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2-05-29 12:30:44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9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97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比较两组斑块性质、数目及斑块检出率, 分析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 斑块数量及IMT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人群(P

【关键词】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相关性

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该病目前发病率较高, 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临床研究报道有81.2%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1]。本文将进一步探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9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97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51例, 女46例, 年龄36~84岁, 平均(58.4±3.7)岁, 对照组男49例, 女48例, 年龄32~79岁, 平均(57.6±3.9)岁,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差异, 组间具有可比性。

1. 2 检查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采用美国Acuson2Aspen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5MHz,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探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处, 测量内-中层厚度(IMT), 观察粥样斑块的数量、部位及性质。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如表1所示, 观察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 斑块数量及IMT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人群,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该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他部位的粥样硬化病变具有显著地相关性, 可作为评价脑梗死的依据[2], 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脑梗死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观察斑块情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斑块数量及IMT厚度显著大于健康人群, 这与文献[3]报道一致, 表明斑块检出数量、检出率以及IMT厚度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血栓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致病原因, 在血流动力学作用下粥样硬化斑块可出现破裂、出血, 从而诱发局部血栓形成, 引起动脉闭塞及其供血区脑梗死。此外, 本研究还发现颈动脉斑块类型和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 脑梗死患者的软斑块及混合斑块的检出率普遍较高, 这与陈道存[4]的研究结果一致, 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发展快, 稳定性差, 易于脱落出血, 造成颅内血管栓塞, 因此脑梗死的危险性大, 而硬斑块稳定性好, 危险性小, 不易脱落, 因此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较小。

综上所述,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因此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晓辉, 贺春钰.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友其危险因素的关系.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5(18):370-372.

[2] 徐骏.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再发相关性研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35(16):8-11.

[3] 包静,李振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陕西医学杂志, 2008,37(12):1629-1631.

[4] 陈道存,陈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6):618-620.

上一篇: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2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宝石能谱CT颅颈联合CTA对脑中风防治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