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生宿舍矛盾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2-05-30 02:13:51

高校女生宿舍矛盾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摘 要] 近年来有关信息表明,宿舍矛盾问题已成为不少大学生面对的最苦恼的问题之一,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女生天性普遍敏感、细腻,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小矛盾和小摩擦较之男生就更多。这一问题不仅给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增大了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它对女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本文着重选取女生宿舍矛盾为课题,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不良影响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校;女生;女生宿舍;宿舍矛盾

近年来有关信息表明,宿舍矛盾问题已成为不少大学生面对的最苦恼的问题之一。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各种各样的矛盾在宿舍间悄悄滋生、发展,犹如挥之不去的阴握,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女生天性普遍敏感、细腻,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小矛盾和小摩擦较之男生就更多。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和亚文化像潮水般涌入大学校园,猛烈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女生宿舍矛盾出现的比例有逐年增高趋势,其形成原因也随之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尽管该现象的存在只占大学生总数的少数,但就其目前的发展情形,不仅给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增大了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它对女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一、高校女生宿舍矛盾的特点

女大学生宿舍是女生生活、休息的地方。中国有句古话“三个女人一台戏”,意思是说女人多的地方问题多、麻烦多、矛盾多。虽然女大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但她们同时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心智不够成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比较幼稚,有时甚至是固执、盲目、冲动的,所以,极易导致出现各种矛盾。相关研究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女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现象具有以下四个新特点:

二、高校女生宿舍矛盾的不利影响

女大学生在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其交往需要,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女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宿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而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会受到损坏,而且会形成恶性循环,产生一系列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影响。

近期不利影响是指宿舍人际关系不良对女大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造成的不利影响,大致有以下三点:

第一,身心健康受损害。心理学家丁攒认为,所有心理间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女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宿舍,长期在紧张、愤怒、甚至仇恨等消极情绪的笼罩下,女大学生个体的“正常的人际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增加她们的挫折感,引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经常出现情感上的孤寂、惆怅、空虚,从而带来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作用于生理活动,将会成为各种疾病的催化剂,削弱人的抗病能力,使正常机能减退,并且削弱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导致心理障碍。”川可见,女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结果是首先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

第二,学习积极性削弱。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人的个性会变得乐观、开朗、积极、主动。大学生宿舍是女大学生休息、学习的地方,若人际关系不良,情绪愤怒或压抑,就会吃不好、睡不好,就会导致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削弱,学习时也会处于最差状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课后更无心钻研学业,学习成绩也会一落千丈。回到宿舍还有可能将不如意迁怒于其他成员,使宿舍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

第三,集体荣誉感降低。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学生情感丰富,紧张学习之余,需要彼此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而宿舍则是最佳的交流场所,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环境,不仅可以从彼此的言谈举止中认识对方,也可以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自己。全面地认识他人,深刻地检查自己,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在与人交往时才能宽容和理解他人,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高校女生宿舍矛盾的解决途径

由上述可知,女生宿舍矛盾看似简单,却对女大学生的学业、生活、性格等造成很大影响,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校园管理问题及社会问题,应采取必要对策,疏缓和引导存在的矛盾。

现在,高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对女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针对性不够。除了心理咨询,她们还需要来自生理特点、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指导。女生咨询中心人员可由共青团、妇联、校医务室、心理学专业的女同志及受女生信任、品格良好的部分教师组成。咨询中心可通过开设相应心理生理健康讲座,组织女生与教师的“实话实说”,开展有利于女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等形式,帮助女大学生正确了解自我,提高受挫能力,克服女性性格方面的缺陷,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温锋.社会变革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变化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6,(8).

[2]张炳富,涂敏霞,刘玉玲.广东青少年网络生活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6,(2).

作者简介:彭轶(1987—),女,湖南娄底,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经管系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类。

上一篇:从《毛诗正义》看孔颖达的词类说 下一篇: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电子档案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