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庆院士要言科技创新三题

时间:2022-05-29 02:39:35

沈文庆院士要言科技创新三题

编者按:沈文庆先生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市科协主席,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体物理”首席科学家,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1992年被授予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多次荣获国家和中科院科学自然科学奖或科学技术进步奖,200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年底,沈先生应邀为江苏省行政学院作学术报告。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专访,现摘要发表如下。

记者:沈先生,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发展创新是科技强国的中心议题。当前,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领会其核心和本质内涵呢?

沈院士: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科技发展创新的核心和本质内涵同样是以人为本,这就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第一个主题。

A、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科技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拥有种类齐全、数量庞大的人才队伍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师级的人才是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之关键所在。这其实包含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一方面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科学大师的出现,另一方面科学大师的贡献也有利于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正是科学大师们的科学探索,影响了世界科技发展进程,使人类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相比世界科学大师群星璀璨的事实,中国科学家特别是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星光,却不那么耀眼夺目。要实现新一轮发展目标,建设21世纪的世界强国,离不开世界一流的科技精英人才。中国目前还存在传统文化的束缚、体制机制的弊端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中国科技工作者在世界科技舞台上脱颖而出。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的环境,才能走通“华山天险”的科技之路。

记者:沈先生,您强调科技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而大师级科技人才的培养除了自身素质外,良好的生成环境也很重要,那么我国现实的社会环境怎样呢?

沈院士:时代呼唤科学大师,中国呼唤科学大师。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土壤正在形成。中国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一个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环境正在形成。中国正在用人之际,当代青年生逢其时,特别是那些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奋发成材,正当其时。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最近推出的《科学大师》一书,详细地介绍了40位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师级人物,其中体现的发展观、人才观或许能对我们当前的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书中每位科学家的传记中均包括两条时间线索:一条是科研工作的进展线索,另一条是当时的社会文化演进状况。传记在强调某一位科学家个人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连续性和其他科学家的贡献;注重阐述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同时注重于研究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高度,从中国同情的实际出发,去理解、借鉴和发展创新。特别是科学大师的精神境界……

记者:是的。沈先生,您在报告中列举了一系列科学大师的英名和伟业,在阐释一般成才规律的基础上,突出科学大师主体价值的个性特征,发人深省。其实,他们成就丰功伟业的“环境”比我们现在差多了,您是借此强调人才主体素质开发问题,这正是“人本观念”题中之意。

沈院士:是的。环境毕竟是外因,内因才是关键,而科学大师们卓绝的专业素质是关键中的关键。这里还要强调的是,不管是科技精英还是其他专业人才,除了超绝的专业素质外,精神品格、人文素质、奉献精神……也是必不可缺的。这不是口号格言,句句要实打实,落实在实践中。

记者:您说得太好了。他们不仅以自己科学实践的发明创造造福人类,同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创立“日心说”的哥白尼,发展“日心说”的布鲁诺,证明并发展“日心说”的伽利略,他们有的被终生监禁,有的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在火刑柱上,却至死不改初衷,以生命的代价为自己追求、发现、坚持的科学真理而献身。其实物质的太阳总有一天会变成别的什么,而科学真理的精神太阳却是永恒的。这就是科学大师创造本质的精魂。

沈院士:崇尚真理的科学大师恰恰总是谦逊的、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自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称自己为海边上拾贝壳的一个孩子,面对的是“完全未知的、真理的大海”;居里夫人自比“面对自然现象的孩子”.自然对她来说“就像一个童话”。

记者:沈先生,说到居里夫人这位“世界诺贝尔之最”,让人无法不激动。不说她7200多次试验,单说她四年如一日用伤痕累累的双手搅动沸腾大锅里的沥青渣,将四百多吨铀沥青渣、二百多吨化学药物、八百多吨水,总共一千四五百吨物质一起熬煮了一千四百多天,终于提炼出0.1克镭!这是怎样万难不移的意志、执着忘我的拼搏……熔铸着居里夫人灼热奉献的灵魂!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毅然驱车(自己潜心研制出“x光透视车”)奔赴反法西斯前线,在枪林弹雨中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抢救伤员――何等舍生忘死的奉献!这就是科学大师的素质。不仅专业素质为“诺贝尔之最”,精神素质也为“人才之最”。

