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村食品安全 监管进入最后冲刺

时间:2022-05-28 09:19:19

山东农村食品安全 监管进入最后冲刺

■食品已经成为继种子和农药之后,排位第三的“农村消费者最不放心”产品。2011年9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监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假劣食品,进一步提高农村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相对于城市,目前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还很不健全,存在大量“监管盲区”,甚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背景 “问题食品”泛滥,农村成“监管盲区”

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但在农村却大有市场。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2011年8月赴山东省潍坊、莱芜、临沂等地调查发现,由于监管缺位,一些“问题食品”在农村小卖部、批发市场销售火爆,严重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事实上,早在2006年,“问题食品”在部分农村地区泛滥,就引起了该省的重视。山东省政府出台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就将农村食品安全列为第一个整治重点。那么,为什么时至今日“问题食品”在农村仍然难以销声匿迹?当地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的答复是有“苦衷”:由于人手不足,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问题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

■案例 “监管下乡”,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全面启动

2011年8月25日,山东省召开全省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电视会议,出台《山东省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决定在全省开展为期4个月的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体制机制,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大力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流通网络建设,强化农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会议要求,政府部门要“监管出城”“监管下乡”,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威胁食品安全的不法行为。

此次重点整治七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村食品市场重点部位的综合整治;二是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综合整治;三是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的综合整治;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整治;五是加大对私屠乱宰的综合整治;六是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七是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与评估。

在整治中,山东省集中开展对重点部位食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与整治。对农村食品市场重点部位的综合整治,以农村批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农村中小学校周边的食杂店、食品商贩和流动送货商为重点,全面梳理排查农村食品市场监管薄弱环节,摸清监管底数,集中力量开展综合整治行动。加大对农村食品市场重点部位“三无”食品、劣质食品、商标侵权等假冒伪劣食品的监督检查力度,逐户逐品牌进行排查。建立假冒伪劣食品、供货商黑名单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与此同时,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与整治力度。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品种以及主要销售流向,并于2011年年底前建立小作坊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定期对小作坊食品进行抽样检验,对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

9月1日,山东省又印发了《山东省农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主要以规范农村中小学和托幼机构食堂监管为重点整治内容,严厉打击无证经营、故意采购和使用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建立农村中小学食堂餐饮安全信用档案。10月,该省启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信用网,第一批将农村中小学食堂全部纳入监管信用网管理。

2011年5月,山东省设立了山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省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委员会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厅、省质监局等25个单位组成,负责组织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工作方针政策,指导市县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开展工作,并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重大整顿治理和联合检查行动。

■评点 农村“问题食品”呼唤监管出城

当城市里纷纷下架“问题食品”时,农村市场却成了“问题食品”的更大受害者,而且监督打击力量薄弱。加之农村“有贱的不买贵的”等传统消费观念,客观上也为“问题食品”在农村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当然,这其中确实存在监管部门“人手不足”的苦衷。有专家建议,农村市场分散,各部门应携手联动,把监管执法重心向农村转移,把住食品原料、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同时,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小作坊的日常监管,建立完善企业质量档案,签订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

上一篇:专家向社会征集 论证向社会公布湖南重大行政决... 下一篇:17个城市土地出让 收入减少近5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