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切换的艺术

时间:2022-05-28 09:49:25

镜头切换的艺术

《沉船之前》被收录在沪教版八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面对灾难”之中,文题为编者所加,节选自美国作家舒特斯曼的长篇电影小说《泰坦尼克号》。

该小说是根据一次真实的海难改编。记叙的是1912年4月10日,号称当时世界最大的“梦幻客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处女航。按照计划,客轮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途经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以及爱尔兰昆士敦,最终目的地为美国纽约。出行后的第四天晚上11点40分,在北大西洋茫茫的大海上,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两个多小时之后,也就是4月15日凌晨2点20分,这艘豪华客轮沉没于冰冷的海底。由于当时只有20艘救生艇,船上仅有695人得以生还,另外1513人葬身海底,造成了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小说有别于平时我们课本中所接触到的小说,它作为一篇电影小说,有它独特之处。电影小说,顾名思义,由两个名词构成:电影、小说。与电影的编导制作相似,电影小说也是由小说转化为电影影片,只不过是短小简洁,让人一目了然。它使读者、导演阅读着,脑海里就已经浮现出一部电影的人物形象,场景等,这种小说的简洁性就如一部电影形成的小说,没有没用的内容,基本上所有内容都会呈现在电影里。

电影小说的特点主要是简单、明了,好像一个电影的剧本或者分镜头剧本,是小说形成的电影,但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电影形成的这部小说。

基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沉船之前》一文其实是作者塑造的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三组不同的分镜头剧本,彼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于是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种画面的跳跃感。

镜头一:动衬托静的高大上

以华莱士为首的四位音乐家面对沉船在即,死亡来临前,仍然用他们的音乐诠释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抚慰了惊慌失措的人群和无家可归的灵魂。

文章第1段由四位音乐家演奏的“曼妙的音乐”与“宁静的夜”和“四周惊惶奔突的人群”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极不和谐的画面,却组成了“特殊的生命交响曲”,让人为之动容。

紧接着第6段“四周都是慌乱的人群”,第8段“四处奔跑着叫喊着的混乱的声音”,第10段依旧是“头等舱的大厅里也是混乱不堪,奔跑着的人群”,我们发现作者在这里特别给了头等舱的大厅一个特写,那里同样是混乱不堪的,因为在死神面前人人平等。

也许在平日里,那是权贵们消遣娱乐的场所,是歌舞升平的地方,而如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那些平日里文质彬彬的权贵们也无暇顾及自身的荣誉、身份和地位,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对生命的极度渴望充斥着每一个人的头脑,使他们加入了惊惶奔突的人群。而我们却不能对他们嗤之以鼻,因为这是一个人最本能的反应,是无可厚非的。

于是,我们注意到了在这些混乱的场景背后,竟然有一组相对静止的画面,那就是以华莱士为首的四位音乐家,在克服本能的惧怕之后,他们什么地方都没有去,始终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中,用音乐诠释他们对生命的理解,用音乐来抚慰惊慌失措的人群和即将无家可归的灵魂。我们无法想象面对着即将灭顶的海水以及汹涌而至的死亡,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够将手中的乐器拿稳,才能够一丝不苟地演奏出绝世的天籁。无疑这静止的画面是震撼的,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

镜头二:古咸老爵士是“被”留下的吗?

第二组镜头是老爵士古咸在沉船之前仍能衣着不乱、风度翩翩,手中的那杯白兰地把他的荣誉感刻画得淋漓尽致,最终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而自己坦然地面对了死亡。

然而,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这样一句表述“他的女友欧拔蒂已经坐上了救生艇,他却被留在了泰坦尼克号上”。一个“被”字可解释为被迫或被动的意思,说明老爵士古咸是极不情愿,出于无奈地被迫留在了泰坦尼克号上。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联系上下文,来一个大胆的猜想:古咸老爵士为什么会被留在船上?事实上,他完全可以随她的女友同乘救生艇,因为他是头等舱的乘客,何况还是爵士。我甚至想象着这样一幅没有出现的画面:当有人劝他:“像您这样大年纪的人应该上救生艇,不会有人反对的。”老爵士断然拒绝:“在还有女人没上救生艇之前,我绝不会上。”

这并不是一个无端的猜想,从第12、13段中我们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一名侍者企图说服古咸穿上救生衣,但他看似平静的回答却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我是一名绅士,任何时候,绅士都应该衣着整齐。”可能有人会觉得他很迂腐,很愚蠢、很呆板,但是这个看似古怪的老头,显然是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其他人,他是一位真正值得人们为之肃然起敬的绅士。基于此,我认为在原文中,这个“被”字用得很不恰当,应该删去。

镜头三:海水意象的营造

海水不像山那样突兀不平又迂回曲折,以一副君临天下的态势,穿越磅礴的云雾,气势逼人;它平坦、开阔而又自由,它有着纯净的蓝色,有着美丽而又洁净的容颜。在无风无浪的时候,它沉静得宛若处子,只会羞涩地牵过一面湛蓝的面纱蒙住自己绝美的容颜,然而在它暴怒的时候,气势胜过万马奔腾,滚滚巨浪,挡者披靡。诚如舒特斯曼所言:“人类要想与大海为伴,就应该了解它的习性。”

在第三组镜头里,那个深谙海洋、熟悉水性的船长老史密士放弃了多次弃船逃生的机会,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最终选择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永沉海底。

泰坦尼克号沉没了,然而,随它一起沉没的只是那些铁板、铆钉以及人的肉体,那些人性的光环并没有因此一同沉入大西洋底。那些伟大的人们,在海洋的见证下,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伟大的人性辉煌。

上一篇:高中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究 下一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框架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