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框架式”教学模式

时间:2022-06-14 09:09:32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框架式”教学模式

摘要:众所周知,无论什么模式的教育理念,物理仍然并且一直会是学生认为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新课改已经十年有余,在全国不同省份采取了花样百出的新课改教学模式,到底怎样才是适合我们这样的农村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农村学子在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下与先进的省市学生竞争,是摆在我们农村学校一线教师面前不能避开的课题,我们也责无旁贷。在本文中,笔者就关于我们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正在采取的措施浅谈几点不成熟的见解,希望能给同仁一些启发。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模式;砖混式教学;框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84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模式对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困惑与挑战

1. 在高考模式中考生因为物理的“难”望而却步,敬而远之

无论高考模式怎么改革,物理就是那么难,社会科技对物理要求就是那么多、那么高,这是客观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多个省份采取的是对高考科目的任意选择,从而带来一个不可避免并且颇为尴尬的局面:高中物理太难,学生千方百计地想避开,但是一些比较有名的高校,或者某些高校里比较优势的专业却硬性要求选修物理,我们的考生,好不容易有机会上高中的农村寒门学子,陷入了两难境地,选物理,从小学到初中,连个示波器都没有机会见到,如何与城市小班制的学生相比;不选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自动放弃了进入更多优秀高校的入门券,我们的学生当中其实有很多是可以在物理上学好并且由此进入理想高校的,但也不可否认也有不少同学是不适宜选择物理作为高考科目而进入大学,同学们没有试过怎么知道行不行?教师又如何甄别?难题之一。

2. 新课程模式下的课时安排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面临更高的挑战与要求

俗话说:“人勤春来早,”只要我们在物理课时上多安排课时,教师就有充裕的时间给同学们讲解得更详细、更全面。但是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课时是每周3节课,比起改革前每周5到6节课几乎少一半课时。如何在课时大幅度减少的现实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并且还要让更多学生有机会知道自己能学会物理,敢于选择物理,这又是摆在我们一线高中物理教师面前的一道综合难题。

3. 师生们站在对不同模块学与不学,学哪一模块的十字路口迷茫

凡是上到高二的教师都会纠结:应该给同学们选修哪一模块?哪一模块更好学,教师们不断地讨论,不断地与周边同行们进行交流。没办法,时间有限,教师们都希望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同学们进行恰当的选择而放弃其他模块的教学和学习。但笔者认为时间确实有限,但教师们无论如何绞尽脑汁帮同学们选择,毕竟不能代表同学们的想法,学生没有学过各个模块,可能某些模块某些同学觉得难学,但某些同学却觉得容易些。况且,笔者还有一个忧思:不同的学校不同届的学生选这一模块而舍弃其他模块,长此以往,每一届的同学在高中物理知识结构与版块内容体系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失,哪怕真能考上相应的大学与专业也会留下知识的空白,这毕竟也不是新课改的初衷,作为承载新课改精神与学子们理想大学梦的我们一样是徘徊与迷茫。

二、旧的高中物理课堂教育模式:砖混式课堂教学模式

在以前一周5到6节课时的模式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可谓是:教师们真正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上完一节新课内容后,不断地补充高考内容、常考知识、易错点、考试热点、难点、重点、常考题型等,我们都能酣畅淋漓地讲通讲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点类似于建造一座大厦,但是采取的是“砖混式结构”,一边建主体墙,一边砌砖,甚至简单的批g装修同步进行。一句话:时间足就是任性。但是在新课改模式下的课时安排已经不可能,如何在新课改的模式下进行适合高考模式课堂教学,笔者与同事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大胆尝试。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框架式教学模式

