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校园攀比风说“不”

时间:2022-05-27 05:55:25

向校园攀比风说“不”

编者的话: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钱袋子充实起来了,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变得更加随意,校园中因此出现了不少攀比行为。正处于长见识、塑性格阶段的初中生朋友该怎样抵制校园攀比之风,践行勤俭节约呢?

故事一:吃不消的家长

张女士的两个儿子是双胞胎,在南京一所中学读初中。前几天下午放学后,兄弟俩异口同声地要张女士给每人买一个MP5,每个单价一千多元。“两个孩子说是要学英语。我认为买更便宜的录音机或者MP3就可以了,他们却说班上同学都是用的名牌MP5,如果不给买,学不好英语全由我负责。”最终,张女士咬咬牙买了两个MP5,花了两千多元。

据张女士介绍,孩子班上有个李姓同学,父亲下岗后每天天不亮就赶往江宁打工,母亲在家附近的超市里卖卤菜。家里这么拮据,但李同学却从来都是一身名牌,连自行车都是“捷安特”的。上学期父母省吃俭用给他买了一台苹果电脑,这学期他又要父母买一个苹果手机。家长连呼吃不消。

故事二:攀比造成犯罪

据报载,在某地一所农村初中,有个男生为了让自己穿得更体面,吃得更高档,经常到附近村庄的农民家里偷窃。

一次,他撬开一家人的门锁,进入卧室,偷得现金3万元。这些钱是这家人卖猪的钱,还没有来得及存起来。主人把钱锁进卧室的钱柜子,还是被那个男生翻箱倒柜找到了。随后他叫上几个哥们儿去县城消费,买名牌衣服和手机,进卡拉OK厅唱歌,去游泳馆游泳,没几天就将偷来的钱挥霍一空。

警察抓到他的时候,他还在网吧玩游戏。警察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全身发抖,久久不答话。后来,在警察的劝导下,他哭着说:“我错了。班上同学都穿名牌衣服鞋子,我看着很羡慕。家里没有钱,就想去借。可是,没有人肯借给我,我只好去偷。”

事实上,正是盲目的攀比心理造成了该男生犯罪。人家有的,他也想要,得不到就去偷窃。他的行为给我们广大青少年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值得我们深思。

关于“攀比”的声音

学生夕娟(女,南昌二十八中初二):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喜欢攀比。他们比谁的鞋子贵,比谁的家长官大,比谁的衣服值钱,比谁的住房豪华,就连骑的自行车都比谁的牌子好。整个校园都有这样的不良风气。我不喜欢攀比,也不支持这样的消费观。

学生文杰(男,宜春市上高田心中学):我班上有个同学,很喜欢攀比,几乎每天都穿新衣服。我们都说他是富二代。他以此为荣,还常常在班上炫耀自己的名牌书包和手机。他的行为影响了很多人,班上的同学都很羡慕。家长们的意见很大。为此,班主任召开了一次专题家长会,可惜没能改变这种风气。我本人不支持攀比和浪费。但是,也不知道怎样做才好。

家长革雄(女,四川公务员):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手头用的,嘴里吃的,脚上穿的,身上披的,哪样不是父母的血汗钱换来的?在学生中加强反对攀比和奢侈之风教育很有必要。我的儿子读初二,一月花费一千多元。说实话,这个数目对我们家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我有一个生病卧床的老母亲,需要请人照看,还有一个残疾家婆需要供养。所以我们家几乎成了“月光族”。真的希望大家共同来正确引导学生消费,不要为高消费推波助澜。救救孩子!

家长疆然(男,湖南返乡农民):我女儿很孝顺也很听话。她每周的消费额一般是100元(含生活费),穿用也很随意,没有太强的攀比心理。女儿跟我说要好好读书,将来自己去赚更多的钱。从小学一直到现在上初二,她穿着都是很随便的,有时候,也穿别人送的旧衣服。我们一般过节时才给她买一套新衣服和一双新鞋子。孩子很听话,没有给我们添堵,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我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她读书才返乡的。

老师问(女,江西景德镇初二班主任):接手新班级第一天,我就做了一个关于攀比之风的小调查。结果令我吃了一惊:全班72%的同学有过攀比行为,有41%的同学支持高消费,而83%的同学父母都是打工族;知道节约是美德的仅有33%,懂得珍惜粮食、节约消费的不超过40%。身为老师,真诚希望更多人关注学生的攀比心理,共同做好学生的消费导师。

