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毁灭到希望:宫崎骏影片叙事模式转变

时间:2022-05-29 07:23:17

从毁灭到希望:宫崎骏影片叙事模式转变

[摘 要] 自然与人类文明的矛盾和冲突是宫崎骏动画影片一直关注的主题,从《风之谷》到《悬崖上的金鱼姬》,宫崎骏都无一例外地描绘了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并探寻了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态度和故事叙事模式也逐渐发生了转变。《风之谷》强烈地呈现了人类由于破坏自然而走向失败和自我毁灭的命运,而到了《悬崖上的金鱼姬》,作者的态度则开始变得缓和,强调只有依靠人类自身的意志才能实现自我救赎,并注重将希望和理想传达给现代人。

[关键词] 毁灭;共生;独立;意志

在以宫崎骏为代表的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众多动画影片中,除了以飞翔和少女成长的故事为特征和主题的叙事模式外,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对立、冲突也一直是宫崎骏所偏爱的主题,在这类题材的故事叙述框架中,解决问题或冲突的责任被赋予给了孩子,确切地说是女孩子。在《风之谷》《幽灵公主》《千与千寻》《悬崖上的金鱼姬》这些经典作品中,宫崎骏都描绘了自然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冲突,并力求寻找解决方案。应该说无论哪部作品问题都没有最终获得完满的解决,故事的结尾处理方式都是冲突得以暂时的平息,或者说以一种让步的折中的方式选择一种不可希冀的共生。在不断地探寻过程中,作者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从激进地认为人类因不能正视问题的根源而失败走向毁灭,到人类与自然平息干戈彼此共生,后来则开始期许人类改变,凭借自我意志重新创造世界。

这是因为如果悲观地认为人类世界终会自我毁灭,不如告诫人类,并对承担未来世纪的孩子寄予希望,由他们带着希冀寻找出路。这种转变与作者所生存的社会文化有巨大的关系,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地震、火山、海啸等总是在破坏安定的生活和美好的家园,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不断地进行重建,而不是绝望和逃避。因此信念才是希望,才是最重要的力量,这是解读日本文化的视角也是理解宫崎骏思想发生转变的关键。

一、《风之谷》:文明的溃败时代

1984年动画影片《风之谷》在日本上映,以其宏大的场面、深刻而又奇幻的构思和想象以及充满了现实感的寓言般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当时的观众。作品中描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到了极限,自然秩序开始崩坏,由于人类在无知中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陷入了与王虫(新的世界秩序重建者)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千年,大地充满了瘴气,被“腐海”覆盖,人类遭遇了巨大的毁灭危机,最后只剩下极少的人类躲在“腐海”尚未侵占的地方,依赖发掘古代的遗物存活。在这场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冲突中,危机与问题解决的重担赋予在了风之谷小城的公主娜乌西卡这个少女身上。当然人类是以失败者的身份登场的,他们在文明发展到极致之后,走到了末日,遭到了惩罚,品尝了恶果,新的世界秩序的重建前提是毁灭人类,因此《风之谷》可以说是一个人类如何获得拯救的故事。宫崎骏以凝重的态度和手法描述了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极力地渲染了人类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可能带来的后果。

而1986年上映的《天空之城》则从另一个方面描绘了对生命本源的一种怀念和对文明的思索。漂浮在天空中的城堡虽然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其防御体系和自身生态系统都无懈可击,但它的主人还是选择放弃机械文明而回到大地上来。

二、《幽灵公主》:人与自然共生

在1986年的《风之谷》中,作品表述方式是人类已经失败,等待他人拯救和重生。而到了1997年《幽灵公主》时,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的问题叙事和解决方式则相对显得折中和让步。因为人类在实现机械文明和现代化的同时体验到了生活的便利和快乐,停下发展的脚步并不现实。伴随环境不断恶化,宫崎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一开始认为人类终将失败的激进思想到寻求自然与人类文明如何共生,并尝试实现对立与冲突的消减或者说和解。这就是共生,当然这其实是一种折中的解决方式。

这个时期,在宫崎骏看来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得自身的满足。因此人与自然是永远无法相互妥协的两个极端。但是在这部影片中,他塑造了一个人类自我救赎和自我反省的象征,那就是幽灵公主,一个由狼族首领养大的人类之子,在面对人类的侵犯和进攻时,她坚决捍卫自然界的利益。对立的双方是自然之神麒麟兽及狼族和依靠科技文明无休止开采矿山的人类。人类的贪婪和破坏遭到了自然界生物的反抗,而在这场人神大战中,人类利用最新的武器企图毁灭森林和自然万物,虽然阿席达卡和幽灵公主阿珊极力阻止,并最终凭借自己的爱使万物重生,一切重归自然,但是这个自然已经不是原来的自然了。应该说在这部影片中自然与文明的冲突本身表现得最直接也最激烈,战争的解决是依赖和平使者和介于人与自然的中间者幽灵公主来获得和解。结尾处阿席达卡对阿珊说“你在森林我在城镇,我们一起活下去吧”,体现了这个时期宫崎骏对自然与文明冲突问题的无奈和折中的选择,就是彼此让步,寻求共生。但不管人与自然相互共存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作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只能向自然索取而无法回头。因此很快地宫崎骏认为折中不能改变什么,自然与人类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纠结将是永恒的主题。

当然一部电影如果最终只能让人感到悲观和绝望,那么它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和撼动人心的力量。宫崎骏也在不断地思考着人类的处境及问题的解决方式。

