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蜂鸟”大智慧(下)

时间:2022-05-29 09:45:09

小“蜂鸟”大智慧(下)

Aero Vironment微型无尾扑翼机“蜂鸟”研发纪实

3.控制系统

(1)无尾翼飞行控制

Aero Vironment的设计目标是:没有尾翼,仅通过双翼的扑动实现俯仰、滚转和偏航角度的控制。滚转角和俯仰角的控制方式类似于直升机:如果增加左边升力、减小右边升力,扑翼机向右滚转(图31);同理,如果增加前边升力,减小后边升力,则扑翼机向上抬头(图32)。控制偏航角的方法是:如果要向右偏航,就增加逆时针方向扑翼时的平均阻力,或者把右扑翼平面向后倾斜,并把左扑翼平面向前倾斜。

为了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Aero Vironment尝试了多种方法:改变扑翼幅度、改变扑翼轴心、改变机翼迎角和扑翼平面倾斜(矢量推力)等。最后选择了两种方法:机翼旋转和机翼扭转,并设计了一套类似于直升机倾斜盘的机构,通过这个不旋转、不振动的零件来控制周期运动的翼面。

(2)机翼旋转控制

Aero Vironment先试验了机翼旋转控制方式:机翼绕前缘转动。气动力使机翼转向顺气流方向,这类似于风帆的作用。设定两个限位器,控制机翼上、下扑动时旋转幅度不超过一定值(图33、图34)。随着机翼的旋转,迎角不断增加或减小,升力和阻力也随之不断变化。这样就能控制每个机翼的升力和阻力,从而产生控制力矩。例如左右阻力差产生航向偏转力矩。

Aero Vironment试验了各种传动机构:杠杆、线、杠杆与线组合。其设计难点在于:如何将控制力从机身舵机传递到活动的机翼上,且不损失控制力度和控制精度。最后利用线的弹性,使用线结构将控制力从机身传递到扑动的机翼上。虽然用这套控制系统首次实现了无尾翼盘旋飞行,但其有很多问题:噪声大、控制精度低、效率低。

(3)机翼扭转控制

为了得到更好的性能,Aero Vironment又研究了机翼扭转控制。试验证明,通过调节机翼的扭转幅度,能够控制扑翼升力和阻力的大小,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薄膜机翼的扭转产生控制力矩。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机翼扭转后的气动效率有一定提高。其缺点是设计难度大。

因为机翼的弹性薄膜会随着气流被动变形,所以薄膜的松紧程度会影响机翼扭转角的分布,这类似于风帆的特性。由于机翼薄膜可以绕前缘轴自由转动,因此改变翼根杆的位置即可控制薄膜的松紧程度(图35)。横侧移动翼根杆的位置主要影响扑翼中程的机翼薄膜松紧度,可以控制滚转。前后移动翼根杆的位置主要影响上、下扑动转换区的机翼薄膜松紧度,可以控制俯仰。通过翼根杆前、后、左、右的复合操纵就可实现扑翼机的滚转、俯仰、偏航的控制(图36、图37)。试验证明,相对于旋转控制方式,这种方法机翼只需扭转更小的角度就能实现类似的控制效果。

4.机翼旋转和扭转混合控制

虽然机翼扭转控制方法优点很突出:有较高的控制精度、不损失推力效率、噪声更小、更美观。但在Jupiter试验机上的飞行试验说明,这种控制方法在滚转方向偶尔会发生难以控制的发散。为了研究这一现象,设计者把扑翼机装在台架6自由度仪器上进行试验分析(图38)。

通过试验探明了这一现象的成因:俯仰和偏航控制量耦合产生了滚转力矩(图39),而且这个滚转力矩比较大,难以通过滚转操纵进行矫正。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换用其它俯仰或偏航控制系统。因为用机翼扭转控制偏航比控制俯仰更容易实现,效果也更好,所以Aero Vironment研发了一套复合控制系统:用机翼旋转控制俯仰,用机翼扭转控制滚转和俯仰。在实际制作之前,Aero Vironment先绘制了CAD模型,并进行了虚拟组装(图40、图41)。

在把复合控制系统装入扑翼机前,Aero Vironment先测量了其控制特性。试验结果显示(图42),新的控制系统在交叉耦合方面大大改善,同时单轴控制可靠性达到原有水平,混合控制可靠性达到标准。把它和线控扑翼机构一起装在试验机上,不仅能满足需要,而且能完成一些特技飞行动作。于是最终采用了这套复合控制系统。

