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与就业的新逻辑

时间:2022-05-28 08:18:21

增长与就业的新逻辑

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持充分就业。过去几年,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力供给总量增长放缓,很快将会出现绝对量下降,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矛盾将逐渐突出。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平衡也比较显著,低端劳动力工资快速上升,而大学生持续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当前中国失业问题的周期性色彩下降,结构性特征更为突出,中国的自然失业率可能在过去几年显著上升。因此,稳增长与保就业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追求GDP增速等总量政策对保就业的意义已经不大,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是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有效途径。

虽然劳动力供给新增量大幅减少,但在需求方面,因为经济规模的增大,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对就业量的拉动显著提高,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总量就业不足的问题。

这意味着中国的失业率可能已经大幅下降,但另一个变化是自然失业率在上升。自然失业率主要反映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摩擦性失业,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不匹配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这部分失业与经济周期无关,无法通过逆周期的宏观政策来降低。以下几个方面从侧面反映出自然失业率的上升。

首先,技能错配增加了青年劳动力的失业率。中国高等院校专科及本科每年招生人数从2001年的268万上升至2010年的662万,在此期间累计招生接近5000万。以此估算,2010年15-29岁的青年人口中本专科毕业以及在读生的占比达到16%,比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所显示的上升了近一倍。而同时,中国青年劳动力的总量开始减少,15-29岁的青年人口从2012年已经开始负增长,预计2014年减少的量达到257万。青年劳动力总量减少,同时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大幅上升,意味着中低等技能的劳动力供应大幅减少。

青年劳动力供求之间的技能错配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而同时民工荒则愈演愈烈。青年劳动力的失业带有鲜明的结构性色彩,是自然失业的一部分。

其次,青年自愿失业的比例上升。过去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在毕业后第一年较高,但在毕业后第二年即显著下降,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愿意花更多时间来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第三,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而中老年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较青年相对困难,增加了农村的隐性失业。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10年居于乡村的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40-64岁的中老年人占比49%,这一比例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1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中40岁以上人口比例只增加了8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显著比城镇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农村青年的城镇化率更高,主要渠道是进入城镇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比例上升;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时在城镇非农产业工作的农民工在步入中老年后选择回到农村。后者与目前城镇化尚不充分、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分割有关。这部分非充分就业是特殊的城乡差异的体制所导致的,也可以看作结构性失业的一部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个结构性矛盾未来将更加突出。

劳动力供给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对政策有何含义?劳动力供给增量大幅减少意味着保就业的压力下降,从而降低了宏观政策“稳增长”的压力;同时,由于劳动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而非周期性失业,逆周期的宏观政策对促进就业的意义有限,结构改革和产业升级对促进就业的意义更为重大。

上一篇:王克玉:TMT仍将快速增长 下一篇:牧原股份:养殖模式优势带来高毛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