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的精彩

时间:2022-05-29 02:41:00

我怎么也没想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让我郁闷到想撞墙的问题,竟然带来了一次意外的精彩。

语文课上我总喜欢让孩子们先自由地阅读,记下自己的思考和发现,然后进行自由的讨论。孩子们的思考和讨论往往会把我对文章的理解带到一个我自己独立阅读时无法企及的深度。这让我在每一次阅读时都期待着能有新的发现,在每次上课前都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他们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惊喜!这种上课方式让每一次阅读都变成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让我和孩子们都深深地着了迷,而我就像那只玩“放长线钓大鱼”(一种ipad游戏)的多啦A梦一样,永远期盼着下一个深度会出现更加新奇的鱼儿。

我常常给同事们介绍这种自由阅读、自由讨论的精彩,然而同事却说:“如果学生提出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怎么办?如果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无法回答岂不是让人很尴尬?”连珠炮似的问题让我无言以对,但这样的情况我似乎并没有遇到过。没想到,这次帮同事代课时,“尴尬”却不期而至,它也让我想明白了什么是“和教学无关”的问题。

接到帮同事代课的要求时我既兴奋又忐忑:既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阅读的精彩,又担心他们会不会不适应我这种教学方式,会不会因为缺少这方面的训练而不知道怎么思考、怎么提问。不管怎样,我暗暗下决心要让他们见识一下本老师的厉害,嘿嘿!

但我很快就失望了。帮同事上的是四年级上册一篇题为《谁说没有规则》的现代诗歌。课前我像往常一样静下心,自由地沉浸在课文的阅读中,希望这种静心的阅读能让我有些“不同寻常”的发现。然而希望落空了,课文非常简单,总共只有四个小节,罗列了四种不守规则的现象。课文简单得几乎不可能提供任何思考的空间。

但我还是抱着一丝希望,毕竟变腐朽为神奇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在孩子们的自由讨论中了,把课文交给孩子们,相信他们――现在似乎也只能这样了,面对这样简单的课文,我束手无策!

课堂上,独立阅读后是自由讨论时间。看到有一位同学迅速地举起了手,我那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我最怕没人提问!但是听完他所提的问题后,我真想把他从窗户里扔出去。

“我想问他们是不是同一个人?”

“什么?请你再说一遍。”

“我想知道课文里这四个不守规则的人是不是同一个人?”

“老兄,这可是语文课啊!”我心里嘀咕着,“你能不能提点和语文稍沾一点点边的问题啊?”

但下面的同学似乎对这个离奇的问题很感兴趣,那一张张惊奇的面孔,似乎在说:咦,我怎么没留心这个问题?有些行动迅速的同学已经开始埋头寻找答案。

我算是弄明白了,这帮孩子就是不愿意正正经经地学语文,就是对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感兴趣,“朽木不可雕”啊!

我的脑子飞快地运转着,这可是我给他们上的第一节课啊,可不能丢丑,可是这个问题你让我怎么回答?我强作镇静:“呵呵,这个嘛……”正当我无比尴尬的时刻,另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这可真是救命的及时雨啊!

第二个孩子两眼放光,满脸急不可待的神情,站起来后声音洪亮地说:“他们不是同一个人!”

“哦?你怎么知道?”我相当纳闷。正当我满心期待着他的高论时,他的回答却让我哭笑不得。

“你看嘛,这图上画的人长得都不一样!”

哄笑声如期而至!

这老兄可真是天真得可爱啊!但观察插图的确是一种帮助理解课文的途径,而且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那种积极思考的状态才是最宝贵的。

于是我表扬道:“不错,你很会观察,知道利用插图来帮助理解课文,很值得我们学习!”

看到这么“肤浅”的回答居然换来了老师如此热情洋溢的赞美,其他同学也更积极了,有的已经再次埋头寻找答案。

正当我想用一句玩笑话结束对这个“与教学无关”的问题的讨论时,另一个男同学举起了手,他怯生生地站起来说:“我觉得他们不是同一个人。因为他们在犯错后的反应都不一样!”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

“我们看是不是这样的?”

学生们再次埋头浏览课文,有些同学陆陆续续抬起头来回答说:“是这样的!”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第三、四小节中的这两个人,看他们犯错后的反应到底是怎么样的。”因为课前认真地阅读了课文,我很快反映出这两个小节中的人物形象对比最为强烈,所以决定选取这两个小节作为突破口。

这时许多同学举起了手,我请了一位小个子女同学回答。

“第三小节那个人,他不好意思地说‘没人看见是我’,而第四小节那个人瞪起眼睛说‘用不着你管我’。”

“对,说得很好,课文中的确是这么写的。你们从这里看出什么来?”我扫视一眼全班,试着启发同学们自己理解文本。

“我觉得第三小节那个人多少还是有点羞耻心的,还知道不好意思。”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笑嘻嘻地说道。

“他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不好意思了。”另一个同学补充道。

听完同学们的发言我也有了一些感触:“嗯,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干了一件丢脸的事情。我们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要改错先得知错,如果自己做了错事还理直气壮,那可真是无可救药了。”

“对,第四小节那个人就是这样的!”后排一个男同学迫不及待地嚷道。

“呵呵,那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小节,看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的时候要尽量读出那个人当时的语调,还可以带上适合的表情哦!”

学生读完第四小节后,我问道:“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那个人是怎么表现的?”

“他瞪起眼睛!”下面有些同学抢答道。

“他发怒了!”

“这个人很顽固,别人劝他也不听。”

讨论到这里,我也逐渐觉得文中描写的这几个人物很有趣,突然有了些更深也更新奇的发现:“我们把第四个人和第三个人对比一下如何?”

一个女同学举手答道:“第三个人要好一些,起码还知道自己错了;第四个人根本不知错,更别说改错了。”

看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于是我启发道:“第三个人说‘没人看见我’,那假设一开始有人在旁边看着他呢?”

“他有可能就不会这样做了。”一个孩子答道。

我相机补充道:“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君子慎独’,就是说在没有人监督自己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人前人后一个样,这才能称作‘君子’。”

“第四个人有人看见了他,他还很强硬,还在强词夺理。”另一个孩子补充道。

“对,第四个人说‘用不着你管我。’我看如果没人管得了他,他很可能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这就是两个人的差异,无论是性格还是道德品质都有巨大的差异。”我随机总结道。

随后,我们抓住另外两个小节人物语言和神态的特点,推测出第一个人虽然有是非观念,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存在较强的从众心理,看到别人不守规则,自己也就跟着做了;而第二小节那个人却是只图方便,内心完全没有是非观念。

“同学们啊,课文对这四个人的描写可谓简练到了极点,只用寥寥数语就把人物描写得如此鲜明生动,这都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语言、神态的特点来写,这种写作方法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下课前我小结道。

不知不觉中,一节课的时间快要结束了,这节课由一个“无关”的问题开始,我们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文本挖掘。这不由得我不反思到底什么是“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有关无关到底谁说了算。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从头到尾都是在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流程中按部就班地进行,完全无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无视学生自己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学生,这个本应是学习主人的群体,却成了与教学最无关的人物了!也许在老师口中的“与教学无关”我看应该是与“考试”无关更确切些吧!

一切学生关注的,都是老师应当关注的;一切学生需要的,都是与教学有关的。自由地阅读,独立地思考,自由地表达,才应当是课堂的本真。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东升小学)

上一篇:不做一名简单的老师 下一篇:教育者的十条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