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利”无限

时间:2022-05-29 10:52:46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面对着“活”的人、“活”的事、“活”的物,要想更好地发挥英语的语言功用,就要求学生活学英语、学活英语、学英语活,而这一切又要求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以陶行知先生“活”的思想为指导,给学生活的英语课堂。下面本文就围绕陶行知先生“活”的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做几点阐述:

一、 选用“活材料”

陶行知先生认为以活的东西来教育学生,不但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活泼的思维,而且还会增添学生对学习的亲近感,有助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且有了汉语拼音先入为主的干扰,英语的学习就更困难了。因此我们更需要选用“活材料”。

这里所说的“活材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生活中日新月异的信息。体现最新社会潮流的事情或最新资讯;那些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周围世界等更真实、更地道或更具意义的语言材料、教学内容。比如最新的某某音乐会,最邻近的一次校园运动会,最流行的一部动画片,最热门的一次大队委竞选活动,即将参加的一次春游,一届万众瞩目的奥运会、世博会,一次牵动万人心弦的地震、暴雪,等等。二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能接受的材料。

二、 采用“活要求”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同一个教学任务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英语课堂中有很多调查活动,给学生同样的调查任务、相同的时间,看谁能调查更多的对象。这除了调动积极性外,其实也就是承认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三、 运用“活方法”

1.灵活的导入

灵活的课堂导入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歌曲导入、故事导入、情景导入、悬念导入等。不同的导入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选用。某些时候,我们也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导入,从而让课堂导入真正成为优化课堂的前奏。

2.多样的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游戏,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可以极大地激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自始至终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从而促使学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常用的游戏有:Louder and lower,Mouth words,Remember games,Simon says,What’s missing, Listen and draw, Listen and circle,I do you say, Pass saying ,Bingo等等。

3.灵活的设计

(1)不同的内容。牛津版教材提倡A板块作为第一课时来教,在学习A板块文本之前,尽可能不进行单词、句型的操练,尽早进入文本。B、C板块作为第二课时来教。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可太教条,第一课时非A板块不可。对于一些A板块内容太过简单,且新单词太多的单元,为了呈现丰富、有趣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也可先将B部分的单词,放在第一课时中,在学习A部分文本前进行学习。有了单词的加入,文本的学习将更丰富、更有趣、更精彩、更有活力。

(2)不同的学生。同为A板块的教学,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如6B Unit 5 The Seasons,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只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而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设计复述纽约的四季天气情况或用一段话介绍自己家乡的四季的天气情况或四季的特点的环节。又如在学习4B Unit 4 Buying Fruit时,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只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表演对话;而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同学将以往所学的购物的相关句型与本节内容进行融合,编出、表演出一段买水果的长对话。

(3)不同的时间。同样是5B Unit 6 An English Friend的学习,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可设计与汶川的孩子手牵手、给汶川的孩子写电子邮件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会对朋友的信息进行归类总结、学会写电子邮件的同时,感受爱的伟大,接受爱的教育。在2012年当“22岁学生成为最年轻教授”的新闻引起社会多方的关注时,让学生了解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的中南大学大三本科生刘路,让学生给他写电子邮件,树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树立新的偶像,而不再是满脑子的物质、满世界的娱乐偶像。

陶行知先生强调,活的教育对教育而言,其重要性如水之于鱼,林之于鸟,春光雨露之于花草,不可缺少。相信有了活的材料、活的要求、活的方法,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将会真正发挥它的语言功用,让每一位同学都在快乐的英语学习中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上一篇: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下一篇:课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