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2005

时间:2022-05-27 12:12:07

每年的第一期,《个人电脑》杂志的编辑们都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本年度的技术、产品和市场中的热点与趋势做出判断和预测。与刚刚过去的2004年相比,在各个产品领域,2005年我们看到的都是更为清晰的发展线路。基于这些判断,在随后的年度产品专题中,我们还为大家挑选出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非常值得购买的百余款各类产品。

笔记本电脑

从2003年3月至今,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笔记本行业似乎走过了台式机走了4-5年的路:从新技术的推出,到笔记本自身在性能、电池特性、外观设计等方面的“蜕变”;从台式机的移动版,到移动计算的主角;从昔日王谢堂前燕,到如今万元笔记本已经成为主流产品,无论在性能、价格还是消费者接受程度等各方面,笔记本电脑都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迅速变化。从我们刚刚结束的万元笔记本专题评测来看,各家笔记本厂商都认为价格的不断降低是笔记本电脑的发展趋势,由此看来,消费者在2005年肯定可以买到更加便宜的产品。

猜测Sonoma

Sonoma无疑是明年笔记本行业的一个热点所在,与其说预测,到不如说猜测更加合适,因为当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英特尔Sonoma平台也只剩区区几天的时间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笔记本电脑厂商对Sonoma的反应并没有消费者那样强烈,媒体对Sonoma的关注程度也从之前的火热慢慢降温,厂商的顾虑有情可原,在年底将近的时候,如果过多地宣传Sonoma,那么受害的只能是厂商自身――谁都不希望看到本就竞争激烈的笔记本市场被持币观望的消费者搞的更加僵化。

至于Sonoma平台对笔记本电脑的影响,则要看英特尔的策略如何。Dothan处理器和现有的芯片组、DDR内存、集成或是外部显示芯片已经足以满足笔记本用户的需求,Sonoma具备的新特性(有关部分请参见本期笔记本专题评测文章)注定其产品的价格不会很便宜,因此我们猜测Sonoma和现有的Dothan产品很可能会共存一段时间。在英特尔看来,虽然推广新产品是其目的,而新产品在刚推出时的利润也非常可观,但近两年笔记本价格下跌的现实恐怕不会驱动消费者去额外花费不小的数目购买新产品,因此Sonoma很可能被应用在高端产品中,在最初的阶段通过这些产品来度过消费者从了解到接受的过程。同时,现有的硬件搭配也可以为英特尔赢得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我们猜测2005年的高端笔记本市场将会被Sonoma平台占领,主流和低端市场则会继续延续现有的平台搭配,而这个过渡时间的长短则掌握在英特尔手中了。

彻底洗牌还是趁机雄起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初借助迅驰的东风,一批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笔记本电脑厂家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再次验证了乱世出英雄的古老寓言。与此相反的是,看到笔记本市场扩大之后涌进来的厂商,现在已经有一部分销声匿迹,还有一部分则在苦苦支撑。其中肯定不乏意图借助Sonoma崛起的厂商,不过,我们始终认为,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产品和服务,才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英特尔竞争对手静悄悄

虽然2005年我们不能忽视AMD和全美达对打破英特尔一言堂局面的作用,但它们在国内的声音确实并不大。最近,我们可以看到AMD在台式系统方面的强大宣传攻势,而这恐怕会在很大程度上牵扯住AMD在移动计算领域投入的精力。经过两年的发展,全美达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已经步入正轨,但它在技术上并没有大的突破,因此在我们看来,全美达不太可能大张旗鼓地与Sonoma同台献技,更可能是在后面低调地全力拓展自己的地盘。

3D图形卡

虽然在2004年初,我们曾经十分看好重新进入3D图形卡市场的S3和刚刚改组完毕的XGI对中低端显卡市场产生的冲击,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仍然十分少见。起着主导作用的,依然是ATI和nVidia这两大巨头。进入2005年,这一状况仍旧不会改变,它们推出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将继续决定着3D图形领域的发展方向。

