠。

道德发展心理学一再强调:同情心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基础,是个体道德情感的核心要素。

培养同情心,要把握人生之初的头三年。有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在3个月的时候,就有同情心的萌芽表现,如3个月大的宝宝受到另一个宝宝哭声的影响会感到不安,继而产生同情心,出现移情反应。9个月大的宝宝看到别的宝宝摔倒了,眼里会涌出泪水,然后回到妈妈的怀里寻求安慰,好像摔倒的人就是他自己似的。15个月大的宝宝,看到有小朋友在哭鼻子时,他会拿出自己的玩具娃娃去安慰他的小朋友,以示同情。上述一切均显示同情心是宝宝在社会交往中最早获得的一种情感反应,我们应给予重视和珍惜,让这纯真的爱心能成为道德情感的基石。

2.要让宝宝从小接触小草、小花和小动物。

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在跟踪研究他儿子陈一鸣成长的过程中,主张让孩子从小熟悉狗、猫、兔子等种种动物,从而培养儿童的同情心。他在陈一鸣一岁半时,就饲养了一只小乌龟,在他的日记中记载着:“今天,我将一只小龟养在面盆里让一鸣看看,他一见水中能动的小龟立刻伸手来捉。”儿童在接触小动物的过程中,会逐步了解动物的习性,既能增长见识,又能培养生活情趣,使情感得到健康发展。当然,陈鹤琴先生在提倡让儿童参与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父母也要注意清洁、卫生和安全。

3.同情心的培养,贵在家庭生活中的亲情交流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位老教授在他撰写的《我帮外孙成长》一书中,专门写了“同情心是万善之源”一文。他一开始写道:“我非常希望小外孙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这小家伙似乎像是想投合我的心意,处处表现出可人的同情心。”他希望“做父母的,做爷爷奶奶的,做姥姥的都应该去发现孩子的同情心,应该去培养孩子同情心,应该去发展孩子同情心,这是培养有希望、有出息的后代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还讲了在与小外孙外出时,马路上见到一位老奶奶跌倒在地上引起骨折,他们一家如何热心地将这老人送往医院治疗的过程,小外孙不仅目睹了这一切,而且也参与了整个过程。他认为,这一情景,对孩子未来发展肯定会有很好的影响。

有一天,我们看到一对年轻父母带着5岁的幼儿去吃早点时,给爷爷奶奶和85岁的曾祖母也各买了一份点心。

我们相信,父母的这种道德情感的传递,会对孩子同情心的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0-3个月宝宝的安全防护 下一篇:解读孩子间的“性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