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块构建及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策略

时间:2022-05-28 09:41:4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块构建及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策略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忽视翻译教学,而翻译能力是外语综合应用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这一痼疾需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导向,构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块,实现教学翻译至翻译教学的循序渐进。

关键词:翻译教学模块;翻译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奥运、亚运、世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成功举办,涉外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满足对外交往日益深入的需要,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讲,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及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调整,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将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相提并论,分别明确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以更高要求为例,“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4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这些定性和定量的要求指标预示着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视,佐证了外语应用技能是一个由听、说、读、写、译五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翻译技能的重要性,但总的看来,对翻译技能的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仅将翻译简单地界定为“听、说、读、写、译”中“译”的语言技能训练,偶尔涉及翻译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又缺乏系统性,难以实现“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competence & performance)双重结合的技能教学。

一、翻译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在许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求大学毕业生既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能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在对外交流中担当兼职翻译的角色,也就是现在比较时兴的“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达不到这种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以听说和阅读为主,没有接受专门的翻译训练,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双语转换思维和能力,硬译和死译的硬伤如鲠在喉,无法释然。翻译一直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第一方面的原因是大学英语教学侧重点集中在阅读和听说能力的培养上,以四六级考试为导向,忽视了翻译能力的培养。学生也错误地认为,只有有了字典,就可以做好翻译,忽视了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忽视了翻译中涉及的文化问题。这样,学生自然意识不到提高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动笔能力极差,难以胜任实际工作中的翻译任务,以至逐渐畏惧逃避,进而导致外语技能下降。

第二方面的原因是大学英语教师混淆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个基本概念。虽现有的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程都缺乏应有的翻译技能方面的内容,翻译练习基本上都是词汇训练或者句型训练,教师往往青睐读写、冷落翻译,翻译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都没有重视到翻译教学的作用。

第三方面是英语等级考试大纲和学校测试标准的负面影响。在2013年12月之前的四六级考试中,翻译所占比重仅为5%,并只停留在短句的层面,名为翻译,实际考核的只是词汇和语法的运用,学生只需熟记一些考试大纲要求的短语词组,熟悉英语语法,便可以拿到高分,无需任何翻译技巧的运用,更谈不上翻译能力的测试。之后的新题型,翻译题型换成了短篇章翻译,比重也提高到了10%。此改革步伐太小,且只局限于汉译英,如寄希望于此举来改进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尚有进步空间。尚感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四六级翻译题的局限性。作者调查了广东省10所高校期末试卷的题型分布,发现与翻译试题相关的基本都来源于读写教程的课后练习中的单句翻译,也囿于教学翻译的范畴。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块构建范式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块或课程的确立,没有业已成熟的范式可借鉴,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巨大差异,不可以盲目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套用,因而需遵循教育学原理,建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范式。

依据教育学视角,课程设计的范式划分有两个角度:学科角度与学习者角度。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范式的特点是将学习在本质上看做是知识的掌握,其体现形式为:目的――方式型,即先制订课程目标,然后选择组织方式。依据《课程要求》针对大学英语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的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即可视作翻译模块教学目标,单凭传统的精读教学,学生还是难以达到此高要求,还需开拓专门的翻译选修课程,进行有效组织,笔译、口译呈进阶式进行,才可以实现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科学设计。在必修课程中的精读课程中增加专门的翻译技能训练,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后期阶段需开设专门的笔译和口译选修课程,进一步锤炼学生的翻译能力,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翻译技能训练和足量的翻译操练。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皆不可或缺。

1.传统读写课程中翻译模块的介入

基础阶段的翻译教学可以穿插在读写课程教学之中进行,每单元可以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翻译教学。教师可先从基本翻译技巧和单句翻译开始,如增译法、转译法等,并辅以新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既可巩固词汇又可锤炼翻译技能,一举两得。在课外自主学习时候布置学习任务,布置的翻译专项练习,让学生谈论翻译心得和体会,在交流中切磋和摸索具体的翻译技巧,领会翻译过程的复杂。正如Hine所说:“翻译初稿完成之后有必要再反复修改和打磨。”在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的后半阶段,翻译练习更应常规化,不应该单纯地停留在对所学重点单词或词组的运用上,教师可提供几种不同的译文,让学生去评析译文的优劣;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增加篇章翻译,让学生感受语境和篇章中的衔接。整个基础阶段的翻译教学应有具体详尽的教学大纲,以尽可能地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翻译技巧及相关知识,循序渐进,逐步完成长句翻译到语篇翻译的过渡,让学生在实际操练过程中不断反思,进而提升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

2.完善选修课程翻译模块

上一篇: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策略探讨 下一篇: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