沈院士:确实如此。一般地来看,如果说自由探索、好奇心激发的研究热情是科学大师产生的首要条件;献身科学的精神,不追求物质报答是科学大师的特色;良好的教育、开放的国际合作,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探索自然,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和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并为之献出一生,是科学精英的共性品格。

记者:沈先生,刚刚主要强调了人才开发的主体素质。联合国《发展权宣言》在强调“人是发展主体”的同时,呼吁创造有利于发展的条件“是国家的主要责任”。目前在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开始实施,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观念、机制、职能等全方位的变革,归根到底是人才生长环境的优化选择。在具体操作层面,沈先生还有哪些高见?

沈院士:创造科学大师产生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宽松的科研环境:容忍失败,没有强大的成果、文章的压力;鼓励交叉,宽松的学术讨论环境,鼓励创新,鼓励进取心;献身科学精神的弘扬,社会舆论导向,强烈支持献身精神的科学评价体系和资助体系;支持自由探索,对异想天开或非共识项目有资助办法等。

记者:除了主、客观条件辩

证统一的一般人才开发规律外,是否还有个“中国特色”问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高酬聘用(赎买)政策,用钱去争取人才,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穷同未必合适。还有更极端的方法。您在报告中提到的海森堡,就是美国出动一个集团军的兵力,跨国“劫持”至美国的。对于我国而言,高薪聘用高级人才,财力是有限的, “巧取豪夺”更不是我国之策,目前,是否主要立足于自己培养人才.辅之以其他方式?

沈院士:是要采取多元、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方略,但更要重视身边的人才培养,走“科教兴国”之路,并要注意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记者:谈到科学家的团队合作精神,我想到“曼哈顿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曼哈顿计划”经过许许多多专家共同努力进入研制阶段中途受阻:原子反应在连锁裂变中突然中止。所有专家绞尽脑汁未得其解,只好求教于吴健雄。吴健雄经过缜密分析研究指出:铀核分裂时产生一种“稀有气体”,是毒杀连锁裂变的“杀手”。她还确定相应的“解毒剂”使反应正常进行――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的吴健雄原来并非“曼哈顿计划”成员,却有团队精神、奉献精神。

沈院士:是的,有人说:科学家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是科技发展创新的永恒精神动力,确实如此。

记者:谈到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有人说:居里夫人、吴健雄都留在了20世纪,现在是2l世纪……言外之意是……

沈院士:奉献精神表现在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忘我奉献,我刚才说过,是科技发展创新的“永恒”精神动力,21世纪更要发扬光大。

记者:您说的对,蒂姆和他的“万维网”就是突出的典型。

在蒂姆之前,没有“浏览器”,也没有“WWW”,网络世界还是一片空白。1989年,34岁的蒂姆没有申请知识产权和专利,便把自己“WWW”设想和后来的“万维网”(word wide web)奉献给世界。“享受了免费午餐”的人借此而茅塞顿开――一批网络富翁随即呱呱坠地……而“万维网之父”却连修缮自家厨房的钱都没有……

2004年6月15日,100万欧元的“千年技术奖”众望所归地颁发给蒂姆。他在发明成果问世15年后终于有了修厨房的钱和孩子们的学费。不会有人说“万维网之父”太傻,因为他有无私奉献精神。他认为自己的发现不是源于“尤里卡”式的瞬间灵感,也不像落到牛顿头上证明重力概念的苹果……而是不拘一格地把各种主意结成了一张网(web),以便“用网络更好地协同工作”,否则,“世界上现在至少有16种不同的web……”这是跨越20、21两个世纪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里面蕴涵着信息时代科学大师主体价值的精魂。

蒂姆的故事同时又使我想起了沈先生所强调的知识产权问题。

B、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

记者:回顾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由以物易物到货币交易乃至金融交易,如今已进入知识产权交易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没有知识产权的“空心”产业,想跨进国际市场举步维艰。所以知识产权堪称“最大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民族创新力。今天这里强调的是知识产权与科技发展创新的关系。沈先生是这方面的专家,请给我们具体阐释一下好吗?

