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石”――魏晋时代的风尚/李东垣哑谜赠门生

时间:2022-05-29 01:57:37

“服石”――魏晋时代的风尚/李东垣哑谜赠门生

“服石”――魏晋时代风尚

文/易知味

“服石”也叫“服食”,是指摄食一种用矿物类药物制成的散剂的习惯。

“服石”的习惯起源较早,《史记・仓公列传》就有“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的记载。不过当时服石只是作为一种治疗的方法而已。魏晋时期,主流社会崇尚道家,迷信盛行,炼丹、服石成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追求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的手段,因而形成了一种风气。

当时,在人们的信念中,金石是恒久的象征,人若服食了金石,便可长寿。于是有了最初的服食黄金,魏晋以后发展为服食“五石散”。“五石散”由五种矿物质制成,分别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钟乳和石乳黄。根据历史记载,服了“五石散”,身上会发热,皮肤发痒,而且特别容易被擦破,发生感染,导致痈疽疖肿的发生。甚者,“五石散”还可使人口大渴、舌头卷缩、阴囊缩入等,甚至发狂出走,弊端极多,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石发”。

为了避免“石发”,服用此药后,必须食冷食来散热,还要辅以冷浴、散步、穿薄而旧的宽衣等各种举动来散发药性,即所谓的“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所以“五石散”又叫“寒食散”。

由于“服石”具有诸多弊端,服用后人们表现出多种“寒食散”症状。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关于这种病候记载了26种。晋代皇甫谧就曾因为服用“寒食散”而患风痹半身不遂,几乎丧命。唐代大家孙思邈说过“寒食、五石更生散方……自皇甫士安已降,有进饵者,无不发背解体,而取颠覆。余自识性以来,亲见朝野之人,遭者不一。所以宁食野蒿,不服五石明其大猛毒,不可不慎也。”陈述了服石之害,宁愿吸毒性甚大之野草,也不要去服五石散。

当然,事物也是一分为二的。由于这一时期“服石”引起的外科病症很多,客观上要求医学家找出对付这些病症的有效办法。史籍记载了许多治疗“石发”的医著,就是治疗因“服石”而发病的书,其中尤以治疗外科病症的内容最多。现存我国第一部外症专书――《刘涓子鬼遗方》。就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龚庆宣编著的,在中医外科史上有相当高的地位,与当时“服石”风俗的出现有一定的关系。

李东哑谜门生

文/刘建英

金元时代在河北正定府有个叫李东垣的医生,医术高明,曾治好不少疑难杂症,还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医书。因此,拜他为师的人很多。其中一个叫罗天益的,是邻近赵州人。他慕名而来,勤奋学习,很受李东垣的赏识。三年过去,罗天益出师了,临别的时候,李东垣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纸包,里面装有一些钱,要送给这位学生。“老师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我,我终生难忘,怎好再收你的钱呢?”罗天益说什么也不肯接受。

李东垣笑着说:“这纸包里的钱,不同一般,他是我对你的一点心意,而这几件物件,是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那我可以自己拿钱买。”“自己拿钱买意义就不同了。”罗天益一时也猜不透老师的意思,只好接过这个纸包。

罗天益回到赵州老家,打开纸包一看,里面除了一些钱外,红纸上还写了三首诗谜:

淡竹枳壳制防风,一支红药藏当中。熟地或须用半夏,坐地车前仗此公。

在外肥又胖,在家瘦模样。忙时汗淋淋,闲时靠着墙。

少时青青老来黄,千锤百炼打成双。送君千里终须别,弃旧迎新抛路旁。

罗天益仔仔细细一想,原来这三个谜语的谜底是“灯笼”、“雨伞”、“草鞋”。这才明白老师的一番心意,要他常备这三样东西,不辞劳苦,做一个好医生。从此,罗天益果然牢记老师的教导,不论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远,只要有人请他去看病,他都不辞劳苦地出诊。后来,罗天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成为河北一带有口皆碑的好医生。

上一篇:常见病食疗――麻疹 下一篇:性情强化剂――果实类30种 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