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济南“踢门槛”

时间:2022-05-27 11:00:28

相声界曾经有一个行规:凡是说相声的都要到济南“踢门槛”,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提起“曲山艺海”,人们马上就知道这是在说济南,而一提起济南,人们又马上能说出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山东评书等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或许正是济南人骨子里那与生俱来的幽默情结,传统的曲艺早已经融入了济南百姓的生活。自古以来,泉城济南就有着“曲山艺海”的美誉,它曾与北京、天津并称为曲艺的“三大码头”,多少名家从这里成名,多少名段从这里诞生,而又有多少的曲艺新秀来这里“朝圣”。那时的济南观众非常精通曲艺,看得多了自然欣赏水平就高,一个曲艺新人到济南一张嘴,济南观众就知道他几斤几两,一般演员想得到济南观众的认可和好评,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才有“北京学艺,天津练活儿,济南踢门槛儿”等流传了几十年的老话。说白了,你只要得到了济南观众的认可,你在曲艺界就能火了。

“南来的角儿,北来的腕儿,都要到晨光露露面儿”。从1943年相声大师孙少林创建晨光茶社,到1966年歇业,晨光茶社极一时之盛,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马三立给孙少林取“大号”

晨光茶社1943年9月2日由孙少林创建。

孙少林1923年出生于天津一个贫寒家庭。父亲主要靠“踩百家门”生活,母亲出身渔民家庭,嫁夫后靠做一些缝补活贴补家用。在这样一个贫寒家庭,孙少林没有机会入学读书,平时就与一些孩子混迹于天津几家大戏园子,看演出听相声。他天资聪颖,许多段子一听就会,一学就像,很讨一些老辈相声演员的喜欢。

9岁时,孙少林正式拜师学说相声,13岁时开始崭露头角,此后几年,他一直在天津演出,磨练技艺。

1941年,济南青莲阁剧场老板马玉山专门到天津请人来济南说相声。青莲阁剧场位于济南二大马路,主要演出京剧、大鼓、山东快书等综艺节目,有时也杂演济南的地方相声,但骂人的“脏口”多,难登大雅之堂。慕京津两地相声正宗之名,马玉山才想到天津求贤。

经过圈内人推荐,李寿增、孙少林、赵兰亭师徒三人成了南下山东的人选。

听说这师徒三人要到济南去闯荡,马三立等天津艺人无不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一炮打响,给相声开拓出一处新的立足之地。

当时,孙少林还没名字,平日里大家都叫他乳名“大莱子”。马三立对孙少林说:“这次去济南闯码头,不能再叫你大莱子了。但愿你们能够三拳打出个少林寺,一炮震响济南府。借这个意思,我给你起个名,就叫孙少林吧。”

从此,孙少林有了“大号”。

妹妹结婚聘礼用来租场地

来济南演出一段时间之后,孙少林发现济南的观众热情,而且有眼光,相声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就有了在济南建立相声大会的想法。这个想法与师父李寿增不谋而合。师徒二人相中了大观园商场。1943年,大观园商场已经成为济南初具规模的经济商贸、文化娱乐场所,人流密集。大观园东门内有一处曾经演皮影戏的场子,正好闲置,非常适合举办相声大会。只是,要租这个地方,租金要100余袋洋面的钱。这不是个小数目,当时一袋洋面约折合一块银元。

孙少林其时并未有多少积蓄,一时犯了难。这时,有一位在盐务局工作的人向孙少林的妹妹求婚,并愿意拿出一部分钱来做聘礼。当时,孙少林妹妹年龄尚小,家人本不太同意她过早出嫁。但为了支持孙少林建立相声大会,不得已将女儿早早嫁了出去。用妹妹结婚聘礼的钱和全家微薄的积蓄,基本解决了租金问题。但接下来房屋维修、购置舞台设施、观众座椅等,还需要钱。全家人东赊西借,甚至不惜借了印子钱(高利贷),晨光茶社终于成立了。

观众太多“提闸放水”

晨光茶社正式开业是在1943年9月2日。其时,20余位京津相声名家前来捧场,盛况空前。

第一个节目,就是有“小神童”、“快嘴李”美称的李伯祥和其父李洁尘共同表演的《六口人》,喻六六大顺、开业大吉之意。李伯祥当时还不到六岁,因为个子矮,只好踩条凳子。就是这条普通的榆木方凳,一直保存至今,成了当年晨光茶社留到现在的唯一一件实物。

此后几年间,张寿臣、马三立、高德明以及周德山(周蛤蟆)、吉坪三、刘宝瑞、郭全宝等国内几乎所有大腕级的名家,纷纷来晨光演出。晨光的名头越来越响,济南也与北京、天津并称为“曲艺三大码头”。