沈院士:好的,先从知识产权及其内涵谈起吧。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历经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的演变;立国思想则历经从工业立国到科技立国再到知识产权立国的演变。

从1883年签订《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初创知识产权概念,到1994年WTO签订《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协议》(TRIPS)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现在正在向知识产权文化发展。

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签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WIP-0),1970年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74年该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WIPO),包括各国的专利局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

知识产权内涵包括: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著作(版权),市场不正当竞争,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设计,奥运标志保护,传统知识保护,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等。有关国际条约,国内立法,双边和多边国际条约的法律法制,国内和国际的执法体系,中介组织。政府专门部门等保障知识产权体系的运作,正在向知识产权体制的科普、全球和知识产权文化发展。

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产权和专利以及知识产权文化,包括发展创新的源头培养和知识产权文化的普及,简称:IP文化、(Cultu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记者:沈先生,能否为我们简介一下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的最新国际动态?

沈院士:好的,就从东京知识产权国际会议(IP东京)谈起。该会2004年5月25日在东京召开。世界知识产权机构及四十多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机构、组织、团体、企业和科学家参加了大会。会议主要论点:2l世纪是知识产权的世纪,要弘扬和普及知识产权文化,日本在2l世纪要以知识产权立国。这是一个为知识产权及日本的知识产权立国造势的会,值得我们重视和参考。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在大会和圆桌会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说出了第三世界有关知识产权的一些不同理念。

大会呼吁“为确立总体的知识产权概念和在全球全面普及知识产权而努力”。因为知识产权文化是总体性的、多方面的、多国籍性的,每个人都是知识产权的消费者,又是创造者,所以知识产权制度要为改善世界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服务。要增强政府部门和民间、国内组织和国外组织、企业知识产权人和一般市民之间的合作、协同及依存,要促进、保护、奖励创新和发明,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知识产权和知识经济。科技发展促使_工业和农业经济向高附加值的无形资产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转化。过去30年产生的专利授权等于历史上产生过的全部专利,专利产生的速度大大加快。自1883年巴黎条约开端,目前WIPO还在积极慎重地研讨“世界专利法的进一步协调”“专利协作条约的改革”,“传统知识民间传承和专利关系”,“遗传基因和专利”等。各国都在立法修改和制定专利法以及和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各国内外协调一致,努力对付仿制和盗版。仿制和盗版给IP文化带来深重的伤害,但是具有诚信按游戏规则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和企业的标牌将获得顾客的忠心,并将以更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文化防止仿制和盗版。

三是知识产权的个人开发和

全球合作。网络和电子商务促进知识相互交流和合作培育,在全球水平的经济增长中更好地利用知识资本,也会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制度完善。

四是知识产权的科普和知识产权的教育。国内外企业间合作,大学和产业界合作,政府和民间合作共同推进知识产权文化的发展。日本发明协会这样的公益性团体为知识产权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是要对基础研究、开发研究、产品贸易和投资政策规定以及竞争政策有深刻的全面理解。

记者: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更不能掉以轻心!

沈院士:对,专利使用和效益反馈创新活动是知识产权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此进程中,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性保护问题,必然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国际性注册专利,在日本 (JPO)、欧洲(EPO)和美国(USPTO)2002年有20万件,且正开展向其它地区的重复注册。与此同时,知识产权文化的人才培养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世界各国均无例外。日本、德国比较典型。在三种资助科研人员科技开发模式中,有一种是知识产权回报企业发展;企业再以更高的资金资助科研――这是知识产权文化的例子,是知识产权文化循环的例子。

记者:这种知识产权文化链的循环发展,在我国有什么特点?