PCI-E逐渐成为主流

随着新一代的主板芯片组的进一步普及,PCI Express的繁荣在2005年将成为必然,AGP将淡出历史舞台。当然,市场上产品的表现不会这么绝对。2005年,PCI-E产品和AGP产品仍然会共存,二者的占有量呈此消彼长之势。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在PCI-E刚刚推出的时候,nVIDIA使用HSI桥接芯片,将AGP版本的显示核心转换为PCI-E版本;而现在为了照顾AGP用户,nVIDIA又将前不久推出的GeForce 6600通过HSI桥接芯片转换为AGP版本,以满足AGP用户的升级需求。

SLI处境尴尬

2004年中,nVIDIA在推出新一代显示核心的同时,推出了新的SLI技术。虽然这项技术可以允许用户使用两块GeForce 6800或是2块GeForce 6600搭建起一套图形性能强悍的平台,但它2005年的处境并不十分乐观。首先,以目前的产品售价来看,两块GeForce 6800Ultra绝对不是普通用户能够承受得了的;而两块GeForce 6600GT的价格在接近一块GeForce 6800Ultra的同时,其性能与单块GeForce 6800GT比较接近。与此同时,支持SLI的主板品种并不多,其中最不错的选择当属nForce4 SLI,可它所搭配的AMD Athlon 64 CPU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并不大,而且许多用户在选择AMD的CPU时还存在一定疑虑。因此,2005年需依靠Athlon 64的普及来带动的SLI注定要面对重重困难。

低端市场热闹非凡

PCI-E的出现,给图形卡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带宽的大幅度增加,给厂商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ATI的Hyper Memory和nVIDIA的Turbo Cache技术,它们利用PCI-E总线的高带宽(令显示核心访问系统内存的速度大大加快),将Render Tag放入系统内存,并可对系统内存实施动态管理,从而达到减少显卡上的板载显存容量的目的。

这两种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大幅度降低显卡的成本。它们不仅通过减少显存颗粒来降低成本,而且随着显存颗粒的减少,显卡工作时的热量会大幅度降低,这样一来,显卡运行时的稳定性也得到有效改善。就两家厂商官方的测试演示来看,采用这种技术的产品性能与采用同级别显示核心的标准产品相差不多。

在2005年,ATI以及nVIDIA将推出一系列采用这种内存控制技术的产品,不过它们大多集中在出货量最大的低端和入门级产品中。可以预见,2005年低端显卡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MXM独领

nVIDIA在去年第三季度推出的MXM技术是一套针对笔记本电脑显示核心升级的解决方案。以MXM模式封装的笔记本显卡更新起来就像更换一块笔记本电池一样简单。原本ATI准备推出一套与此类似的解决方案,但大多数厂商已经决定采用nVIDIA的MXM,况且在狭小的笔记本电脑内部再为另外一套类似的解决方案准备独立接口也是十分不现实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ATI只能接受MXM,并推出自己基于MXM的产品。2005年,用户将可以购买到这种类型的笔记本显卡产品,这其中甚至包括基于最新的GeForce Go 6800Ultra的产品。

ATI绝地反击

目前,nVIDIA正体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势。从任何一个方面看来,nVIDIA的产品和技术均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不过ATI并不会善罢甘休,前段时间推出的R480即是最好的证明,这款被命名为Radeon X850的显示核心虽然在架构上与之前的Radeon X800并无太大区别,但是频率有了一定的提升。随之而来的还有类似SLI的A.M.R技术,它同样支持多GPU并行渲染,虽然是否可以应用在R480上还不得而知,但这一切已经表明ATI开始了反击。进入2005年,R5XX系列产品将必定推出,这将是ATI真正有力的出击。届时nVIDIA除了在MXM技术上仍占有主动外,其它方面ATI均有相对应的产品和技术与之相抗衡,而新一轮的竞争也随之拉开大幕。

