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牵 共克时艰

时间:2022-05-29 01:46:38

《网络传播》:面对这一突如起来的特大天灾,中国新闻网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最新的地震和抗震情况,你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快捷的反应?你们的报道重点是什么?突出了哪些特点?

孙永良:面对这样的天灾,灾区电话通信等消息不通,传统媒体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网络媒体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新闻网派出了50多人的报道队伍赶赴灾区现场,将灾区信息及时的传递出来,做到了最新、最快。

从新闻学和网络传播学的角度上讲,这种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非常适合网络新闻传播的。我们的快速反应一方面来自于中国新闻社有应急机制,另一方面是我们把传统媒体的优势与中国新闻网的网络媒体优势进行了整合,提高了我们滚动播出新闻的效率。

地震发生后20多分钟,我们就发出第一条消息,接着了震中示意图和汶川的背景资料并展开滚动报道,随即成立了一个临时报道小组。一个小时之内我们就推出了专题。当天下午,4点左右,我们四川、重庆的分社记者就开始动身赶往震区;我们北京总社的3名记者(1名文字,1名摄影,1名视频)也在下午4点到达机场办理登机手续。

行动快速,这既符合通讯社的特点也符合网站滚动播出的特点。地震造成的伤亡情况如何?政府有何措施?这些都是广大网民第一时间想知道的,而现场或前方的情况又瞬息万变,只有快速滚动播报才能满足网民的需求。在充分提供大批量信息的同时,中国新闻网推出了各种专题和策划,对纷繁的资讯进行分类归纳梳理,便于网民了解相关情况。

此外,我们注重考虑与海外华文媒体的联动,这是因为多年来,我们在海外华人圈有很大的影响力。

还有就是我们在报道的进行中不断加强对国际舆论的报道,适时反映国际上的发应。

《网络传播》:如何巧妙地利用互联网的特性?

孙永良:通过几个大的策划,比如寻亲、祈福、在现场亲历、悼念死者、倡议支援灾区等大的专题活动,把视频,论坛,bbs等手段全部用了起来,并多方产生互动。

5月21日,我们就全球华侨华人烛光悼念中国地震罹难同胞进行了特别策划,不同国家的华人在当地时间晚上8点举行烛光悼念中国地震罹难同胞活动,中国新闻网和中国侨网持续进行了滚动报道。

《网络传播》:精心策划的报道出台后的效果如何?

孙永良:反应相当明显。从12日开始到28日,我们的日均访问量翻了五番,由此我们的带宽也不得不扩了5倍还多。

迅速、客观的把真实的震区情况传遍全世界,也真实的反应了中国政府在重大灾难面前迅速行动。果断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抗震救灾的形象。

如果没有包括中国新闻网在内的网络媒体的大批量的、适时的报道,海外对中国地震情况的了解将是不全面和不及时的。

5月13日,中国新闻网联手海外100多家华文媒体发出“情牵中国震区”的活动,引起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的关注。到28日,共有200多家华文媒体参与进来。我们美国分社的同事告诉我们,华侨拿着从中国新闻网上打印下来的稿子赶来捐款,到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捐赠超过9亿元人民币。

《网络传播》:抗震救灾报道进行过程中涌现了哪些感人的情节?

孙永良:我们这些在后方编辑部的同事加班加点都不能算什么了。最辛苦的肯定是战斗在前方一线的记者。特e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网站有个年轻的记者,名叫宋方灿,他是先去珠峰采访W运圣火登顶的,刚离开高海拔的珠峰大本营,还未来得及休整,就接到赶赴地震灾区的指令,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就直接从拉萨转赴四川,冒着余震、飞石等危险,直闯震中映秀,发出大量现场报道,表现出高度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精神。

上一篇:卫哲解密回购雅虎股票的背后 下一篇:诺基亚的互联网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