沈院士: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使得中国企业已经具有实力支持科技发展。并努力向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冲击。企业资助科技发展一般有:企业自身的研发活动,直到建立自身的中央研究院;企业和国家共同资助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企业直接资助公益性科技活动和自南探索。

企业用产品和知识产权获得的利润,再资助新的知识产权产生相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公益活动和一般公益性活动,是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和树立良好公众信誉的重要一环,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和上海宝钢的联合基金、航空航天联合基金等同家级企业共同资助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模式,是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的良好苗头。

宝钢和基金委联合基金有i个要素:面向国内所有科技人员自由申请;由专家委员会拟定申请指南;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通用办法进行评审和管理。

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是一个推动发扬知识产权文化的非营利性基金组织。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人人享受科学的恩惠,但也需要人人支持科学。首批最大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现在每年从海内外企事业单位和海内外团体、个人获得捐赠。例如:上海市科协事业发展中心、上海石化、中科合臣、上海交大昂立、东平华工实业、广东国威等企业都给了捐赠。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会努力为上海知识产权文化作贡献。星火杯青少年创造发明竞赛、英特尔青少年发明创造大赛等,从青少年开始培养知识产权文化的基础,每年有几十万计的上海市青少年参加,是将来为企业创造创新的知识产权的人才基础。

这几年上海参加美国科学与工程创新大赛获得丰硕成果,在全国各地区的代表团中遥遥领先,在世界各国代表团中初露头角。去年上海代表团参赛的一位获奖者当即得到美国路易斯威尔大学资助23万美金,让他在美国完成大学和博士的学业。英特尔基金会资助另一位得奖者获25万美元进哈佛大学学习。上海企业的经理、总裁们努力资助青少年创新活动,从娃娃开始抓发明,抓知识创新。上海企业支持上海科技发展基金就是支持上海企业的未来。希望上海的知识产权文化从青少年就开始生长。

还有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知识产权文化不可缺少的方面。知识产权文化在为全人类提供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在产生极危险的恶果。知识产权要考虑污染和生态的要求,要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记者:面向2l世纪,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文化正在异军突起。发达国家从科技立国向知识产权立国演变。那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处于怎样的发展态势呢?

沈院士: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文化的新世纪中面临历史性的劣势,应该早做准备面向知识产权新世纪的挑战。除了社会道德、人类价值所要求的对不发达国家的像AIDS药物实行专利免除外,还应力争在世界知识产权体制内列入对不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援助和补偿。面向新世纪的知识产权文化将促进更多的创新发明,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使社会文明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全社会努力,在知识产权文化中加入更多为全人类造福的内涵。

具体看知识产权在中国,据王景川统计:到2004年3月17日.我国受理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总量突破200万件。第一个100万件我们用了15年的时间,第二个100万件我们仅用了4年零3个月的时间。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国内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和我国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使中国的发明创造活动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二,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广阔的市场对于外商投资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国外的申请量也大幅度增加。最近五年,大概三类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超过20%,发明专利年均增长率超过35%。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国外和国内的授权量有差距。什么原因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保护专利权,是专利制度的核心。目前,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实行了专利制度。

眼下世界上一些经济、科技大国强国,同时又是专利大国强国。如日本每年发明专利申请达40多万件,美国20多万件,德国15万多件。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是如此。而我们全国上万个企业、5000多个县级以上的科研单位、1000多所高等院校全年的发明专利申请只相当于国外一个公司,差距非常之大。

技术发明取得专利保护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竞争在一个公平有序的法律环境下进行。众所周知,近几年,我国VCD机生产异军突起,这项由中国人首次运用数字压缩和解码高新技术研制的VCD整机技术发明,自1993年问世后,很快形成年产规模1000多万台VCD机的新兴电子产业,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遗憾的是,我们安徽的发明人没有申请专利。现在国内有几百家VCD机生产厂家,市场一片混乱。与其相反,海尔发明的小神童洗衣机很适合市场需要,现在年产100台,很快提高到20万台,它几乎没有被仿制的麻烦。因为海尔不仅为它申请了国内专利,而且还申请了韩国、泰同等外国专利,保护了国内外市场;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机行销世界也基本无人仿制,同样是因为有了专利保护。