能在晨光登台的,都是腕级的演员。他们的表演,不用说不断增加的新段子,就是那些传统段子,也是百听不厌。所以一批相声迷从进场,屁股就粘在了那里。这样,门外排队的老是进不来。

水库满溢,需提闸放水。为了照顾门外排队等候的观众,晨光茶社也采取了“提闸放水”的办法,让喜欢相声的都有看演出的机会。

这时,茶社往往会安排一名演员上场,说段平淡无奇、从头到尾一个包袱都没有的段子。如此一来,就有观众受不了了,起身拂袖而去。有的借机去吃饭,或者上趟厕所。茶社里的座位就会空出几个,外面排队的人就可以进来听了。

演员靠打分排队吃饭

在晨光茶社演出,演员无论名气大小,都要打分站队,根据排队的情况,来决定每天演出所得的分成。

具体做法是,演员每周集合,自己先给自己定一个分,然后站在那里。如果有人觉着自己水平比这位高,就可以喊一个更高的分,然后站到前面。依此类推。不过,谁也不敢凭空往高里喊,不敢多要分。因为喊高了,别人也没异议,排到了前面,到时候接不住场,压不了轴,流失了观众,那责任可就大了。

打分排队一般一个星期进行一次,有时半个月。为了能多取得分成,演员们自觉地挖掘自身潜力,排演新段子,练绝活,大大促进了业务水平的提高,演出效益节节攀升,演员们的收益也是节节高,不少演员都置地买房,过上了好日子。

这“踢门槛儿”,有两重含义。一个是踢观众的门槛。济南观众见多识广,不是轻易就能糊弄的。到晨光茶社演出,会的段子少了不行,而且不能仅会那些大路活,还应该有新鲜活、绝活,观众看了觉着过瘾,服气,才会欢迎。二是踢晨光茶社演员的门槛。能在晨光演出立足的,都身负绝技。一般水平,到了晨光,只是看看、听听、学学,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没有真本领,即使名家引荐,勉强登台,最终也难以立足。

有这样一个故事:马三立的一个徒弟,被推荐到晨光来演出。根据惯例,第一天演出,他的名字在水牌上写得最大,节目也放在最后压轴。结果登台后,效果并不理想。第二天,名字就被前移一位。最后,这位演员的名字逐次前移,排到第一个出场。因为要是还把他排在后面,压不住场,留不住观众,就挣不到钱,连累了大家。

演出负责人就对这位演员讲:“如果想继续在晨光演下去,每天只能拿两毛钱的薪水。”最终这个人还是走了。

作为晨光茶社的创始人,孙少林自己身体力行。从表演方面来说,孙少林说、学、逗、唱功夫全面,传统的段子都能演好。而他又特别善于兼收并蓄,并迅速加以吸收利用。他或将新内容融合到旧段子中出新意,或干脆创作出新段子。

比如,孙少林、刘宝瑞合作的《铡美案》,是一个经典段子。其中孙少林逼真模仿裘盛戎的唱腔,是一大亮点。连专程到茶社观看孙少林演出的裘盛戎,也禁不住点头称赏。虽然如此,时间一长,观众也难免会有感到厌倦的时候。如何让这个段子常有新意,孙少林一直煞费心思。

后来,评剧名净魏荣元等拍摄了评剧电影《秦香莲》。孙少林敏锐地从中发现了机会。为了学习其中的评剧唱腔,电影甫一到济南上映,孙少林马上就到茶社隔壁的大观影院去看,一场接一场连着看。到了晚上,就把这唱腔惟妙惟肖搬到了舞台上。全场观众都惊讶不已。

当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至今尚健在的相声演员到晨光演出,其水平与孙少林不相上下。于是,两人就憋着一口气想比一比,看到底谁能占得上风。比赛方法是每人“押底”一天,连演30天。这让孙少林感到了不小的压力。晚上回家,孙少林就跟夫人刘艳霞速学唱戏曲段子。刘艳霞原唱京韵、梅花大鼓,亦精评剧。孙少林每晚学一段,第二天就融进自己的表演中。这样一来,一个月的演出,没有重复的段子,对手终于叹服而去。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晨光茶社演员们开始把新相声搬上舞台。像《中苏友好》、《西江月》等节目,为相声发展拓出了新路子。而被誉为晨光茶社“三枝花”的刘艳霞、张文蕙、秦玉华三位女性,在晨光登台说相声,更使这里的相声演出充满新意,创造出广阔的空间。像刘艳霞表演的宣传婚姻法的《刘巧儿》、歌颂农民新生活的《家乡遍地鲜花开》、宣传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女队长》等节目,都成了晨光茶社的保留节目。 (李晓陶)

上一篇:客厅装修注意事项 下一篇:浅谈供电企业员工岗位胜任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