老师欣成(男,上海徐汇初二班主任):从古至今,成由勤俭败由奢。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增见识的阶段,开展一些拒绝攀比之风、鼓励勤俭节约的活动,是很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我经常关注学生的消费,同时也经常对学生的消费进行一些指导。比如一周消费额度限定,这项活动起先遭到过部分学生的反对,实施几个月后,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支持。现在,班上很多同学改掉了以往喜欢攀比的行为,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攀比”心理的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中学生面对的诱惑已经不仅仅来自于社会。虚拟的网络和大量信息的冲击,对于生理以及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判断力不足的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之间不再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行为表现以及教师的表扬等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开始追求基于物质的优越感。对于一些难以支付自身消费需求的学生,就在攀比心理的驱动下,产生了较大的异化行为。攀比心理不仅给学生造成了心理障碍,还对其身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由此造成的学生自私的表现对家庭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伤害。攀比之风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部分中学生消费观念扭曲。中学生往往缺少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好奇心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他们的心理或多或少受到各种社会上攀比之风的影响。比如说很多明星作秀的攀比,便成了学生模仿的对象。社会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对学生也有着负面影响。一些媒体和影视作品传递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良的校风、学风等,都对学生消费心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学校里良好教育的缺失 。出现学生攀比成风的现象,学校也有一定的责任,主要在于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引导。由于年龄太小,学生自我认识不够,不能明辨是非,只知道同伴有的自己不能没有,可能的话甚至还要比同伴的更好,不管这些东西对自己成长是好还是不好。学校这个小环境的教育如果没有做好,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不良因素便不可阻挡地侵入学生的肌体,使其在行为上不可避免地产生攀比现象。

3.父母消费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不适宜行为的产生。父母自身的消费观念也会对中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比如有些家长因为自身童年较贫困,唯恐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委屈,只要孩子张口,即使是一些无理的要求,家长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对于一些超出家长承受能力范围的要求,为了让孩子高兴,家长也勒紧裤腰带满足他。有些家长会放纵孩子的行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结果渐渐促使学生之间的攀比愈演愈烈。例如孩子们会比谁的父母钱多,比谁的父母官大,比谁家的车更高档等。不良的风气甚至会导致一些家庭贫苦的孩子为了不让自己“丢脸”,不愿意让自己的父母到学校来,开家长会也就出现了“家长”。

对中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远离攀比之风,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健康成长,才能为新时期的国家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

专家解读“攀比”现象

针对校园中广泛存在的攀比现象,本刊采访了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老师。

黄长贵:初中生有攀比心理,家长该怎么做呢?

张万祥: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不可磨灭的。因此,家长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以身作则。孩子在学校能学到知识,但是只有在家庭里才能完全学会做人,走上社会的每个人都被打上了不同家庭的烙印。因此家长应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孩子虚荣心的膨胀,从而避免出现攀比消费的心理。

黄长贵: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思想的塑造者和道德的启蒙者,针对校园攀比之风,老师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张万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们要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了自己的观念,学生很自然地将老师作为崇拜模仿的对象,所以老师们当以奋发向上、勤俭节约的言行去引导学生。还应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心态上的调整。由于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运用正面典型案例来改变学生的攀比心理,将其注意力引到“比掌握知识的多少、学习能力的高低”上来是十分重要且可行的。传播正能量,成就好人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黄长贵:拒绝攀比奢靡之风,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又该如何做呢?

张万祥:有人说,经济条件好了,孩子比比吃穿,很正常。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小小的攀比折射出的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足,更主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对于喜欢争强好胜的中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解决“比什么,怎么比”的问题,如果让孩子们一味地比吃喝玩乐,很可能会使他们走向极端,产生贪婪、不择手段、欲望无休止的病态心理。我们应该教育他们见贤思齐,在成绩、品行和为人等方面向比自己强的同学看齐。此外,还要教育他们不要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这样会形成自卑心理;也不能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那样会形成狂妄自大的心理。

作为中学生,应该善于思考,学会用名人的成长故事和身边的正能量激励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自觉摒弃奢靡浪费的观念,坚决向校园攀比之风说“不”。

上一篇:MOON组合:只想忠于内心的想法 下一篇:基于单片机的工程管线检测仪的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