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有真味,写中有真情

时间:2022-05-29 12:05:08

【摘 要】注重诵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再辅以写作训练,又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对文本的解读由浅入深,从而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外在的语言到内在的人物精神品质的把握的目标。

【关键词】诵读 语感 写作 联想想象能力 人物精神品质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授《赤壁赋》时强化诵读,从节奏到情感,让诵读贯穿文言文阅读鉴赏的全过程:首先,让学生结合注释、查字典词典默读文本,疏通大意,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其次,找3-5名学生出声读,要求读准字音、断句;第三,听教师范读文本,要求学生注意诵读的节奏、语句的意义、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倾向;最后,学生自读,同桌互读,逐步把文本的诵读引向深入。接着,再找学生诵读文本,就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同作者对话,从而引导学生去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是写作练习:(1)让学生选择文本中喜欢的句子(三句)写一段中心明确的语段,限时5分钟;(2)仿本课中整齐的句子,进行仿句练习;(3)结合本文以及自己对苏轼的了解,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目,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短文。

下面是学生练笔选段:

多情才子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意气少年提笔书于宣纸之上。

生于那么一个政治多变、命运多舛的朝代,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那种无奈想法。武夫尚不能畅怀,更何况玩弄文字、寄情山水的才人呢?携一管洞箫,抚一曲哀调,只使得“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咏一叹,一月一舟,一乐一悲,一天一地,构成了《赤壁赋》中的意象,咏“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叹“吾生之须臾”,乐“月夜饮酒”之乐,悲“不可乎骤得”之悲。

苏子也许是在那个悲伤社会中最失意的人了。满怀一腔爱国心,欲报国家悲无门。可他并没有随众多文人一同无缘无故地惆怅,时而寄情山水,劝导众人“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时而携弓出游,抒发“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时而信步于闲庭,自嘲抒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的脚步越走越远,走过沧桑的历史,走进人们的心田。

(孙志远)

嗅着淡淡的墨香,穿梭于方方的形体,品着浓浓的诗情画意,款步来到语文的伊甸园。因为语文,我们可以携同友人共览青山,同戏流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把相聚的气氛渲染得诗情画意;因为语文,我们有幸享受那行云流水般的文章,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脱;因为语文,哲学的思考和理性的思辨在我们心里萌芽,比起对人生苦短的哀叹,我们更欣赏“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达观。

(曹冠宁)

本教学思路符合新课标理念。在新课标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因此,本课注重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写作训练又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进行再创造,对文本的解读由浅入深,从而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外在的语言到内在的人物精神品质的把握的目标,达到立人(苏轼处逆境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的目标(学生的练笔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河北省冀州市中学。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下一篇:点燃阅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