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需求的产业背景及政策意义

时间:2022-05-27 03:20:30

刍议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需求的产业背景及政策意义

【摘 要】近年来随着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金融需求日益显现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需求产业背景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其次综述了其相互关系和不足,最后点明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建设的重要政策意义,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产业背景

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仍然是依靠人力、畜力进行生产的传统农业。对于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的民族地区来说,农村金融服务缺失,投入不足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一、传统农业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抑制作用:混合型抑制

农村金融抑制是农村金融浅层发展以导致金融与经济彼此促退的不良状态。就其成因而言,主要有供给型抑制和需求型抑制。供给型抑制是因为国家产业政策、金融制度、金融政策等原因,使得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资金供给有限,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需求型抑制是由于农户资金运用的预期收益率低、正规金融部门借贷交易成本高等原因,使得农户对借贷资金特别是农村正规金融部门借贷资金的需求强度不够造成。前者涉及国家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而后者则与具体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基础密切相关。虽然现阶段民族地区的金融抑制是混合型抑制,但是这种金融抑制更多的侧重于农户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在规模、用途等方面都不同于东部等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需求主体仍然是个体农户,由于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处于简单生产的传统农业阶段,农户对资金需求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具等,这与现代化农业相比,所需资金相差甚远。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年老体弱的在家务农,这些留下来的农户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扩大再生产,其资金的需求就是为了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因此没有更多资金需求的欲望。

民族地区非正式金融形式多样,规模巨大。这些非正规金融主要包括民间自由借贷、典当业信用、私人钱庄、合会、民间集资等民间金融活动。这些金融组织能在某些方面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民族地区农村中许多非正规放贷人与借贷人生活在同一个村落或彼此为熟人,这样他们之间就有更多的信息,一方面降低了信息成本,还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正规金融之间灵活的交易方式更容易满足农民的需求。当一个农民无法归还贷款时,放贷人也愿意接受劳动力作为抵押。正是由于不同的原因,正规金融在民族地区服务还不完善的背景下,非正规金融活动异常,有力地填补了正规金融在农村的不足,由于这种严重的金融抑制,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的融资需求就远远不能满足。

二、传统农业基础上的金融需求特点:多元化、多层次、差异性

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的主体产业仍旧是农业,它是以土地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依靠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是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而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即粮、棉、麻、茶、糖等农作物的栽培和生产。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各地因其自身的优势,发展不同的农业产业部门,有些地区以牧业为主,有些地区以林业为主,还有些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各种不同的产业部门在对资金的需求上也是有所不同的。以草原为主的牧区,牧户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购买牛、羊、饲料,以及基础性补给营养等;另一方面还包括草场的扩建,修建围栏等。而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在资金需求上主要包括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简单的农具等等。

传统农业对金融的需求除了多元化、差异性之外,其层次性也十分明显。民族地区的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市场化等程度是千差万别的,这在对资金的需求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虽然民族地区是我国比较落后的地区,但在该地区也有经济百强县,同时也存在着贫困发生率高达30%-40%的地区。即便是一个区域,也会由于地形地貌特征表现出不一样的经济水平。

传统农业对金融的多层次、差异化以及多元化,客观上要求有多层次的金融组织来为其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扎根于农村经济,并为农村经济服务,民族地区的金融更是如此。因此,金融机构的建立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也不能脱离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搞“自娱自乐”。要想民族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应该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创建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以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

三、政策意义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08年底国家颁布了5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6(国发[2008133号),2009年8月又发出了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6(L2009173号),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对西部投资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等等。每一项政策都是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实施这些政策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国有着辽阔的疆域,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位于边疆和国防重要的战略位置,其中不仅大部分民族跨境而居,并且还与周边国家有着密一切的贸易往来,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其他民族的同化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共有332起,其中278起都是民族问题引起的,占83%还多,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整体利益。在涉及少数民族的问题上,要正视民族政治问题,只有解决了民族政治问题,国家的内部团结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对待民族地区的问题上,政府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应该地区的政策,只有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的利益,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民族矛盾,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良好环境。

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推动,国家的安定团结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也需要民族地区的大力支持。事实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东部等发达地区较为落后,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经济的不平衡性会成为解决民族间不平等问题的障碍。一旦经济失衡将会造成民族关系的恶化,甚至成为国家分裂的导火索。经济层面的不平衡极易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胡鞍钢等人在《中国地区差距报告》中曾经分析过经济差距可能带来的政治后果,对于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大致有三点:一是认为本地区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由于采取歧视性政策造成的结果;二是认为目前持续存在(或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是政府失职的表现;三是可能诱发分离主义倾向,既然留在一个国家内得不到经济援助,不能改善本地区的经济地位,那么成为一个独立实体,可能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些。当地区间经济失衡时,就必然会造成民族地区人民的不满情绪,因此,经济的不平衡是引起民族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经济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关乎到我国的全局,是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基础。加速民族地区的发展,可以巩固国防!稳定边疆;加速民族地区的发展,可以缩小地区间的不平衡,从整体上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民族地区有其特殊性,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要依靠国家的政策补贴,而其中资金的投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金融政策的制定上,政府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特殊需求制定出适应本民族自己的金融体系,只要资金的供给充裕才能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新鲜的血液,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江曼琦.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布仁吉日嘎拉.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9).

作者简介:张乐(1982-),男,甘肃泾川人,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上一篇:股票投资是否为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的主力? 下一篇:营销中的客户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