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媒介:当前情景喜剧的互文叙事及反思

时间:2022-05-28 09:13:54

超越媒介:当前情景喜剧的互文叙事及反思

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在江西卫视播出之后收视一路飘红,新浪、优酷、土豆等各大视频网站重点推荐,成为网友发帖讨论的热点,被誉为2009年情景喜剧中的一匹“黑马”。该剧无论是台词、情节还是整体风格,都带有典型的欧美风格,并且和网络文化息息相关,这一点既让观众觉得笑料十足,同时也引来不少诟病。实质上,《爱情公寓》所反映的正是当前情景喜剧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互文。通过分析该剧中超越媒介的互文叙事,我们既能理清当前情景喜剧的主要表述策略和叙事构成机制,也能从中进行反思,为当下中国的情景喜剧创作实践提供一些建议与指导。

超越媒介:丰富多样的互文本

互文作为一个理论术语,主要指涉的是一个文本和别的文本有某种关联,互相吸收和转换的现象。它源自于文学研究,后来又扩展到诸如电影、电视乃至广告等众多文化文本的研究领域。仔细梳理《爱情公寓》,就会发现这部情景喜剧中存在着丰富多样且超越媒介的互文本。①

传统电子媒介:电视剧及电影。在传统的电子媒介如电影、电视之间存在的互文现象由来已久。譬如电视剧与电影之间典故、片段的借用等,国外早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在论述情景喜剧时,曾经指出《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等剧集都存在着某一段情节、某一段对白或是一个有名的片段的“视觉双关”。毫无疑问,《爱情公寓》模仿了美剧《老友记》(Friends)。从四男三女的人物搭配以及各自形象性格的设置,到具体的某个场景甚至情节,都足以说明一切。比如第11集吕子乔和胡一菲约好各自给对方介绍男女朋友,结果吕子乔忘记给一菲约人了,在酒吧找了个同名的人作为一菲的约会对象,这是模仿《老友记》里 Joey 与 Phoebe的情节。在《爱情公寓》中还能见到美剧《老爸老妈浪漫史》(How I Met Your Mother)的桥段,如第14集蟑螂鼠的情节与《老爸老妈浪漫史》第一季第7集,第16集曾小贤租住在外的情形与《老爸老妈浪漫史》第二季第5集都非常相似。

该剧中还能见到不少电影的互文本。比如第10集关谷模仿周润发《赌神》中的片段、第15集街道老年艺术团演出的《加勒比海盗》与《变形金刚》等等。正如史蒂文・约翰逊所言,当“所指”“从一个虚构世界跳跃到另一个虚构世界”,②观众熟悉的经验或记忆就被调动起来,如果观众真的知道其中的奥秘,感受显然会更加丰富多彩。

新兴电子媒介:互联网文本及语汇。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电子媒介,开启了一个真正的大众化传播时代。中国的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网络文本及语汇的创造与传播到如今已是风生水起,并且明显地影响了情景喜剧的制作,《武林外传》是个鲜明的范例。

《爱情公寓》每集中都会出现许多网络语汇,例如吕子乔的那一段在网上流传甚广:“我的忧郁历史要从8岁开始说起,那时候天还是蓝的,水也是绿的,鸡鸭是没有禽流感的,猪肉是可以放心吃的,那时候照相是需要穿衣服的,欠债是需要还钱的,丈母娘嫁闺女是不图你房子的,孩子的爸爸也是明确的”。又比如第4集林婉瑜关于理想的房子“屋顶是杏仁糖片,烟囱是烤猪肉卷,床是蜜糖红枣糕,枕头全都是水晶虾饺……”的台词,实际上也是网络小说《午门迨隆返32节清乔的台词稍作改动而成。这些充满了现代流行元素的幽默对白加强了剧集的喜剧性效果。

流行歌曲、社会现象及广告等互文本。除了电视剧、电影、网络语汇,还有流行歌曲、社会现象及广告等等都成为《爱情公寓》的互文本。

以流行歌曲为例,第3集吕子乔唱到:“幸福,我要的幸福,不交房租。”源自孙燕姿的《我要的幸福》,而原歌词是“幸福,我要的幸福,渐渐清楚”。第11集中关谷唱“我不是蝗虫,我不是蜈蚣,我只要贱哥哥,完美的爱情”则是源于王蓉的《我不是黄蓉》:“我不是黄蓉,我不会武功,我只要靖哥哥,完美的爱情”。由于有歌曲原来的歌词作为映衬,更加加深了其幽默性。

又比如将社会现象作为互文本,在当前语境中使用。第3集曾小贤解释自己为什么偷窥别人的卧室时说到:“我,我不是故意的。你知道,我,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第12集中林婉瑜面对艾伦的问题,也用了“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来回答。“打酱油”这一词最初出处是广州电视台采访某市民对陈冠希艳照门的看法,他说:“关我×事,我出来打酱油的。”该语后来成为流行语,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意。又比如第8集展博说:“它两个月大的时候就在吃牛肉,我两个月大的时候还在喝三鹿奶粉呢!”明显讽刺的就是国内的奶粉事件。除此之外,广告在剧中也运用颇多。比如第3集吕子乔说“羊羊羊、猪猪猪”无疑是对电视上狂轰乱炸的重复性电视广告的戏仿。第8集婉瑜对美嘉说狗饼干吃了以后“头发去无踪,头屑更出众”则是将洗发水广告进行了错置的戏仿,既搞笑又表现了婉瑜紧张的心理。

