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古方新用

时间:2022-05-28 11:56:07

【前言】小柴胡汤古方新用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柴胡15G,半夏10G,黄芩10G,人参6G,甘草9G,大枣5枚,茵陈30G,山栀子15G,大黄6G,板蓝根15,虎杖15G。 水煎分服,共服15剂后,患者自诉口苦咽干,身目俱黄明显好转,但仍全身疲乏无力,故去大黄,加黄芪继续服用10剂后上症消失。复查肝功正常,但HCV-RNA阳性,抗-...

【摘要】目的通过对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观察,了解了小柴胡汤在除主证以外其他方面的应用,并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同时可以启示更多的中医师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开拓中医古方,以能够为更多的病患者解除病痛,促进祖国医学的发展,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方法围绕小柴胡汤的君、臣、佐、使的原则、治疗原则、适应症,应用于适合的病患者,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同时详细记载。结果小柴胡汤对丙型肝炎、产后发热、感冒、慢性胆囊炎、小儿痄腮等病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总结对于小柴胡汤在除主证以外其他病症的多次临床应用中,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所以祖国医学中的古方,只要掌握了它的功用和药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就会活学活用,更好地为广大病患者解除病痛,同时可以使祖国医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小柴胡汤/治疗应用

小柴胡汤系和解剂中的和解少阳剂,适用于少阳病,症见: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由于少阳病邪不在肌表,又未入里,而是居于半表半里之间,所以治疗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唯有和解之法最为适宜。我在临床以本方为主用于内、外、妇、儿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1慢性丙型肝炎

王山军,男,56岁,于2011年8月2日初诊,主诉:乏力1月,加重伴身目俱黄1周。患者自诉于就诊前一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疲乏无力,口苦咽干,食欲减退,身目俱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白腻,脉眩,当时未引起重视,自己购买“建脾丸,建胃消食片”口服后无任何效果,并以上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双侧巩膜轻度黄染,肝脏于右肋缘下2CM可触及。质中,余(-)。肝功示:谷丙转氨酶206U/L,谷草转氨酶80U/L,总胆红素88UMMOL/L,直接胆红素23UMMOL/L,间接胆红素62UMMOL/L,HCV-RNA阳性,抗-HCV阳性,诊断:慢性丙性肝炎,病机归纳为:湿热熏蒸肝、胆,胆汁经溢肌肤,下注膀胱,故目黄,皮肤黄,小便黄,热盛津伤,故发热,口干渴而苦,大便秘结,肝旺乘脾,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全身失于濡养,故全身疲乏无力。予以小柴胡汤加减,方药如下:

柴胡15G,半夏10G,黄芩10G,人参6G,甘草9G,大枣5枚,茵陈30G,山栀子15G,大黄6G,板蓝根15,虎杖15G。

水煎分服,共服15剂后,患者自诉口苦咽干,身目俱黄明显好转,但仍全身疲乏无力,故去大黄,加黄芪继续服用10剂后上症消失。复查肝功正常,但HCV-RNA阳性,抗-HCV阳性,半年后患者随诊时自诉无特殊不适,肝功正常。

2产后发热

王卢燕,女,30岁,2010年11月5日就诊,产后发热,自汗出,餐后热甚汗多,口苦咽干,不欲饮食,恶露未净,小腹隐痛,大便难,乳汁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眩数。诊断:产后发热,病机归纳为:产妇分娩耗气伤血,呈多虚多瘀的特点。气血虚弱,虚阳外越,则发热,气虚血瘀,营卫不调,故自汗出,气血不足,固摄失损,故恶露不净,小腹隐痛,又因汗出过多,伤津化热,热扰肝胆,胆热上蒸,热灼津液,故口苦咽干,不欲饮食,予以小柴胡汤和解清热,益气扶正,调达升降,宣通内外,令气血充盛,气机畅通。方药如下:

柴胡12G,黄芩9G,半夏9G,人参6G,甘草6G,大枣5枚,生姜6G,当归9G,瓜蒌9G,天花粉10G,麦冬9G。

水煎分服,患者共服三剂后,自诉发热、汗出,口苦咽干,不欲饮食完全消失。

3感冒

韩玉美,女,26岁,2012年3月19日就诊,主因“鼻塞头痛5天,伴咳嗽,发热2天”.于入院前5天因受凉后出现鼻塞头痛,恶风畏寒,肢节酸痛,手足酸软,咽痛,头痛,就诊前2天出现咳嗽,咳痰,无汗,发热,体温高达38、5℃,脉浮紧,苔薄白。诊断:风寒感冒,予以小柴胡汤加减。病机归纳为: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腠理内闭,则恶寒、发热、无汗,因感于寒,故恶寒重而发热轻,风寒外袭体表,络脉气结则肢节酸痛,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致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寒为阴邪故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俱为表寒之象。处方如下:

柴胡9G,黄芩12G,半夏9G,甘草3G,大枣5枚,生姜6G,荆芥10G,防风10G,前胡10G,桔梗6G,橘红9G,桂枝9G,羌活9G。

服五剂后诸症消失。

4慢性胆囊炎

王蓝虹,女,40岁,2011年10月8日就诊,主因“间歇性右胁疼痛3年余,加重伴黄染1周”。患者自诉于就诊前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胁胀痛拒按,急躁易怒,胸闷口苦,泛恶欲呕,厌食油腻,身目黄染,小便黄赤,苔黄腻,脉眩数。当时诊断急性胆囊炎,予以抗感染、消炎利胆治疗好转。但自此之后,每遇饮食不慎、情绪激动后右胁疼痛。此次于就诊前1周因饮食不慎出现右胁下疼痛,身目黄染,小便黄赤,口苦,厌食油腻。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双侧巩膜轻度黄染,肝胆区叩击痛,莫菲氏征阳性。初步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肝胆湿热型)。病机归纳为: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胁络失和,则胁痛不已,热壅气滞,故灼热胀痛,急燥易怒。湿热阻中,胃失和降,故泛恶欲呕,苔黄腻,厌食油腻,皆为湿热偏重,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而见面目黄染,身黄溲黄,脉眩数为肝胆实热之象。方药如下:

柴胡10G,黄芹10G,半夏9G,甘草6G,大枣5枚,川楝子12,香附6G,茵陈18G,郁金18G,山栀子12G,枳壳9G,木香9G,连翘15G,蒲公英15G。

服用15剂后,以上病症基本缓解。

5小儿痄腮

患儿王东东、男、3岁,2011年4月12日就诊,主诉:右侧腮部耳前肿胀疼痛2天,加重伴发热1天。患儿父母代诉患儿于就诊前2天因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右侧腮部耳前肿胀疼痛,于就诊前1天相继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2℃,故来我院门诊就诊,查体:T:38.5℃,右侧腮部耳前局部肿胀界限不清,色苍白,皮温不高。初步诊断:急性腮腺炎(大头瘟)。病机归纳为:因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攻冲头面所致,风热疫毒壅结于上,则头面红肿胀痛,温毒郁于肌表,卫气失和,故发热。治以清热解毒,疏散风邪。方药如下:

柴胡3G,黄芹3G,人参2G,甘草2G,大枣2枚,连翘6G,僵蚕2G,玄参3G,板蓝根6G,桔梗2G。

服用5剂后上症消失。

上一篇:作业优质优价风险机制在孤岛采油厂经营管理中... 下一篇:基于采购分组的血管支架采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