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生就业能力问题探析

时间:2022-05-29 04:24:56

高师生就业能力问题探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高师生就业能力的含义及构成,分析了高师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并就如何提升高师生就业能力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师生;就业能力;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师生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除了高师生的供给增长(相对于需求)过快之外,高师生就业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探讨高师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改善高师生就业状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师生就业能力的含义及构成

高师生就业能力是指高师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并保持工作机会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在构成要素上包括诸多方面。对高师生就业影响最重要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础实践能力――高师生顺利就业的前提,包括人际关系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二是知识拓展能力――高师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即知识的开拓和能力的拓展,表现为知识的广博度。三是创新能力――高师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指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陈腐观念的素服,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高师生就业能力的含义主要指高等院校内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们就业实力。

二、高师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第一,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不足。高师院校的师范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失衡工作效率和效果差。目前高校对师范类专业的设置,除了传统的专业理论外,几乎还是有老三样的课程:《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而对实际操作上的应用类的训练则非常的少。欠缺教学的专业性。缺乏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特质。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当前的师范教育重“学术性”、轻“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育类课程占学时比例太少,且存在重理论讲解、轻实际技能训练的倾向;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时间短,一般只有8周时间,实习内容多为课堂教学,缺少班主任工作、学校行政管理和课外辅导的教育实习,形式单一。使一些师范毕业生组织能力不强、知识面狭窄、兴趣单调,难以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要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学习负担很重,三笔字、普通话的练习时间确实很少,而有的学生要准备英语过级考试,要准备考研究生,他们每天都在读英语单词,看语法书,看专业书,做高等数学题。所以,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宝贵,分秒必争。而且,还有些学生则认为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额外的负担,除规定的训练时间外,都不愿意花专门的时间去训练,且每次规定的练习也都敷衍行事,不认真去读、写,或者根本就不去练习,根本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由于疏于训练,职业技能也就相当缺乏,以致于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缺乏职业素养,不像职业老师。言行举止都没有得到专门的训练,没有从内到外养成师范专业的职业特点。导致的后果是: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同,自身也缺乏信心。

第二,职前准备不充分。很多高师生对自己性格、兴趣和爱好等缺乏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就更谈不上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所以在具体的求职中很难做到有效准备和有的放矢。性格上的不同导致的差异。服务职业的教师,开朗的性格和极富亲和力很重要。其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高师生要在就业前认真衡量自己的性格特点,做好职业规划,如果没有“知己知彼和良好的心态”,势必影响以后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再者,欠缺有效的沟通能力,无法很好地完成作为老师的“传道授业”的传和授。在这里,对于高师生而言,主要是信息的传达和辨析的能力,还有与家长和学生及同事的及时沟通能力。由于在平时的学业中没有重视此环节,导致的后果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实习期间,对工作的接触度欠缺,职前培训这块也无法顺利完成。

第三,求职技巧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通畅。高师生刚走出校门,缺乏系统的就业教育和正确的就业指导,不少高师生缺乏社会知识,就业意识仍很淡薄,就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使读的是师范专业,但如果做老师难度太大,就要考虑自己能否到企业或其他岗位就业,目前高师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意识。目前,高师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多是自己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做好就业的引导和宣传工作,让用人信息和就业信息可以及时反馈,“把学生推荐出去,把用人单位请进来”,学生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

三、提升高师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第一,树立以培养高师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推进师范专业改革,提高学生适应性。一方面,学校应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尤其要重视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师范生应当具有过硬的技能,能够立刻走进课堂、驾驭课堂并有良好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是师范生的立身之本。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动手能力,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避免出现“师范专业学生除了做教师,不会干其他”的尴尬局面。

第二,建立和完善高师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的师范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中,理论课的课时占了很大比例,但是用人单位更喜欢业务熟练的毕业生。所以,对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试说、试教和实习工作应该做得更扎实、更有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手:一是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组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各部门要改变目前在学生培养实践能力职能分割的局面。在校外,与师范专业相关的单位和部门接洽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二是确定大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内容机制。一方面,增开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旨在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的课程。另一方面,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充实践内容,增强实效性。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抓好职前培训。高校要把学生职前培训当成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而不是快到毕业了,“临时抱佛脚”。根据对多个学校的调查,目前,职前培训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挖掘自己的潜力,并对自己适合的职业进行准确定位。二是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就业中的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三是就业技巧训练。此项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实战本领。职前培训必须收到实效,才能真正有利于高师生就业,特别是专业性很强的师范专业。

首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培训,并能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支队伍不仅包括“就业指导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应该包括主管就业的学校领导、院系领导和众多的学生辅导员。这支队伍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把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加强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随着近年来高师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的供需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量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对大四学生的一份调查中发现,因特网已经成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在就业信息收集、分类、、反馈等具体环节上下工夫,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为广大毕业生服务。

再次,加大投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每年省教育厅都会统一安排时间举办人才招聘会,各个高校几乎都有自己的人才招聘会,但这样的人才招聘会的实效如何呢?对各个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通过本校的招聘会签订协议的学生人数一般只占毕业生总数的21%左右。所以,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采用多种方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孙万东,梁淑艳.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2、唐瑛.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林瑞高,陈菲.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

4、徐仲伟,郑洁.师范高师生就业素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5、涂艳国,李伟.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教育与经济,2005(3).

*本文属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度教学研究项目“提升高师生就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浅析民工荒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探究艺术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