数码相机

在2004年再次经历井喷式的发展之后,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预期数码相机2005年会有更良好的发展势头,销量会进一步增长。但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现在的数码相机已经相当成熟,除非有意外的突破,否则很难再期待2005年会有特别的变化。在数码相机的像素数、拍摄功能、体积以及各种特性方面,我们预计仍会维持今年的趋势,只是某些易用性上会稍有进步。

不变:像素数,成像质量

对小型数码相机来说,800万像素已经十分逼近像素数的极限。2003年底伴随Sony F828出现的800万像素CCD已经普及到所有主要品牌的高端机型,但是2004年并没有新的突破。一方面,在当前小型相机的体积限制下,800万像素照片的素质已经逼近光学和电路的极限,进一步提高像素数并没有明显的好处。另一方面,对绝大多数应用来说800万像素已经足够,更多像素数只会白白消耗存储空间和降低处理速度。2004年新的趋势是中高端小型数码相机开始普及700万像素,我们可以预期在2005年会有更多700万像素的产品。

在成像质量方面,小型数码相机同样很难再有提高,这个问题同像素数一样受到相机体积的限制。在目前的光学技术限制下,如果不增加镜头和成像元件的尺寸,图像质量再上一层楼并不容易。当然,随着新的图像处理芯片的问世,中低端产品的分辨率、色彩还原等还是有望进一步改善,但是很难期待再有质的变化。

变:超小型化,掌上设备,辅助功能

随着新的图像处理器和光电技术的进步,数码相机超小型化的趋势已经普及。从以往只有少数厂家生产,到如今几乎所有品牌都推出超薄数码相机产品,显然2005年的市场热点会是这些体积小,外观时尚,反应速度快的小产品。它们可以在以往胶片相机都没有覆盖的日常拍摄领域引导人们按下更多次的快门,帮助我们记录和分享更多生活瞬间。

从传统摄影的角度看,小型数码相机已经覆盖了几乎全部消费影像市场,但是数码技术的进步让它们可以开拓更多的领域。如可拍照手机、可拍照PDA等掌上设备显然会在2005年进一步普及。虽然这些产品目前成像质量还不能与真正的数码相机相比,但是它们的应用环境也并不强求专业级的效果。随着小体积镜头质量的提高,像素数的进一步增加,这些可拍照的掌上设备也会为数码照片在2005年的进一步普及添砖加瓦。

在专业的拍摄功能之外的辅助功能也将成为2005年数码相机的亮点。利用图像传感器的取景信息,数码相机将会更好地提供拍摄帮助,智能地领会拍摄者的意图,帮助人们在按下快门前自动优化拍摄参数,按下快门后有针对性地处理图像。

降价及其背后

从价格上看,数码相机整体呈下降趋势,2004年主流产品大多在3000-4000元左右,高端产品在5000元以上。显然2005年这一价格区间会继续下降,我们认为主流产品在推向市场一段时间之后会以2000多元的价格稳定销售,而入门产品在千余元的价位上会有更高像素和更强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利润的下降,数码相机很难再像前两年那样作为高端产品可以不计工本地制造,特别是低端的廉价产品,在材质、耐用性、可靠性方面较以往放松要求也不是不可能。

单反兴盛

2004年也是数码单反相机普及的一年。2005年我们显然可以期待更多品牌推出入门级的数码单反或者更新产品,进一步降低价格门槛,让单反数码相机市场不再是专业摄影师的领域,让更多发烧友和普通爱好者能够轻松进入。在中端和专业级单反领域,各大厂商肯定也会进一步丰富产品,让35毫米单反数码相机可以一方面大面积取代胶片,另一方面开始侵蚀大幅面胶片的阵地。