此外,吉卜力工作室尝试了呈现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悲剧,来试图唤起人类的同情之心。在《平成狸猫大战》中,由于人类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化发展,狸猫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虽然他们采用暴力、复仇的方式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但人类始终没有停下掠取自然的脚步。面对强大的人类文明的入侵,动物最终无力改变只能选择幻化为人形,试图与人类在同一空间下共存,但他们始终不能成为人类。这次尝试与其说是站在狸猫的视角表达出一种失去家园的哀伤,不如说是对失去了自然的人类现实世界的缅怀。

三、 《千与千寻》:异世界的闯入者

在《风之谷》和《幽灵公主》等前期的作品中,人类自身作为问题制造者并没有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而是由中间者在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中采取折中的方式实现问题的转移。自然与人共生本身不是解决方案,而是一种妥协。可以说20世纪宫崎骏用一种较为激烈的方式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对立,但人类的欲望只要得不到满足就无法停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宫崎骏对共生的命题阐释方式再一次发生了转变,他不再渴求和企图人类与自然能够共生,因为人类是不可靠的,只有孤立于人类世界,建立自我的家园才能够保全自然。这就是宫崎骏创造的“异世界”奇观,对于这样的一个世界来说,充满了奇妙的、传统的趣味,这个世界里没有人,即使有也是变装者或者异化者。真正的人类则被描绘成无意闯入的外来者,然后在这个独立体系中自我成长,完成人类自我救赎。这样的叙述模式,意味着宫崎骏虽然放弃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念头,但他依然认为人类的力量足够强大并可以自我救赎,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回去的路。

在21世纪的两部力作《千与千寻》和《悬崖上的金鱼姬》中宫崎骏选择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在这两部作品中,自然与人类已经不再是同一个空间,人类侵犯和挑起战争的命题已经被消解,作者重新创造和描绘出了一个有着独立的生存规则的魔幻世界,它独立于人所存在的环境之外,如《千与千寻》中的“油屋”世界。自然界不断接受着人类文明排泄的各种垃圾,而“油屋”则是荡涤污染的清洁之地。在这个世界中有着自身循环和存在的法则,却没有人。千寻是惟一的人类,是和父母无意中闯入的外来者,父母由于贪婪变成了猪,而千寻要活下去只有接受这里的工作,并放弃自己的名字。汤婆婆夺去“千寻”的名字就意味着夺去其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而意味深长的设定则是千寻只要不忘记自己的名字就能找到出路回到人类世界。在“油屋”的世界里她被赋予了拯救父母和自我的重任,而弱不禁风的她与宫崎骏笔下的任何具有超能力的少女形象不同,能够凭借的只有坚强的意志和善良之心。这种价值观里包含了导演所赋予的人类意志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四、《悬崖上的金鱼姬》:人类世界的闯入者

在这个时期宫崎骏已经不再刻意描写自然与人类冲突的原因,而更多地放在了人类自我意志的书写上来。可以说宫崎骏作品中这种独立存在的世界是自然界的缩影。它与人类没有任何瓜葛,甚至讨厌人类。《悬崖上的金鱼姬》虽然被认为是宫崎骏童年趣味的回归,而实际上这部作品依然描述了一个异世界和闯入者的故事。金鱼姬原本生活在一个与世(人类世界)隔绝的海底城,在这个海底城中,主人藤本对人类世界绝望和不信任甚至憎恶,认为人类已经被污染充满病菌,十分危险,他努力制造纯净之水来改变世界。这一点与“油屋”世界一致。虽然藤本曾经也是人类的一员,但是他放弃了人类的身份,又与千寻不同,因此藤本注定无法承担重任。在这个故事中不是人类闯入了海底圣地,而是小金鱼波妞误入了人类世界遇到了少年宗介,由于宗介的友善,小金鱼产生了想放弃魔法成为普通人的意识。可以说这样的发展脉络的设定也是意味深长的,因为一般意义上的闯入者故事都是按照自我救赎的方式而展开,并最终回到原本的世界作为故事的圆满解决,而这部作品则写了一个异世界的生命闯入人类世界,想成为人类,与人类一起生存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人类,确切地说是一个孩子承担了宫崎骏所赋予的解决人类与自然冲突问题的使命。将一种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或者说作者的希望寄托在了少年身上,而少年也必然在意料之中要承担起这份重担。正如该片的结尾部分,宗介坚定地表示无论波妞是人还是鱼,他都会保护她不会改变。这是一次对人类自身意志和力量的书写,是将问题解决希望重新放回到人类身上的转变。解决的方式很简单,就是用爱和力量保护自然而不是背对和消灭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平息自然的毁灭性力量,因为消灭自然就意味着自我毁灭。

当在20世纪里曾经激烈地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的冲突的宫崎骏逐渐转向人类自我意志的书写和价值观重塑上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宫崎骏,如果我们始终对自己的世界感到不安或困惑,那么则是毫无价值可言的。他曾经说过:“我们必须开始摸索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文明才是正确的。先归罪于别人之前,首先应该以虔诚之心面对事态的改变。不轻易评论文明本身的问题,而应该带着谦虚虔敬之情。”他强调了要给予人以信心和信念,而不再是激进的呈现失败的画面以唤醒和告诫人类。在2011年新片会上他再次表示:我们的岛国家园,不断地被地震、火山和海啸侵袭。虽然如此,这个岛屿依然是一个受到自然恩惠的地方,总是能够重新努力建设和恢复成为更加美丽的家园。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中存在的宫崎骏,其作品必然传达着希望与重生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青井.m崎アニメの暗号[M].新潮社,2004.

[2] 王星.从森林走向海洋[J].电影文学,2009(12).

[3] 游智皓.宫崎骏奇幻世界初旅[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3).

[作者简介] 郝金梅(1976― ),女,北京人,硕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上一篇:电影传播形态分析 下一篇: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