(4)航电系统

DARPA并不要求实现完全的自控飞行。AeroVironment采用的是第一视角遥控和机载电子器件无线电反馈遥控的方式。但因为扑翼机本身稳定性不够,所以需要电子设备辅助增稳。

对于设计改进过程中使用的电子器件,主要由电子器件厂家定制。航电系统主要包括:控制所有电子设备的微处理器、用于增稳的微机电系统三轴陀螺仪、接收机、控制动力电机的驱动器电路、控制作动器和DC电流转换器。

航电系统研发过程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使用印刷电路板,而是在一块木质基板上堆砌各种用电线连接的电子设备(图43)。这是为了便于修改和测量,从而降低研发资金和时间成本。第二阶段的航电系统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进:更换了微处理器、陀螺仪和直流电机驱动电路的离散驱动电路,增加了一块记录数据的闪存芯片。最终的电路板总重0.65g(图44),其形状是根据安装位置和“蜂鸟”整流罩外形设计的。

微处理器中的程序在台式机上开发,其功能主要是增稳、执行操纵手指令、存储数据、监督任务进程等。微处理器对航向速率、俯仰速率、滚转速率、航向舵位、俯仰舵位和滚转舵位以及扑翼频率进行闭环控制。操纵手在地面站控制扑翼机的扑翼频率、偏航速率、俯仰速率和滚转速率。

与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不同的是,扑翼机机舱内的震动非常强烈。扑翼产生升力的行程贯穿整机重心的前后,导致机身一直在俯仰方向绕重心震动。另外,因扑翼过程中的加速度不断有周期变化,使机身因惯性力作用而产生前后方向的震动。这些震动带来很多实际问题。

Aero Vironment经过试验发现,即使标牌上的性能参数一致,但是不同厂商的陀螺仪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的性能却大相径庭。例如图45的两组实测数据证明,两个陀螺仪都安装在以40Hz扑翼频率飞行的扑翼机上,安装位置也相同,但是其中一个能正常工作,而另一个则超过了工作范围。因此,在扑翼机上,必须选用能适应振动环境的电子设备。

扑翼机很小很轻,基本没有滑翔状态,如果失去控制,马上就会坠落,故需使用高速、轻质、小功率伺服机构。为此,Aero Vironment尝试使用了记忆合金和压敏技术,但其性能无法达到要求。他们最终还是采用了传统舵机,购买了市面上最轻的直流舵机,配以轻质、精密的传动机构和无摩擦磁力反馈系统。为了提高精度,将舵机和反馈系统安装在控制结构的铰链轴上。

为了进一步减轻重量、提高精度,Aero Vironment去掉了连接舵机和控制机构的传动机构,把控制机构与舵机直接相连(图46)。

航电系统和舵机需要不同的电压,均低于动力电池的7.9~12.4V。Aero Vironment最初使用了线性调压器,但是随着对更大航程的追求,迫切需要换用效率更高的直流调压器。因此他们把调压电路整合在定制电路板中,将原来的47%转换效率提高到了78%。

动力组采用一台直流电机,用电压调节电路控制其转速,以产生不同的扑翼频率。经过台架试验和设计优化,将电机和电路的复合效率从63%提高到了68%,而且没有增加任何重量。

机载摄像头分辨率很低,视频需通过2.4GHzFM信号传到地面站。摄像头和发射机的总重是0.61g。

(5)建模优化

试验发现,很难同时满足翼展和续航时间的要求。而事实上,续航时间比翼展限制更重要。为了平衡各项性能,Aero Vironment使用了建模、多学科优化的方法(图47)。

4.与真实蜂鸟的比较

DARPA要求飞行器的外观模仿某种自然生物,以提高隐蔽性。Aero Vironment研发的“蜂鸟”在外观和某些飞行特性上模仿了蜂鸟,但并没有面面俱到的“复制”。蜂鸟的无尾控制方式被移植到了扑翼机中,但它的“8”字扑翼轨迹并未被采用。毕竟,自然界的生物与电子机械结构的无人机相比,天生就不同。蜂鸟的肌肉功能是机械结构暂时无法模仿的,而蜂鸟的血肉之躯在转动能力方面不如机械。

“蜂鸟”无人机最后的总重为19g,翼展为16.5m,扑翼频率为30Hz(图48)。其重量和翼展都属于自然界蜂鸟的正常范围,只是其单位翼载超过了大部分蜂鸟,而趋向于昆虫的数值。30Hz扑翼频率略高于同等翼展的蜂鸟(图49)。

上一篇:园林树木发生冻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