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时间:2022-05-28 07:43:57

试论中学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摘 要:中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需要由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学校教育应把德育摆放在第一位,紧密联系家庭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学生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认为应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德。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一、中学生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中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是基石

人全面发展之根本便是德,它也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准则,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现代化教育特别强调德、智、体之间的和谐发展,为发展德育打开了方便之门。缺少德育教育,人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品德。不管社会拥有怎样完善的法律制度,其思想基础都是德。人自我完善与提高的需要便是人与社会对德的需要,这也是确保社会正常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在冲突碰撞中,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彼此渗透与融合。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加重要。

2.中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条件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对人进行成人的教育,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做一个具备崇高人格与道德的人。人的信誉取决于品格,空有知识而缺乏品德是危险的,知识积累越多则会对社会产生越大的威胁。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首先要让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无法想象一个道德缺失的人能够成为一个拥有高尚灵魂的人。德育工作的重大责任便是成人,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德育过程,也是人性逐渐丰富和圆满的过程。德与才是互相促进的,只有同时具备两者,人才能良好发展。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德育工作做得好,中学生就会成为人才。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潜能,积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二、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良好的家庭条件完善了德育教育手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获得了更多的实惠,很多家庭经济条件明显得到了提高,家长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进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家庭经济条件的提高丰富了德育教育手段。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目前家庭德育内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说教。

(2)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确保顺利开展初中学生德育教育。伴随着家长自身素质的普遍提高,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也逐渐理性化。第一,一些家长开始发现传统教育观念的缺失,更加注重孩子的优秀品质和心理健康。第二,一些家长对教育传统观念开始转变认知,很多家长不但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还能够积极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2.负面影响

(1)失衡的家庭教育对重视德育教育程度造成了影响。有些中学生家长认为,学校和教师应该负责孩子的德育教育,与家庭没有关系,因此在平常生活中忽略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然而,在三维立体教育系统中,主体是学校德育,基础是家庭德育,依托则是社会德育。显然,家庭与学校德育二者是彼此联系、缺一不可的。

(2)简单的家庭教育方式破坏了德育教育的氛围。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缺乏交流沟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而且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能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行。

三、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德

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家庭和学校教育产生了不同的要求,二者是互相联系的,学校教育的根基便是家庭教育,同时其也很好地补充了学校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在子女成长中家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个人成长的摇篮便是家庭,在教育体系中家庭发挥了基础作用。

要想获得真正成功的教育,必须从家庭入手,教育的起步阶段并不是幼儿园,而是家庭。学校无法替代家庭所承担的教育职责,恰恰相反,家庭只有有效发挥其作用,才能凸显学校的自身价值。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需要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第一,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品德。人在社会中生存、交往的重要条件便是文明礼貌。懂礼貌的学生知道尊重别人,与人和谐共处。具体包括对家庭亲戚成员的礼貌,在学校尊重教师、礼让同学,在社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够自重。

第二,良心道德。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良心是最基本的范畴,也是一个人是非观念的初始,是产生爱心、怜悯心、孝心的重要源泉,是无私奉献的基石。

第三,勤劳朴素的美德。勤劳乃是成功之本,缺少它,生活与学习都无法获得成功。面对困难,我们需要毅力、信心,需要坚定的行动和战胜困难的能力,这些都属于传统美德。

德育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紧密联系家庭,注重家庭教育,双管齐下,才能使中学生成为一名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海平,王瑞峰.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之成因及解决措施[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5).

[2]许忠华,许忠辉.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教师,2011(6).

上一篇:智慧成就教育 下一篇:教师要关心照顾好残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