总之,《爱情公寓》将中国当代的焦点事件和社会现象,以及电视剧、歌曲、广告等大众文化文本都融合在剧集中,形成了一个丰富巨大的互文系统。相比于《我爱我家》等传统情景喜剧,《爱情公寓》更兼具了时尚与流行文化,其互文本既有横向也有纵向,也建构了令人爆笑的喜剧话语。

互文作为表述策略与构成机制的意义及反思

如此丰富多样的互文本,通过拼贴与戏仿的表现手法造成了《爱情公寓》强烈的喜剧效果,如前文提到的“打酱油”即是拼贴的鲜明的例子。而“戏拟”和“仿作”则是派生于原文的互文现象,在实际的运用中,这两种手法往往会混合在一起,因此被称为“戏仿”。《爱情公寓》中胡一菲被弟弟形容为:“静若处子,动若疯兔”,美嘉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美女点灯”等一类台词都可以归于戏仿之列。作为互文运用的典型文本,《爱情公寓》中对各种互文本的拼贴与戏仿,选取的大部分是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很熟悉的内容,当熟知的文化与趣味被置于另一个语境,“笑”就自然产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景喜剧突出戏仿、拼贴意义上的互文性,恰恰体现出了美国大众文化研究专家费斯克所提出的大众文化文本是“生产性文本”的概念。因为互文性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意义的展开甚至识别都有赖于受众的参与:它一方面与受众建立了一种依赖关系,激发受众更多的联想,另一方面通过对互文现象的识别,又体现出每个人的文化、记忆等之间的差别。对于互文性文本来说,受众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无论这些互文的标志在多大程度上被准确地衡量,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借助互文,文本的诸多层面都得到扩展,也使得以往的文本在新时代得以延续,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在不同的文本之间看到一种循环参照。

观众要领悟一个玩笑时需要的外部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观众只有能够填补相关的信息才能领会到其中的幽默,感受其丰富多彩。互文性对受众把握剧集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剧集的接受不再是一种线性的方式,而可能是交叉的、跳跃的。很大程度上受众被互文吸引,来源于其意味着对记忆的一次重新开启,意味着对原有秩序的打破乃至对自身理解文本的创造性的挑战,甚至在不断的玩味之中由对自己的深层挖掘能力的肯定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因此,情景喜剧突出戏仿、拼贴意义上的互文性,其实质在于大众能够以此方式进行情感宣泄,获得智性,而且将不同的话语、事件脱离原来的语境,更注重与现实情境的相关性,因此使得情景喜剧本身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大众只有将这些话语置于日常生活的特定语境中才会产生对己有用的意义或者是对之加以嘲讽。流行文化本身就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对其进行拼贴、戏仿既能引起观众的熟悉感,又能在新的语境中产生更多的意义。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认为,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媒介文化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娱乐。而拼贴与戏仿的互文既能够起到消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强烈的压力、紧张情绪的作用,又映射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互文性打乱了叙事的精确以及对单一意义的追求,文本意义因为互文关系被投射到过去或同步的作品而不断延伸,某种意义上也体现出了情景喜剧作为大众文化文本的创造力。但是,有技巧的、能自然融入剧情的互文运用能在情景喜剧中起到好的效果,一味的模仿则易陷入抄袭的怪圈,没有创新。《爱情公寓》中既有高明的东拼西凑,也有没有技术含量的对美剧完全的拿来主义,对于看过《老友记》和《老爸老妈浪漫史》的观众来说这一点是相当明显的。天涯上有个帖子甚至将剧集的截频贴在网上供网友对比,以证明《爱情公寓》中的确有不少的情节甚至台词都完全借用了美剧。③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文化文本的形成与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多重交流的体系,所有的文本都处在一个庞大的文本系统网络之中。在文本系统网络之中,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文本形式纵横交错,形成的是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使成千上万的电脑通过密切相关的超文本链接网络连成一体,更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也影响了传统的电子媒介――电视。情景喜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当然会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大众,而互文正是一种基本的表述策略与技巧,也体现了娱乐性与狂欢化特质。在当前文本与互文本的相互参照、彼此牵连之中,形成的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体系。《爱情公寓》中部分情节台词对美剧的一味模仿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情景喜剧如何在既吸收国外优秀剧集优点的同时又加强本土特色,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曾鸣

注释:

①“当前文本”指的是被研究的具体文本, “当前文本”将“互文本”以引用、仿作、戏拟等方式纳入自身。

②[美]史蒂文・约翰逊,苑爱玲译:《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③详见天涯网站“影视评论”版帖子:“《爱情公寓》=《老友记》&《老爸老妈浪漫史》Remix”,/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64334.shtml。

上一篇:节目设置应注重四个效应 下一篇:媒体的“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