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8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5-27 08:37:45

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8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总结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治疗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治疗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8例。结果:显效10例(14.7%),良效41例(60.3%),进步12例(17.6%),无效4例(5.9%),总有效率为94.1%。结论: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治疗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显著。

关键词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中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1.19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的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常见出血性疾病,其属中医“紫斑”“虚劳”“血证”“葡萄疫”等范畴。近年来,采用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明确诊断为慢性难治性ITP患者68例,均符合慢性难治性ITP诊断标准[1,2]。

方法:采用中药治疗,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由黄芪、花生衣、当归、牛角腮等8味药物组成。所需中药由中药房统一代煎,统一分装成袋,每袋含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煎液约为200ml。每人每日2袋,早晚各服用1袋。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第二届全国血液学会议拟定的ITP疗效标准[2]评定。①显效:无出血,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持续3个月以上;②良效:无或基本无出血,血小板升至50×109/L以上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持续2个月以上;③进步:出血改善,血小板有所上升,持续半月以上;④无效:出血及血小板计数均无改善。

结果

本组患者68例中,显效10例(14.7%),良效41例(60.3%),进步12例(17.6%),无效4例(5.9%),总有效率为94.1%。

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免疫机制障碍性疾病,涉及到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多个环节,目前研究显示血小板抗原结构改变,引起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生成较少和消耗加剧,其中T细胞的比例失调可能在ITP的发病中起某些作用[3]。临床症状以出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衄、月经过多、脾大。依据ITP的临床表现、发病情况和病因病机,西医药治疗方案以打破免疫功能紊乱为主,但疗效不稳定。ITP属“血证”“紫斑”等中医学范畴。急性期热邪灼伤脉络,以血热为主,迫血妄行,病程日久,耗伤气血,致气血两虚。慢性ITP多责之脾气虚,脾虚不能统血,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溢于脉络之外而为紫癜。另有学者认为ITP病变部位主要在肾,起始因素尤以肾阳不足,肾精无以化生血小板。肾阳不足,无以温煦脾胃,脾之统血失司,气不摄血,则血溢于外。又因脾主四肢,故多见四肢出现紫癜,尤以下肢为重[4]。ITP患者常表现为皮肤黏膜紫斑、舌质紫黯等症状与“血瘀学”的瘀阻之说基本相符。依据离经之血亦是瘀血之说,即认为瘀血应表现于ITP病变的始终[5]。血小板减少症多属于中医的“气血不足”等范畴,以选用党参、黄芪等补气;当归、花生衣等养血,使气血生化有源。药理研究证实,花生衣、牛角腮等有增加外周血小板数目、提高血小板聚集性、黏附性及加速血小板内促凝物质释放,促进血小板伸展伪足的作用[6]。本方经临床使用,有效地提升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疗效较好。

综上所述,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在治疗难治性慢性ITP疗效显效,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显示出中医中药在该领域的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次临床观察研究,试探索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对难治性慢性ITP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作用以及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George JN,Woolf SH,Raskob GE,et al.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a practice guideline developed by explicit methods for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J].Blood,1996,88:3-40.

2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81-282.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23-2224.

4田胜利.姚万中运用温肾填精凉血活血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上海中医杂志,2007,41(6):12-13.

5李海燕,陶淑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788.

6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80.

上一篇: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腘窝囊肿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温胃舒治疗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