记者:确实如此。知识产权

保护对科技发展、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使我想起了“华为”的实例。2003年美国思科公司华为公司侵犯其知识产权,索要巨额赔款,把“华为”推向“倾家荡产”的绝境。 “华为”靠先期获得的专利打赢了“新世纪第一场专利之战”。此举不仅为华为公司赢得了生存权、发展权和国际信誉,同时也捍卫了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靠的是知识产权。

沈院士:此例确实典型。它充分证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提升企业能级,让企业长盛不衰、发展壮大的关键,是未来发展的机遇,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构成WTO的三大支柱,也是世界各国和企业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是未来各国竞争的主战场。不突破这一战线,中国永远只能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打工仔”。所以绝不能忽视知识产权战略。

C、源头创新、基础研究与科技发展

记者:除了前边所讲的“人才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外。您所强调的第三个问题是什么?

沈院士:第三个要点是“源头创新和基础研究”,就其战略地位来看,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头。历史地看,人类今天在高科技上取得的种种伟大成就,无不植根于基础科学的进展,特别是量子论、相对论和DNA的发现及相关进展。现实地看,近年来美国企业申请专利的73%来自政府支持的基础研究。1997年以来每一项新的技术专利平均涉及两篇基础研究论文;50%新GDP来自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培育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摇篮。有基础研究素养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各行业,大大提升现代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当前,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要求基础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途径,所以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再者,基础科学又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探寻规律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凝结成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基础研究所汇集的智慧结晶,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一次又一次解放。总之,基础研究已成为国家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到基础研究。就其发展态势来看,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与认识,日新月异地向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不断暴露出新的深层次的矛盾,孕育着新的科学革命。

信息科学:现有信息科技与信息处理量爆炸性增长的矛盾,强力推动着微电子技术快速向纳米、分子以至更深的物质层次推进。未来信息器件在尺度、形态、功能以及运行方式等方面都酝酿着质的飞跃。

生命科学:多学科渗透与交融,使生命科学成为酝酿科学突破的又一中心。认识高度复杂的生命系统,迫切需要整体论与还原论相结合,实现方法论的突破。重新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人类自身,可能大大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拓展人类认知与交流潜能,提高社会生产和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增强国家安全,被推崇为新的“科技复兴”。

物质科学:最先进的宇宙观测发现,人类所认识的物质世界仅占宇宙整体构成约4%,还有96%的成分竟是人类还不了解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物质科学大厦上空的一团“乌云”。

基础研究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渗透、交融日益深化,导致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露、新的生长点和学科领域不断涌现以及方法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记者:沈先生,如您所说,基础研究对科技发展创新确实至关重要。在实践层面上,有哪些可资我们借鉴和思考的问题呢?

沈院士:从务实的角度来看,必须强化智力资本积累。如美国:着力建设100个优秀研究基地;五年内国家科学基金将翻一番。如韩国:提出2007年基础研究能力进入世界十强;基础研究经费占R&D的比重将从2003年19.5%大幅度地增加到2007年的25%,用以资助大学优秀研究中心,增强区域研究能力等,对我们不无启示。

面对未来的科学,大家都处于探索阶段,谁抓住了机遇,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有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掌握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先机。“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之人”。繁荣和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加强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从源头上占有未来社会发展的先机,是迎接未来科学革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最重要准备。否则,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科技优势的压力,出现被动挨打的局面。

我国能否抓住新世纪科学革命的机遇,促使部分重大科学突破诞生在黄土地上,实现“后来居上”?我国能否把握科学革命的机遇,促进经济和社会长期、持续、高速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实现基础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加快智力资本的积累,抓住新一轮科学革命的机遇有所作为,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摆脱来自发达国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巨大压力,最终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是中华民族必然的战略抉择。

记者:沈先生,能否就我国基础研究的现状、成绩与差距等问题进行辩证分析,以指导实践。

沈院士:好的。中华民族为人类科技进步做出过开创性的杰出贡献。中华文化中整体论和辩证思维的传统,有利于适应未来基础研究的发展。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基础研究开辟广阔发展空间;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为基础研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后来居上”的基础:拥有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研究人员总数为7.9万人,占我国从事R&D全时工作总人数的约8%左右;总体水平有明显提高,涌现一批与国际科学界对话的群体,在当今国际科学前沿的若干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步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整体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正处在从跟踪向原始创新、由量的扩展向质的跨越的转变之中。

