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

时间:2022-05-28 10:31:17

学生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

摘 要: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机创设并积极开展操作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和动手,有利于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学生也能在多种感官的协调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智慧 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88-0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特别是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学习、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

1 动手操作,激发智慧火花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开始时,学生比较容易集中精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维持10~20分钟,时间一长,注意力便会分散。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就是一种乐趣,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操作练习,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具备内驱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一把剪刀。一上课,我就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和折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听后,都积极思考,认真剪拼。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小声议论:“好像等于180度。”有的说:“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说:“我与他的方法不一样,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学生在富有兴趣的动手操作中,不仅知道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且掌握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我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设计成探研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 邮植僮鳎加强理解掌握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和亲自参与何等重要。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而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和枯燥。要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可利用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形,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学为易学,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退位减法》中,对于“什么叫做不够减,什么叫退位,怎样退位,如何计算”等问题,教师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小棒,化难为易,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教学前,我先组织学生复习不退位减法25-4,学生很快说出25-4可以直接从个位5里去掉4得1,1与20合成21。接着,把“4”改成“7”,引到新授课题:“现在要拿掉7根,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5-7不够减了。”我随即问:“怎么办?”随即组织学生动手用小棒演示,并在小组里相互讨论,以求把实际的动手活动通过交流转化为思维活动。通过操作和交流,同学们发现都是请十位帮忙:拿出一捆小棒打开,退一作10与5合成15,这样个位有15根小棒就可以减7了;有的学生在打开的10根小棒里拿去7根,余3根,再把这3根与个位上原有的5根合并得8根。课堂小结时,我让学生观察十位的变化,学生直观地看到计算结果是“十位少1”。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看算式讲,自然而然地用刚刚头脑中建立起来的表象讲清了算理。

3 动手操作,启发思维火花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学生就会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激发思维,学会学习。

例如,在学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时,我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各种单位的纸或纸盒,亲身感受它们的大小。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另外,练习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加深认识,有利于发展空间想象。这在学生作几何形体的习题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有一次,在练习课上学生问到这样一道题:“有一张长20分米,宽15分米的铁皮。在四个角上分别裁下一个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后,再把它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容积是多少?”开始时,不管怎样讲解,即使把示意图画在黑板上,有部分同学还是弄不明白。想不出来制成的长方体长、宽、高相当于这张铁皮的哪些部分。为了解决这种语言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我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动动手,做一做。学生用白纸做出了符合题意的长方体后,很快得出了长方体的长为20-5×2=10分米,宽为l5-5×2=5分米 ,并计算出了容积为250立方米。

现代教学论主张学习要知、情、意相结合。动手操作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如果我们组织的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心底真正爱上数学课,“新课程”释放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智慧,因为“学生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

上一篇:生活出发,时政关注 下一篇:让学生的灵性在活动德育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