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于景来写春

时间:2022-05-29 10:01:05

以比兴的手法,将情寓于象中,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表现手法。从古至今,运用春天作象征,实则意有他指的优秀文学作品并不少见。现赏评两篇,看看春意盎然的背后,有些什么不一样的意蕴。

《风流子・送春》哀叹逝去的王朝

小钗横带 青 鸟

谁教春去也?人间恨,何处问斜阳?见花褪残红,莺捎浓绿,思量往事,尘海茫茫。芳心谢,锦梭停旧织,麝月懒新妆。杜宇数声,觉余惊梦;碧栏三尺,空倚愁肠。

东君抛人易,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落花影里,舞去还香。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

――李雯《风流子・送春》

李雯生于明末,年少时与陈子龙、宋征舆齐名,并称“云间三子”,但明亡后他被迫仕清。尽管数年后,他以父丧的名义回乡,但在这一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与苦楚,远非和平时期吟诵风花雪月的文人所能体会。曾经与他齐名的陈子龙,明亡后毅然选择抗清,并在被俘期间投水而死。这一举动,让李雯的苟且偷生无处藏身,众人的鄙视和背叛前朝的痛苦,令他备受煎熬。这种哀叹故国之痛的情感倾诉,让这首词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李雯黯然道出“东君抛人易,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时的内心之遗憾简直让人无言以对,这一如张炎、蒋捷在南宋亡国后的巨大悲怆,终其一生都无法愈合。他们的情感和命运,因为那个寄托了全部希望的政权的倒地而永久断裂。这些沦落在废墟上的幸存者,除了哀怨地说“谁教春去也?人间恨,何处问斜阳”,又能怎样?

他当然可以用一种更坚决的对抗方式来践行君子之道,但他在给陈子龙的一首诗里尽说无奈:“君奉鲐背老母,余悲父骨三年尘……”他说自己之所以没有死,是因为父亲死了三年却没有好好安葬,老父的骨头都即将化为尘土,是孝道让本性高洁的他苟活了下来。

所以他说:“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李雯能用一杯酒就把明朝的春天送走吗?他能够把他过去的理想、志气都轻易送走吗?他心里的那些痛苦,那些难以言说的悲欢离合,能用一樽轻送吗?全篇从春字着眼,实则写自己对王朝逝去的悲痛,表达自己忍辱偷生的满腔辛酸。

《春之怀古》意在控诉环境污染

博雅灵秀861

古往今来,写春的诗文不可胜数。张晓风写春,依然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比如说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关于春天名字的由来,作者更具奇思妙想,说是在很久以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他们奔走互告,唤出了“春”这一声音:春天的名字诞生了!何等新鲜的描写!即使在阅读了很多关于春的诗文的读者面前,这样的描写仍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冲击力,让他们的脑海里仿佛吹进了新鲜的春风,世界一下子绿了起来。

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使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朱自清这一名篇劈头一句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下文洋洋洒洒均是写景。其实文章最关键的恐怕要数开头这一句。张晓风此文则与之迥异,一开头便洋洋洒洒写起春天,最后才别开生面地点出:“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这正是本文的“题眼”所在。张晓风回首眺望了半天的“古”,却原来都是为了反衬“今”,即对烟囱如林的环境污染的控诉。作者正是深受现代环境污染之害、之苦,才缅怀一去不复返了的古代的春天――那纯净的、温煦的、仪态万千的春天。如此一来,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便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也沉甸甸地叩击着读者的心弦。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的改革 下一篇: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