1. 框架式教学的提出

刚上高一时,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一物理组几乎都是从高三下来的教师,都习惯了高三的教学是通透全面,就一个问题展开多角度应用与考查,一个月下来,在每周只有三节课的情况下,离市里教研室所给的教学进度落下一大截,刚刚进入高中的同学们在我们“狂轰滥炸”下,对一节书内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懂教师们为什么把一个教科书上并不见难的内容却拓展如此多的问题与应用。进度上跟不上去,同学被动地接受知识,结果是:学生稀里糊涂应接不暇,教师埋怨学生基础差,上火着急。明显我们一贯采取的“砖混式教学”肯定不适合新课改模式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在着急之余,我们也听取了外出跟班学习归来的同志的介绍:柳州地区高中的物理课堂一节课时可以上2到3节课的内容,甚至一章书的内容,除开他们的学生比较自觉和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外,还有城市的学生在假期里大部分同学通过自学或者聘请家教提前把新课内容。受到他们的模式的启发,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假期农活多,家中经济条件也不可能允许他们聘请教师提前学习,但是我们可以抓住在校的时间,引导他们先快速学习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先把知识结构框架建立起来,再往框架里充实内容。这样,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一节课时时间能与同学一起建立更多框架知识,也就是一节课可以1到3节书的框架内容,节约时间给学生通过练习再把补充拓展的内容填充到各个框架中,跟我们建筑中的另一种模式“框架结构”,我们戏称“框架式教学”模式。

“框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课时变少了,但我们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让我们的学生初步对高中物理没有下意识的恐惧心理,从高屋建瓴的角度学习,这一节、这一章或者我们的必修1整个知识系统,很快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符合我们的读书规律: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最后使书本的厚薄达到一个合理的厚度。就像我们读《红楼梦》一样,先从四大家族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几位主线人物认识整个框架,然后慢慢地围绕这几个人物认识其他人物。笔者认为这也是我们把“框架式教学”模式提出的一个考虑。同时,结合高中物理考题很少有单独内容的考查,尤其是力学内容,更是每一章、每一节都是环环相扣,具有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特点,先快速地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框架,应该更容易把握好学习的方向。还有,无论哪个模块,我们的学生都有时间机会学习,从而不再是教师的选择而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选择,也不会给学生留下知识的欠缺与模块的空白。

2. “框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框架式教学模式是我们在从柳州高中回来的同志进行汇报后通过我们高一物理组全组成员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在第二次月考考试后立刻实施。开始实施时是实验班的教师及备课组长一马当先,在学习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时,除了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是用了一节课时上之外,《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合外力关系》及《牛顿第二定律》用时一节,考虑这两节书的内容我们重难点主要放在实验上,而《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节其实关键是做题及应用,学生自学也能看懂该节书;然后《力学单位制》与《牛顿第三定律》又用时一节,《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一》和《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二》又是一节,合起来就4节课把第四章的框架建起来了,带着忐忑的心情,暗中观察学生的动态,一开始同学们还比较反感,老埋怨跟不上,但一回生二回熟,后面逐渐适应了,埋怨也消失了。接下来下一关:练习关,这个知识没讲过,那个题型也不讲,都等学生自己解决,到底行不行?结果竟然如此让人惊喜,新课知识框架建立起来后,学生更能快速地做题,并且提问的问题更是惊喜,都是以前我们打算在课堂上学生还没发现并且犯错之前给学生总结后再巩固应用的,并且学生通过练习发现了这些问题,他们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果然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比直接告知他有这样的陷阱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以前每一题都要讲,学生也很习惯等着教师告诉他,现在只是让学生点题评讲,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更是提高很多,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同学们很快地适应我们的教学模式,也更主动地去完成练习,练习的评讲也更有针对性,时间上更是节约了一大截,以前计划13(一个多月的时间)节课时才能完成,结果我们两周半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大大鼓舞我们以后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的信心。对比前两届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他们几乎都是刚讲完课就期末考试了,而今年我们提前了四个星期完成教学任务,然后在建立的知识框架基础上,我们有充裕的时间与机会不断地与学生一起补充内容和题型,在框架上“添砖加瓦”感觉更牢固,这在我们的教学经历中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点与缺点,在不同的形式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不断学习与探究实验的,对于“框架式教学模式”,我们仍然处于探究与实验阶段,我们不应该仅从短期效果与目标上评价它的好与不好,还得从长远的效果去观察与改进,“学无止境,各师各法,教无定法”,我们不应一味地排斥或迷信其中一种,而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向40分钟收取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注:本文要求参加“创新杯”论文大赛。

作者简介:陶志华,男,大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在教育一线从事高中物理教学15年。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灵山中学 535400)

上一篇:镜头切换的艺术 下一篇:关于积极情感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