从差距与问题来看,我们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还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大多数高新技术的核心知识我们还未掌握。我国申请者获本国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小,2003年仅占28.6%,71.4%授予外国人。我国科技竞争力:在51个国家和地区中,2003年居第32位。我国总数于2003年跃居世界第5位,但论文质量尚未明显提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世界高科技贸易增长很快,但是中国所占份额很小(约3%)。

源头上的知识创新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未能为可持续的快速发展提供所需的知识和人才支撑,这是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另外,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整体水平相对偏低;学术带

头人年龄结构过于集中,整体构成和层次结构呈现失衡。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人均经费过低:2000年美国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均经费是R&D人员的2.3倍,而我国前者只是后者的60%。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多头申请项目,应付多头评估。

文化传统的制约因素:以认识自然界基本规律为目标的研究传统不够深厚,底蕴不足;没有真正把基础研究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对待,缺乏持续、稳定支持的机制;科学成果评价上,过于强调研究的物化功能,重物轻人、急功近利。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记者: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科技发展创新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沈院士:总体目标是以人为本,加快智力资本积累,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新世纪科学革命中实现战略性的突破,到2020年跻身科学大同前列,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具体而言: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以及高水平基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在若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解决一批“瓶颈性”的关键科学问题;能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丰足的知识和人才储备。为达此目标,要实施三大战略:

“双力驱动”战略:实现以认识世界为驱动的自由探索研究与以国家发展和安全需求驱动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全力驱动,做到“学科发展推动与任务需求牵引”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

超前发展战略:以2020年的发展为目标,先行一步部署近期的人才与投入,做到人才培养优先部署;基础研究经费超前投入。

开放合作战略:调动社会各方面重视和发展基础研究的积极性,推进研究与教育结合、军民结合,发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的衔接与互动,广泛开展同际合作与交流。

还要完成三大战略任务:

确定优先发展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重点方向;

启动重大科学研究专项计划;

完善学科发展布局。

要突出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力求解决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尝试在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结合点上,启动专项重大研究计划,重在积累知识、培养世界级科学家团队、形成基地,借以推动基础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并为新一代高技术发展做好先导性研究。如:生命过程的蛋白质研究计划,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量子调控研究计划。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学科发展布局。学科发展是完成重点任务的基础,也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保障。全面部署,协调发展;建立灵活柔性的调节机制,因地因时制宜地确定投入重点。

记者:为保证这一系列日标和任务的实现,要哪些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去推进呢?

沈院士:借鉴国际经验,对基础研究超前投入:

在经济起飞阶段对基础研究给予超前的、高强度的投入。政府是投入的主体,通过政府投入,培育企业和社会投入的能力,增强智力资本的积累。政府投入为主体,培育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能力。2015年,投入达到中央财政科技拨款的20%,2020年达到OECD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水平。

确保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人均经费逐步达到R&D人员人均经费的约2倍。

优先部署人才培养:2020年后同家科技竞争实力,取决于今天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基础科学人才培养需要树立超前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

营造良好人尽其才的环境:坚持竞争激励与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实现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生态”平衡;坚持“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发挥老、中、青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减轻科学家的负担,确保科研人员、尤其是学术领导人有4/5时间在一线从事研究工作。

欧盟为计划在20lO年赶上美国,成为世界级知识经济区,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加大对能力上的培养力度。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求真、求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文化;坚持百家争鸣方针,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大环境;提倡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敢于质疑、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大力加强科学伦理道德建设。

记者:沈先生,您概括得很全面。这一系列战略举措的确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创新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科技发展创新的灵魂。

沈院士:是的。正是基础研究决定着一个民族原始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民族就必然沦为一个落后的民族!一个没有基础研究做坚强后盾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科学上的弱国!

我们一定要冲破体制机制、文化传统中阻碍科技创新的各种束缚,激发和解放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使我国经过一定时间的奋斗,成为一个真正的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一篇: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及其价值取向 下一篇:关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