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诠释下的高职生职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构

时间:2022-05-30 02:57:27

“李约瑟难题”诠释下的高职生职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构

[摘要]在对科技哲学界的“李约瑟难题”解读基础上,引申出高职教育界的“李约瑟难题”,进一步结合实际从教育理念、学生角色、教学方式及思维特点等方面运用哲学诠释学的方法去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高职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构的整体理念思路,即意识一元、德育为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理论固本、方法为上,贴近学生、融入生活,为下一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并找出具体解题办法做好铺垫。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界李约瑟难题诠释

[作者简介]黄海峰(1978-),男,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柳州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教工委、教育厅2009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9SZ027,课题主持人:欧阳娟)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70-02

一、李约瑟难题解读

现代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即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李约瑟问题产生原因有三:一是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中国古人习惯于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一个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理解,对事物的微观、部分不做具体细节性的研究,这样往往导致“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而西方人恰恰相反,对事物喜欢深入研究,钻牛角尖,刨根问底,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是,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深度以后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思维研究方式。二是实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让中国人很务实,因此使中国古代文明达到惊人高度,四大发明、星象学、中医药学、武术、风水八卦等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缺点也很明显,匠人们由于只注重经验积累,不追求理论完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徒弟往往连师傅的1/10水平都没有。三是重文轻技观念严重。中国人历来都有“学而优则仕”的情结,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衣锦还乡,工商人士从来都是被看做下里巴人,科学技术自然不受重视,先天缺乏社会大环境支持。

二、高职教育界对“李约瑟难题”诠释(一)高职教育界的“李约瑟难题”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前一时期的迅猛发展,已进入由外延式扩张向注重内涵式提升的转型时期。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关键的高职教育改革已进入了克难攻坚阶段。原有的那种高职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积累,现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许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总体上要比本科、研究生高,进入工作单位以后刚开始还可以适应当前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也相当欢迎,但是随着往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岗位技能对他们的要求不断提高,因为自身知识、能力储备的局限,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越来越感觉到难以胜任岗位工作需要。

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有一句普适的真理:在大多数情况下,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远远要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要。把“李约瑟难题”引入高职教育界,即高职毕业生在初始工作阶段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可是为什么越往后职业能力的提升却越来越慢呢?而本科生、研究生则由刚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居上,其中的原因何在?高职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怎样培养、提升?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焦点、难点问题。令人欣慰的是,我国高职教育界的许多人士已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二)对高职教育“李约瑟难题”的诠释

影响高职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念错位。高职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也就是短短十多年时间,可以说是在本科、大专、中职、技校等不同类型、层次的教育夹缝中成长壮大,同时,又深受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社会转型期环境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为了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一开始许多高职学校就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逐步成型。俗话说,思想理念左右行动。高职教育的上述理念体现在实际中即是把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放在核心地位,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无形中被过分地弱化了。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实现了高就业率,毕业生初到社会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很好地得到全面发展,除了职业技能与其他类型学生相比在短期内稍占优势外,综合素质存在着极大缺陷,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角色缺失。有人形象地把高职教育比作是处在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之间的“夹心饼干”,相应的高职生所扮演的也有点类似于处在本科生与中职生之间的“摇摆人”角色。高职生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一直很模糊。如果把自己看做是大学生又觉得比本科生低一等级,同时又不屑与中职生为伍,所以,高职生面临着角色缺失的尴尬境地。不少学生来读高职的动机不外乎三种原因:一是就业压力驱使,父母压迫他们,读完后能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减轻家庭负担;二是作为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失意者”没有办法才报读高职学校;三是把高职学历作为今后升学的一个跳板。上述原因导致高职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性相对不高,理想信念缺失,普遍缺乏必要的自信心,而这是影响自身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动力。

3.重技轻素。前面提到中国古代社会历来存在“重文轻技”的传统,具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不受到社会重视,教育中是没有技术培训这一内容的。如今,现代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逐步使人们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职业技能业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相反,文化素质教育虽然没有被排除,但是地位明显下降,有的文化课程甚至处于边缘或半边缘的状态。素质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毋庸置疑,可是,客观事物的变化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少高职院校无论怎样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怎样提出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可是在实施过程中的确很难做到两头兼顾,只能把有限的资源倒向了立竿见影的那一头。文化素质根基打得不牢往往造成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头重脚轻,特别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单向度发展的人是很容易走向异化的。

4.思维单一。一个人的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今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处于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无论是身体、心理,还是思想都还没有完全定型,虽然富有激情,但是思想情绪易波动,起伏较大。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群体也不例外,他们思维方式感性色彩浓厚,理性成分不够,思考问题比较简单,看事物容易走向极端。同时,因为人生阅历积累非常有限,对身边和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件不能够用理性的态度全面、深入地进行剖析,结果经常会形成偏激的看法,甚至会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在高职阶段怎样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合理利用一些公共课程的特殊优势培养学生理性、辩证的思维能力,不单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益,更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去做同时也可以做到、做好的。

三、高职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构思路

可以说影响高职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难题已摆在众多高职教育者面前,解决的关键是必须首先树立一个正确的理念原则,辩证地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学与公共课教学、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为后面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做好铺垫。

(一)意识一元,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培养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德育教育中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一元化主导和核心地位,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不能因为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时期不少人出现和提倡的思想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取向而不提、削弱甚至消除马克思主义思想,也不能因为提倡职业教育、素质教育而弱化,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出现问题,即使他的专业技能再强、综合素质再高也必须坚决“一票否定”。

(二)职业导向,能力本位

高职院校的特点主要以教学型为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所谓职业导向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一切以服务学生的职业需要作为学校工作中心或生命线。所谓能力本位就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理论固本,方法为上

现在的高职生之所以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不多,不单是专业理论基础,就连公共课的理论基础都存在欠缺,但我们不应该把主要责任简单推给学生。公共课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首先把相关的政治理论讲清楚,这是原则和前提,不能一味地去迎合职业教育需要和学生兴趣就少讲或不讲理论性的知识。当然,这不是强制让学生接受,内容不变,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好基本的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正确看待和分析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实质,学会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贴近学生,融入生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离开生活去谈论哲学不会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中渗透哲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坚持走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路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应尽量取自于学生专业、背景相近或相似的语言、案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在“象牙塔”里面“闭门造车”,必须经常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活动中,接触现实,搜集素材。来源于生活的素材肯定是生动具体、深受学生欢迎和乐于接受的。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第1卷)[M].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简报[EB/OL].,2011-06-10.

上一篇:关于改善高职院校ESP课程教学的调查与建议 下一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医学生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