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与“少教多学”

时间:2022-05-28 12:15:10

新课程理念与“少教多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学为前提,而这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境界。新课程呼吁“少教多学”,尤其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更不是做题做出来的,而是读书读出来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更要提倡“少教多学”,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积累,体验,当量的累积引起质的变化时,语文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理念转变是基础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不就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追求的境界吗?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去读,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于无形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我们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给学生一对翅膀,让他们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叶圣陶先生还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之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怎么达到这样的目标,功夫不在于老师讲得有多好,而在于学生多学了多少,当学生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他们的语文能力自然就好了,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转变了理念,我们的教学方式才会发生改变,这才是语文课改的终极目标。

能力提升是目标

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来到学校就是要通过学习提升他们的各种能力。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带着好奇心,睁大好奇的眼睛,去发现一个个未知的世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主地、主动地去吸收,去发现,去探索;是从熟能生巧到举一反三,再到无师自通,乃至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这个能力、那个能力,归根结底,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前提。因为,所有能力的形成,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会学习,是一切能力形成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表明:学生要通过学习语文,形成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而形成这一系列能力的前提就是要有学习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给学生时间去读书,要给他们恰当有效的方法去积累,要引导他们到文本中去体验,去发现,要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并努力塑造最好的自己。笔者经常和学生说:我们是学语文的,经常打交道的就是语言文字。我们要去了解它的脾气,学习它的多变,运用它的特点,让他们为我们服务,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更有意义。而了解他学习他的最好方式就是和他们交朋友,经常和他们亲近,总有一天语文殿堂的大门会为我们而敞开。也就是说,语文课要让学生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们就不能霸占课堂不放手,我们就不能搞一言堂,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品,当有一天他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的时候,语文课就功德圆满了。

方法引导是关键

少教不意味着不教,而是要精讲。学生一读就会的不需要教,学生讨论一下也可以互相启发的,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跳一跳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能一遍又一遍地讲,这会让个别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登高的过程,总要给学生点难度才行,但是这要适度,要因材施教,要区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们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什么时候教?教到什么程度?小学课本就是个例子,就是要从这里辐射开去,让语文这门学问开花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讲课文,要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它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比如预习,很多人都在做,但很多人做了之后效果都不是很好,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方法的指导还不是很到位。笔者认为,预习是一门学问,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预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有了标准以后,学生的行动就不再盲目。他们一定会知道:预习就是给自己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读通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对课文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课文中做好标记,做到心中有数。等到第二天听课的时候,孩子就做到了有重点地听课,自己不累,老师也会对学生感到满意。再比如批注式阅读,“批什么,注什么”要让学生明确,这样学生就知道该怎么做,做起来就不至于手忙脚乱。所以笔者觉得学生会不会学习,跟老师的要求很有关系,跟老师的方法指导更是关系重大。要不怎么有的老师教的不累、学生还乐意学呢?这就是原因所在。

(作者单位: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合展小学)

上一篇:《亚克西巴郎》教学课例研究 下一篇:小学语文“自能习作”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