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探究中增长智慧

时间:2022-05-29 02:38:45

让学生在数学探究中增长智慧

背景分析:

本课例是金长林老师与谢树光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围绕本学期“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时由温州中学邵达老师所展示的一节探究课。

设计理念:

引入新概念时,把相关的旧概念联系起来,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征;在形成概念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辨识概念时,鼓励学生质疑。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教材分析:

本课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算原理》中1.2.2组合概念的探究课。以计数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排列与组合,是当今发展较快的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的知识,它不仅应用广泛,为学习高等数学的有关分支做准备,而且由于其思想方法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成为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组合的意义。深刻理解组合与排列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分步计数求得排列数公式,从而推导得到组合数公式并掌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转化、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尝试探究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完成整个尝试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弦、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实录:

【片断1】

教师:今天很高兴能来永嘉上一节课,其实我也是永嘉人。听说你们三四周前打了一场篮球赛,是吗?我们班级表现的非常的优异。体育老师现在说要从我们班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参加校篮球队,其中一人选作前锋,一人选作后卫,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学生:有12种。

教师:12种是吗?那你来说说看12种是怎么事?

学生:3个里面先选出两个,是A23,然后再乘以2,因为是两个人在排。

(学生误认为是A23仅仅是从3个人中选出2个人,并没有排列。这个错误为今天这节课埋下了一个伏笔。因为今天这节课就是要将排列与组合进行区分,它们的主要区别就是“有没有顺序”。如果利用得好,那将是一个绝唱。)

教师追问:好的。谢谢。那么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学生们议论纷纷!)

学生:我认为就是A23,不用乘以2。因为这就是排列,先选谁已经算进去了。

教师:管这个之前我们上过课知道它叫做排列。那么大家能不能说说看什么叫做一个排列?

学生: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教师追问:在刚才这个问题中这两个同学有没有顺序?

学生齐答:有

教师:对,有。实际上刚才已经将他们做为前锋与后卫来算了。所以他们是有顺序。因此我们说排列应该是一个顺序的问题。那好,下面我将刚才这个问题做一下改变: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参加校篮球队,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对呀体育老师说了,先选过来再说,先不安排前锋与后卫。

学生:3种。因为我把他们都列出来了:甲乙,甲丙,乙丙。

教师:真的只有3种吗?比如说“乙甲”,这不是又一种吗?

学生齐答(情绪有点激动):是一样的。与“甲乙”是一样。因为选两个出来是不需要顺序。

教师: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组合”。(板书课题)

【片断2】

教师: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类比排列的定义写出组合的定义。

学生:根据刚才两个问题,要去掉那一个条件,所以定义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合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教师:从定义的角度去看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学生:一个是先取再排,一个只取不排。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也就是说排列可以看成先组再排的这样的一个过程。那么我再问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应该把“先取再排”写在黑板上,等一下可以水到渠成)

学生:只要两个组合中的元素相同即可。

教师:那么两个排列相同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学生:两个排列中的元素相同且顺序也要相同。

教师:那么你们能不能举一些生活当中组合的例子呢?

学生:比如说一天有八节课。可以从中选取三节课来上,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教师:那你能不能帮我把它变成一个排列的问题呢?

学生:可以把我选过来的三节课安排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来上。

教师:对了。排列与组合相比只要加一个条件即可。也就是说组合只要增加一个过程,是排顺序的过程,就变成了排列了。(多次强调这一个条件,为后面概念的生成提供了基础)

[片断3]

师: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算一道题:

例,有5本不同的书,(1)某人借了三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

(2)甲、乙、丙三人各借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

(3)甲借一本,乙借两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

(4)某人去借,至少要借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

教师:那么大家一起来看看第四小题的结果,发现有什么规律呢?(连一个例题中的一小步也不放过,都要进行拓展,发展学生的思维。这就是教学的时机呀。)

学生(思考了许久):我发现从5本中选2本也可以看做从5本中剩3本,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我们一起将它一般化,也就是从n本中选m本与从n本中选(n―m)本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是组合的性质之一。

专家点评:金长林名师在点评中认为邵达老师基本功非常好,在师生交流,语言表达方面等等表现非常好。给我们非常好的示范。此外,金长林名师还谈了三个观点:(一)什么样的师生交流才是真正的交流?那些看起来非常热闹,非常热烈,师生一问一答。很多情况下不是真正的交流。真正的交流应该是有思考的交流,在设计问题背景时应考虑不是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要有深层次的交流。备课时,事先预设好学生能不能理解这个问题,一定要精准,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二)例题习题的选取问题。例题选好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这节课是锦上添花。本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学到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三)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好的细节处理可以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上一篇:浅谈思想政治课中的“双语”教学设计 下一篇:浅议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