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高级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时间:2022-05-29 02:31:06

“三本”高级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第三批本科(公有民办的二级独立学院以及民办高校)是近几年刚刚出现的新生事物,该层次学生的教育尚未引起许多学校的重视,该层次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沿用第一、二层次本科的模式,这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导致定位不准确、目标不确切,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低。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满足我国高等教育中新出现的一类学生的培养问题。

一、“三本”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思想

当今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且为此深化教学改革。但是这些教育研究大部分只重视学术理论等的创新,而忽视了创新人才的多样性。创新人才既应包括在科学领域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的拔尖人才,也应包括生产、技术等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革新的人才,以及在经营、管理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等。同时,经济社会生活的快步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把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完全以学术定向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我国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所以高校应该推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的需求。

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计算学科在信息产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所以迫切需要计算机人才。计算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系统等四大分支,后三个分支都是属于面向工程的。所以从社会需求和培养计算机人才类型来看,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三本”学生,应和第一、二层次本科有所区别,应着眼于计算学科中面向工程的后三个分支,将其培养目标定位在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而肩负起一定的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的任务,以培养适应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应用性,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将实践和创新性紧密结合,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经过相应的教学体系的精心培养,能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和应用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求真务实、灵活多变的精神,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或步入社会增强竞争力。

二、高级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育价值、培养目标、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的组合形式,它是高等教育办学的人才培养的依据。根据学校计算机专业“三本”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力争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遵循教育规律,改变从“三本”开始招生以来一直和第一、二层次本科基本相似的培养模式,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作法,综合考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调知识的实践效用,不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创造性、实践性学习环境。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之上,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科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高级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围绕高级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实践。

1. 修订培养方案

我们在制定“三本”学生培养方案时,树立了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观,考虑到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广阔的就业渠道以及职业变动的更加频繁,努力避免了教育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状况,加强了通识教育,并体现了全面教育与个性发展兼顾的思路,力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全面修订,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科目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压缩了“两课”类、数学类、物理类课程的学分与学时,扩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如图1所示。

2. 优化课程体系

在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核心。优化课程设置,对课程设置实施从“刚性”到“柔性”的改革,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我们从总体上优化课程结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平台化、模块化和柔性化教育,拓宽专业基础,软硬结合,增强专业适应性,加强教学实践,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基础课程精深,专业课程宽新”的格局,并且强调了计量计测和嵌入式等特色,采用图2所示的立体课程结构,涵盖了理论知识,技术素养和应用实践。其中,纵向各类课程平台课内学分比例大致为50%∶35%∶15%,特色选修课程如表1所示。

3. 推进教学方式改革

一般说来,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处于深层的兴趣、动机、态度、信念和思维判断力、表达力等(这其实就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部分),二是处于浅层的知识、技能等。我国传统的教学主要局限于“浅层教学”,它着眼于传播知识与技能,老师代替学生思维,学生虽然掌握了系统的知识,正面理解多、逆向质疑少,缺乏自己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注重“深层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将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以强化对学生进行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理解、设计、实现能力的培养,而把掌握知识、增强技能作为相应的手段,着重知识的优化,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些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创新的新含义及其教学的新方法;这些需要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的革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过去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教学内容划分过细、科目缺乏整合的状况,加强各领域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改变课程内容过于“繁、难、偏、旧”的状况,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通过加快教案的不断更新,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未及时反映的学科发展新动向,进一步拓广视野,并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改进教学方式,转变单一的、封闭的知识传授方法,知识的掌握不是“填鸭式”的过程,不再教学齐步走,不会忽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发展,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由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学构成的认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从而认识现象,解决问题,获得理解,具有开放性、新颖性、价值性和实践性,也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可以灵活使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教学法等,例如从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中选择方法,再选择软件或自行编程,通过计算,进行结果检验,最后推广,这样倡导因材施教,考虑学生起步基础的差异,也考虑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情况反馈快,学习效果检测快,使教育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强调知识的总结、梳理、推演和挖掘,也可加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达到“授人以渔”,乃至“授人以育(养鱼场)”的目的。

4. 改进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改变考试内容以教师课堂讲授的为主,而且以知识的背诵为要旨,改变偏重于记忆的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改革不考虑学生个性发展、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评价标准转向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评价转变。

三、切实加强实践环节

对高级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传统教学只注重抽象理论的分析、讲解,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实验都是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进行模仿,而且缺少实践环节的考核。这样学生无法学以致用,会降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很快遗忘学过的知识,也因为疏于学用结合的练习,导致思维惰性的增强。加强实践,则学生在实践中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会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而不是在“解答题目”中被动学习。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高级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计算机学科的三个学科形态“抽象、理论、设计”来看,更需要将实践教学明确放在“三本”计算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上,并将实践教学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特征。

1. 加强实验性教学环节

计算机课程教学实验是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贯穿于理论、抽象和设计全过程。要想使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必须重视总体规划的合理性、实验类型和内容的启发性、丰富性和实验环节的系统性,要精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实验,要不断追踪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器件,让学生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学习,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验基地的建设、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让开放实验室能真正为学生实践所用。

2. 加强实习性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要想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要加大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和生产(社会实践) 的紧密结合,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教学等,加强学生实践性学习,加强毕业设计工作,加强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参加校学生科研项目的研制,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参加程序设计竞赛,通过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进入到真实的生产及研究项目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寻找不足,焕发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追求、探索新知识,理解和分析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培养发散思维,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开发自我创新潜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为今后参加社会工作打下坚固的基础。

四、结束语

我们系的“三本”学生经过本人才体系的培养,在全国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省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奖,在校学生科研项目、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得到锻炼,通过前瞻性、高效性、多维化和综合化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可以说, 就是紧扣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成为优秀计算机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上一篇:两年制软件测试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教学改革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