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悟情

时间:2022-05-30 12:19:45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悟情

[摘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突出朗读,激发学生动情;赏析作品,帮助学生悟情。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情导知,知情交融,使学生的思维、记忆、情感和谐发展,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体验;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语文教材精选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范围广泛,文质兼美,蕴涵的情感也绚丽多姿,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的极好范例。然而遗憾的是,一些学生在多年的文海探宝之后,却所获甚微,感觉不到字里行间透射的情感光芒。究其原因,是教师的主观体验掩盖了学生的个性看法,教师过多过全的分析扼杀了学生的灵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珍视作品中宣泄奔流着的感情激流、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以及学生追求情感交流的强烈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作者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

1.创设和谐气氛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有助于形成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如有些教师在上课之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上课过程中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课堂知识。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设使学生如沐春风的教学环境,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再现写作意境

阅读是作者与读者思想沟通的桥梁。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一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一不是作者“情”的结晶,然而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却无动于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时的特殊心态。教师要重视背景信息,利用文字解说、画面演示等各种方法将其呈现出来,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情境中,体验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所思,进而生动完整地感受课文。如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时,课前为学生提供作者详细的个人资料和生平经历,使学生理解作者写此文时的心情,感受到正是“母亲”艰难的人生之路、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我”一步步地从绝望的深渊中走了出来。这种体验不是教师强加在学生身上的,而是通过背景材料的引导让学生自悟得来的,因此这种体验强烈而真挚,深刻而持久。

二、突出朗读,激发学生动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并用恰当的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教师要采取朗读、研读、细读、诵读等不同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格的目的。

1.范读

教师的感情倾向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范读能把教师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蕴涵的情感确定好朗读的基调,或豪壮激昂,或慷慨悲壮,或深沉凄凉,或清新明快,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在有关水的段落排比处,教师范读“真静呀”要轻轻地拉长声音,突出静的感觉;“真清呀”读轻声,声音稍高,略带惊奇感;“真绿呀”声音响亮,给人以生机感。这样的范读能够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文中,使学生之感与作者之情在形象化的声音中得到融合。

2.品读

品读要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重视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反复读、认真读,让他们在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生活,在朗读中与文中人物同悲喜,体会语言的“原汁原味”,感受其中的人间真情和人文境界。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小金花跺着脚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读时往往快而激昂,像喊口号一样。教师如果让学生仔细朗读上下文,品味小金花的处境,就能体会到小金花内心的巨大悲痛。因此,一字一句应该读得缓慢而低沉 ,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样才能更富感染力。

有些文章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似乎无可欣赏之处,然而平实中却蕴藏着极为精巧的构思。品读时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只有让学生细读、品读,才能读出韵味,体会出文中的深情。

三、赏析作品,帮助学生悟情

文章所表现的人、事、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时,要抓住“情”字,加深学生的领悟并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

1.整体感知,以生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主动领悟文章。因此,教师要注重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以学生的感受为出发点,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做到“牵一发而带全文”,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出文中蕴含的感情。如《惊弓之鸟》一文中有一句话“更羸笑笑说:‘…’”结合此句话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能读懂这里的“笑笑”吗?学生在对整篇课文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热烈的议论,不仅体会到“笑笑”一词的含义,而且挖掘出更羸谦虚的性格特点。

2.发挥潜能,适度引导

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急于灌输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应适时、适量、适度地引导学生,留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如《将相和》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及其爱国品质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他们的做法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在讨论中,有学生认为这样做很伤面子,表现不出智谋,也有学生提出可以采用请客送礼、找人说情的方式。此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认知的薄弱点,引导学生讨论“真诚”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对待敌人要机智、对待朋友要真诚的道理。这种有的放矢的引导,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再加工,有助于学生认同文中的情感,教师的教学也能落到实处。

3.进入角色,亲身体验

进入角色的目的是要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文章里的每人物形象都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体验,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演绎文中的故事,通过细致入微的表演更好地体会课文。也可以用补充文中空白点的方法来进行角色体验,引导学生勾画人物形象,揣摩和联想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如《诚实的孩子》一文中,妈妈叫列宁写信给姑妈,姑妈回信夸他是诚实的孩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列宁给姑妈的信是怎样写的?谁能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一下列宁给姑妈的信的内容?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较多,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受到了生动的思想教育。

总之,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而且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即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和融汇,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情导知,知情交融,使学生的思维、记忆、情感和谐发展,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美国人不爱用手机 下一篇:高考新形势下的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