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吝啬你的“赏识”

时间:2022-05-29 06:57:38

我们大多数做教师的和家长一样,只关心的是“学生考了多少分”,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灵是舒展还是压抑?其实这才是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人生当做跑道和战场,那么心情舒展了他才能在人生的航线上欢乐而轻松地飞,而心情压抑了他只能在越看越漫长的人生跑道上痛苦而缓慢地爬。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心情舒畅呢?这需要我们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地赏识他们。

一、赏识是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

应试教育的重压让后进生对居高临下的老师往往相对无言,默默无语。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别看孩子们的脸上总是笑嘻嘻的,其实他们的内心也有一个悲惨的世界和一个希望的世界,它们在一刻不停地厮杀、搏斗着,焦点无非就是“我行”还是“我不行”,“我完了”还是“我没完”,“大家看得起我”还是“看不起我”。其实,每个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年人一样,就是渴望得到赏识,渴望我们像父母一样给予孩子力量。

二、赏识可以改变,甚至重塑学生的性格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就提出:“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地尊重孩子”,因为每个孩子潜力都是巨大的。也许学会赏识,正是打开孩子潜能的金钥匙!

今年我刚刚送走的毕业班里有一个高同学,高一时分入我们班的,他经常迟到,上课也经常睡觉,找他谈了几次,他说成绩已经落远了,不想读书了。在一次主题班会前的语文课上,我让同学把发言稿先交上来我浏览一遍,结果我发现他的字迹很工整,也很潇洒,然后我就把他只有半页的发言稿在前面给大家展示了一下,并称赞说“高同学的字太漂亮了,高一就写这样的字太像样了,而且这种字适合出板报”。当时在大家的注视下,我们发现他的脸红了,而且露出了他不太常见的微笑。下课铃响后,我刚回到办公室,他就来到办公室,腼腆的说:“老师,如果你相信我,明天我帮您布置班会的黑板”。我高兴地拍了他一下说:“太好了!老师先谢谢你”。从此,他的性格改变了许多,只要是语文课,他都认真地听,语文成绩自然很好。每次班会的黑板布置他都包了,而且班级后面的板报他也主动和同学一起设计。高考后他给我打电话说:“老师啊,虽然成绩还没出来,但是我觉得还是语文答得最好,非常感谢您能对我这样学生的青睐与鼓励”。由此,我深深地感觉到,不会赏识孩子的老师是不称职的老师,因为他们没有满足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赏识的观念应由面向孩子而逐步延伸。

三、赏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在我们眼里和在家长眼里是一样的,永远是孩子。他们在任何一项活动后“成功的喜悦”是一种自我认识,与学生在活动中达到的实际水平并无直接关系,而和老师对他的“评价”有密切关系。哪怕是十分微小的成绩,老师能给予表扬性的“评价”,尽可能设法让孩子经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这种方法就是赏识,而只要他获得了这种“成功的喜悦”,就会增强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自以为不如别人的学生,老喜欢向别人说自己怎么不行,而我们也只看到他的缺点时,他的自责就会得到强化,并逐步在自己的心理上凝固成一种本非事实的事实,这是非常有害的。这样就使学生由一般的自责转变成自我失败主义心理,严重压抑学生的进取心与创造性。所以,只要我们专找他们的优点来赏识他们,他们定会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就随之产生,他会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和别的优秀同学一样在某一方面干好。在自信的基础上,他会学会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及时得到化解。

四、赏识可以让忠言“逆耳”变“顺耳”

尼克松的秘书曾做过几任总统的秘书,他的绝招就是在给总统提意见之前,总是先发自肺腑地赞赏总统的丰功伟绩,讲总统如何伟大,如何有魄力,在总统先生心花怒放的时候,话锋一转:“总统阁下,如果这个问题您再注意一点的话,您不就更伟大了吗?”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把赏识作为教育的切入点,赏识学生优点的同时,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再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这样就会把忠言“逆耳”转变为“顺耳”,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者简介:黄晓曼,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上一篇:对“五元”教学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职业学校推进素质教育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