显示设备

17英寸坐稳江山,响应时间有待改进

2004年末,经过又一轮的降价,17英寸LCD显示器终于占据了市场的主流,未来一两年这种地位恐怕不会有所动摇,主流产品的价格将维持在2000――3000元左右。19英寸产品价格的下降也不小,尽管从成本上与17英寸之间的差距也就几百块钱,但是产品的实际价格差却接近千元,这与出货量等诸多市场因素的影响有关,考虑到它们的分辨率都是1280×1024,所以大多数用户还是选择17英寸更划算,不过19英寸产品像素间距宽,字体大,文本看起来大小适中,对于中老年使用者以及预算充裕的用户来说还是值得考虑的。

响应时间仍然是厂家炒作的热点,不过从目前的形势看,实际效果上的改善不如数值上的提高那么明显。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厂商故意忽略了全灰阶响应,而仅仅使用黑白画面切换这一响应时间,包括一些响应时间不到10毫秒的产品在内,全灰阶响应时间仍然需要数十毫秒。不过我们看到有些高端产品已经采用了LCDTV中应用的灰度电压过载技术来提高灰度切换的速度,只是这种方法能否在日益注重价格的普通LCD显示器中得到普及还是未知。

群雄逐鹿HDTV

2005年会成为LCDTV、PDP等离子电视、背投电视、家用前投投影机争奇斗艳的一年。虽然不能指望技术上有什么大的突破,但现有技术还是会不断成熟改进,所以显示效果和性能特性也会有所提高,而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促成的价格大幅度下降才是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30英寸的LCDTV下降到1万元几乎已成定局,这一点个别国产品牌已经实现。与之类似的是42英寸的等离子电视,估计国产品牌下降到万元也不成问题。42英寸背投电视的价钱可能略高于上述两类产品,不过更大尺寸的背投电视的价钱就显得比较适中了,而且随着采用DLP背投技术的厂商不断增多,市场会越来越扩大,背投的价格还有大幅度下降的可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产品的物理分辨率――即LCD面板、等离子面板、DLP的DMD芯片的实际分辨率是多少。尽管从电路设计上这些产品都可以接收720p和1080i这两种HDTV高清晰度图像格式,但是如果它们的物理分辨率达不到标准,那么画面细节会有损失。要完整显示16:9比例的720p画面需要1280×720的分辨率,这样的产品已经成为市场主流;而1080i则需要1920×1080分辨率,产品还不多,而且很贵,不过估计要不了多久LCDTV就可以在较为适中的价格上提供这样的高分辨率。问题是不少廉价产品(例如廉价等离子电视)仍然使用852×480这样的低分辨率,用于显示有线电视、DVD这类信号足够了,但是对于未来采用HDTV标准的数字电视还是有一定差距。

上述三种产品瓜分了市场的大部分,不过家用投影机还会分得一小部分份额。家用投影机在易用性、环境适应性等很多方面不如上述产品,如果没有专门的可以遮蔽自然光线的影音室也很难达到好的显示效果,并且价格上似乎也没有明显的优势。不过投影机厂商不会放弃,已经有一些价格接近万元的产品出现,只是它们大多采用较低的物理分辨率,所以如果要应付HDTV还有些勉强。

投影机刮起廉价风暴和DLP旋风

面向商用和教育用途的投影机的价格一直在下降。最近,万元投影机势头正猛。尽管他们的分辨率只有800×600而不是主流的1024×768,但低廉的价格却吸引了大批预算不充裕的用户。明年这类产品仍然会成为焦点,而且我们可能看到它们的性能也会有所改善,而很多XGA的主流产品的价格也会低于两万元,甚至低于15000元。

如今采用DLP技术的投影机厂商越来越多,DLP投影机正在努力改善色彩表现等方面的不足,与LCD的差异越来越小,而与此同时LCD的进步却很不明显,耐久性方面仍然无法和DLP相比。两种技术的竞争在日趋白热化,我们能得到的好处就是价格不断降低,性能和功能越来越全面。

