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时间:2022-05-29 02:26:45

高校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摘要:基于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现代高校建设应与时俱进。笔者就规划目标、建筑理念、单体把握三点对高校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做了概括和总结,由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全面阐述了现代高校园区建设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高校园区规划建设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author will make a summary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the college area from three points: goals and objectives, architecture concepts, and monomer grasp. From macro-level to micro-level, this paper overall amplifi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esent college area construction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Keywords: College area,Planning,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1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全国各地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政府支持教育建设,掀起了一股大学建设的浪潮。纵观近年来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建设理念却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对应于宏观层面的规划目标到具体的建筑设计都有深刻的体现。

规划目标

校园规划本身涵盖的内容丰富,涉及到功能、交通、景观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如何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体现一种鲜明的个性特色?笔者认为,规划应该把握整体设计的原则,形成文化势差,最终达到实现高校“改革开放”的目标。

1.1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Holistic Design)是出于荷兰的一种规划概念。其“设计”对象主要是建筑。整体设计,目的是使高校这部乐曲旋律连贯、紧凑、和谐。校园内建筑类型繁多,功能各异,可大致分为两种格调:其一是“基调”建筑,如教学楼、实验用房、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等。这些建筑功能单一,形体整饬,但却起着决定校园建筑基调的作用。其二是“变调”建筑,如校门、会堂、体育馆、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这些建筑功能复杂,形体特殊,能突破校园建筑基调,是打造特色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整体设计要求在对“基调”建筑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既定的同时,突出“变调”建筑的特色打造,增添一种充满乐趣和使人愉悦的氛围。

1.2文化势差

所谓文化势差,是要在一般的建筑文化环境中,有意创造一种高品级的建筑文化,传递高品级的文化信码,对一般的建筑文化起着提高作用。若将建筑文化的水准线描绘成一个波形线,校园建筑的文化水准始终要处于波峰。至于如何形成这种文化势差,以下提出两点:

1.2.1整饬

与博览会夸张新奇的建筑形式不同,高校力求展现浓郁的学术氛围,其规划结构趋于严谨,建筑语言力求精炼,外观避免花哨浮饰。密斯的“少即是多”理论即是利用尽可能少的元素创造多的变化。高校建设要力求简洁明快,应当注意,过分地强调分区是不可取的,这不仅造成了地块的到达性减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际交往关系,还使得校园空间形态散乱。伴随着教育事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产生,这要求专业之间应加强相互的联系和交流。

1.2.2文脉

文脉是人们唯一能通过视觉体验可以感知到并产生深刻印象的历史见证物,它反映的是特定地域的历史与文化。高校是是充满学术氛围的殿堂,不同时代建造和规划设计的校园和建筑,都镌刻着特定历史时期学校发展的轨迹与痕迹,体现了一个学校所蕴含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积淀。同样,文化的地域性也是影响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当然,文脉的传承并非为历史和地域所局限。所谓传承,是去粗求精的过程,它要求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地域性的同时,适当融入现代建筑的特点。

1.3“改革开放”

校园规划是百年大计,要为未来发展提出设想,保留余地。在过去,社会的改革与开放引发了高校的改革与开放,今后,我国将进一步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的理念在变化,高校建设势必与之同步。因此,笔者借用“改革开放”一词来说明规划的深层内容。将它落实到校园规划,需做好三个统筹:

1.3.1规划要着眼于全校范围处理建设项目的资源共享,统筹校内资源

这首先要求合理的功能分区,保证生活区,教学区,活动区的可达性。在此前提下,校园建筑的组团化和网络化成为了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这就要求校园建筑间的联系紧凑、集中,为学生使用相邻学科的资源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往、交流以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设施的重复建设,有利于设施集中、资源共享。

1.3.2规划要考虑到高校园区与校际资源共享,统筹校际资源

伴随着高校间科技文化互动与资源交流趋势的日益增强,大学城的建设势不可挡。它的发展已有很多年的历史,是由几所大学及研究所、科技工业园区等构成。近几年,我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均已形成了别具特色且具有一定规模的若干个大学城。由于大学城是整体规划,在选址、交通、环保等方面均可统一考虑。另外,区域的公共教学设施、信息资源也可共享,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3.3规划要注意社会化并充分利用城市设施,统筹社会资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网络化是教育事业的飞跃,高校资源及设施的社会化使其管理必须直接面对市场。因此,走向开放化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趋势。高校建设应充分开放,这有利于大学成为辐射城市的高新技术孵化基地,还能将城市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牛津大学就是个典型的开放式高校,特点即是它是由一个小城镇逐渐改造和修建而来的。

建筑理念

校园建筑的种类与数量繁多,建筑设计众口难调,它涉及到不同的设计人与评审人。如何使建筑具有说服力,笔者认为:不论设计方案、领导意图、群众意见如何,高校建筑与设计,都得确立一种前瞻性的“建筑理念”。这里用人文建筑、智能建筑、绿色建筑来进行概括。

2.1人文建筑

人文建筑突出在“人文”二字上。在教育层面,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创造力的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校园的空间形态上,注重人性化空间的设计,提高校园的可生活性,并赋予其场所精神的意义。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建筑现象学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它与“人本”相仿,是一种强调人的感觉的无前提性的一门学科,旨在恢复人的直接感受。它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落实到校园规划建设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阐述:首先在环境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元素。其一要处理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塑造、人性化的空间布局和交通组织等问题,它要求营造安全、卫生、便捷、舒适的环境氛围。其二,注意新老校区、新旧建筑之间的文脉传承。其三,室内外环境的过渡应自然亲切,避免给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其次在建筑设计上,要个性鲜明,体现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要求建筑不仅要考虑空间、体积、墙面处理、顶棚、布局等,更重要的是与人的感觉相关的内容,比如光线、材料、色彩等。

2.2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突出在“控制”二字上。智能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保证其舒适性是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基本要求。此外,高校与国际交流日益活跃,人才引进越来越多,旧有实验室、办公楼的设施和环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研究的需要,这就要求建设一批能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实验室、教室、办公楼等。至此,各地高校纷纷出现了许多的智能建筑。但无论校园建筑类型多样,类别多样,但都得施行对应的控制措施。如对于特殊建筑,应当按智能建筑的要求进行设计,至少应当留有数码控制的发展余地,以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对于一般建筑,也可按不同情况考虑数码控制,至少在方案阶段应该加入弱电系统设计的内容,以适应网络时代校园功能的变化,如教学研发与生活区域界限的交融,图文信息中心的布局,非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安排等。

2.3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突出在“和谐”二字上,指的是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它重在“绿”字,首先,建筑周边的道路、场地、庭院要最大限度地绿化,并纳入校园绿化系统,提高绿化比重。非特殊情况下,应避免使用人工草坪。此外,要提高可渗场地与道路的比重,如植草砖、块石铺筑,以保持水土生态平衡。“绿”其环境是基础,就建筑本身而言,在设计初期,要做到因地制宜,对于成材的树木,伐不如移,移不如不移;对于坡地、台地、山地,要因势随形地布局,减少挖、填的土方量;对于已有的水面, 则尽可能地结合校园环境设计,使其成为校园一景。这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丰富了校园景观。其次,建筑设计要保证良好朝向,尽可能自然通风和采光是其基本要求。当然,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绿色建筑考虑的范畴之一,要优先使用地方建材,体现地方特色,降低建筑成本,适当运用高新技术和节能材料。

单体把握

前述的规划目标与建筑理念,均属于把握原则的范畴。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工作是单体设计与评审。笔者认为,将各建筑在校园中进行正确的定位以外,更具体的工作是按各建筑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处理。下面以四种单体为例进行简要的说明。

3.1教学楼

3.1.1教学楼都是框架建筑,其底层如能架空,可解决停车及设备用房的问题。公共教学与基础教学可分别集中。但是,专业教学应当分散到各学科组群的建筑中去,各学科的专业楼群应当毗邻基础教学区,做到各部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便于相互联系。如前所述,现在多数大学采用连廊的方式将教学区组织在一起,它既整合了建筑群又方便了各专业的交流与联系。

3.1.2门厅、过厅、走廊应有显示教学楼区间设置和动作状态的查询系统、磁卡电话、饮水设备、小卖等。增设展示及交往功能,上述部分的面积应适当加大。此外,还可以增加必要的交往休闲空间,方便师生交流,创造富有情趣的空间坏境。

3.1.3教室要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并努力创造最佳视听环境。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室,语音室、CAD教室以及远程教学室等,都应当根据其各自具体的特点与要求,提高设计的技术含量,进行科学的装修,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外观。

3.2图书馆

3.2.1设计要注意流线的复杂性,借、还、阅以及报告厅、展览厅和办公室要合理分区;以开架阅览为主。考虑到可能的人流量,书库可适当缩小,展示与交流空间适当加大。基本的是多层次的阅览与研究空间的设计,保证创造一个宽敞、安静的环境。设计同时要注意报告厅和展览厅的多功能性和开放性。

3.2.2采取“模块化组合”,统一荷载、统一柱网、统一层高。柱网尺寸以7.2M―7.5M为宜,层高以保证净高2.8M―3.3M为宜,荷载以500―600KG/为宜。模数化设计的特点具有显著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21世纪,模数化的设计思想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2.3要为数码化与网络化创造良好条件,增加查询及指示系统以及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3实验室

3.3.1功能布置上应注意对废气、废水、噪声、光污染以及有害物质的处理。有重型设备或层高较大的实验室宜布置在底层或单层建筑中。有干扰源的实验室单独布置在偏僻的地方。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室布置在上层。排放污物与液体的实验室布置在下层。

3.3.2设计固然从近期使用出发,但也要考虑到远期发展变化,包括对远期开发的项目的用地以及可能产生的污染等的预见,留有余地并防患于未然。

3.3.3重视实验室向社会开放的需要。高校的科技产业应与社会发展相契合,一方面可共享社会信息、设施和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对新产业新技术的开发最终必然以投入市场为目标,不能与社会发展脱节。

3.4学生宿舍

3.4.1采取弹性设计,教育部提的标准是“4.2.1”(本科生4人/间、硕士生2人/间、博士生1人/间)。按目前经济条件,部分高校增加一种过渡性的6人间。其平面参数取3.4M×6.6M。由于4人间取3.4M×4.5M,卫生间参数是2.1M。因此,这也是为目前的6人间在今后改造成4人间创造条件。

3.4.2考虑到舒适卫生条件,要注意采光与通风。宜坐北朝南设置。其中卫生间不论是放在阳台一侧,还是放在走道一侧,都要有良好的通风。特别是后者,应增加拔风井排气等设施。

3.4.3增加必要的辅助房间,如洗衣房、电视室、多功能活动室、会议室等。这些房间既可以放在半地下室,也可布置在连接体部位。同时,体育健身设施也要就近布置,若在室内设置,可考虑规模较小的乒乓球室等,也可布置在屋顶花园。

结语

台湾一位学者在专门研究高校园区规划与建设时引入了“Contextualism”概念,并形成中文术语即:“涵构”。笔者的理解是:“涵容兼蓄,自然散构。”高校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如能做到这一点,将会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城市规划,2002(5)

【2】 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新建筑,2002(6)

【3】 向科.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新建筑,2006(10)

【4】 徐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宋泽方.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读”的教学 下一篇:《旧约―创世纪》与《新约―马可福音》关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