打印机

彩色激光打印机渐入佳境

去年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市场可谓炙手可热,在所有的打印机产品中,彩色激光打印机无疑是销量增长速度最快,同时价格也是下跌最猛的一类产品。从最开始的10000元到现在的5000元,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虽然未来一段时间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价格还会继续走低,但目前这个价格已经完全可以吸引到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采购者的目光。可以预见,采用4次成像技术的5000元以下级别的入门级产品将会是2005年打印机销售领域中增长幅度最大的部分。

与入门级型号不同,虽然单次成像的彩色激光打印制造成本较高,但是其所具有的飞快的打印速度(黑白彩色同速,一般在12PPM以上),无疑代表着未来彩色激光打印的发展方向。而不少厂商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也都采用了一些折衷的解决方案,即以成本相对低廉的LED阵列代替制造工艺复杂且成本昂贵的激光发射器作为光源。虽然前者的打印质量目前还无法与同档次的产品相媲美,但是其快捷的打印速度和相对不错的打印质量,也得到了许多商业用户的认可。有理由相信,在2005年,单次成像技术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市场份额会继续增长,当然它们的价格也会继续下降。

黑白激光力求平稳

从2004年市场情况来看,小型黑白激光打印机的销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低端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价格自去年就开始快速下滑,而且其黑白打印的成本也很低,但相对而言价格毕竟比小型黑白激光打印机产品高两三千元。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型黑白激光打印机仍会是2005年激光打印机市场的焦点。

面向商业用户的高端黑白激光打印机通常都有着比较稳固的用户群,由于办公设备的折旧与更新周期相对稳定,决定了高端黑白激光打印机的市场波动不会很大。同时,目前这个市场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产品的速度、分辨率、采用的技术以及价位等都大致相同。2005年,这一市场恐怕依然会是一幅波澜不惊的态势。

喷墨多功能一体机蓬勃发展

在目前的多功能一体机市场上,产品种类最多、竞争也最激烈的是采用喷墨为输出方式、价格从1000~2000元的低端产品以及2000-3000元的中端产品。而这两个价格段也是市场资源最丰富的家庭用户和SOHO一族,因此相关产品无论是性能表现还是功能特色,都有着丰富的选择。从长远来看,喷墨多功能一体机将分化为两类产品,一类是更加贴进家庭用户,可以选配照片墨盒,并能够进行直接照片打印的多功能产品;另一类则是可以选配传真或ADF(自动馈纸器)的商务型一体机。

喷墨打印机重整河山

照片喷墨打印机的打印质量已经足以媲美冲印照片了。但是面对铺天盖地、价格便宜的数字冲印店的围攻似乎力不从心。尽管市场在扩大,但是与数字相机的普及相比完全不成正比。我们了解到一些打印机厂商面对这样的形势已经有些徘徊,对照片打印机的前景有些不甚乐观。

不过,在我们看来情况并没有那么糟。中国庞大的数码相机消费市场必将孕育出一个数量可观的高级用户群体,照片打印机带给它们的创作灵活性是不言而喻的。照片打印机不需要以数字冲印为敌,如果能充分扬长避短,成为数字冲印的一个必要补充,仍然可以得到相当的增长。为此,照片打印机仍需坚定不移地走降低价格和使用成本、提高产品易用性的发展路线。

普通的4色个人喷墨打印机一直是SOHO(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用户的很好选择,但是多功能一体机正在从个人喷墨打印机的手中蚕食越来越多的地盘。不过个人喷墨不会就此消亡,特别是一些价格非常便宜的产品以及一些性能特别出色、功能特别全面的产品,它们所针对的特定用户群往往是多功能打印机忽视的部分。

无线网络

协议选择

如果说2004年基于802.11b协议的无线产品凭借价格优势仍旧占据主导地位的话。那么进入2005年,已经与2003年11b产品处于同一个档次的802.11g肯定将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毕竟11g在兼容11b的同时,在安全和性能上的表现明显高出一筹。与此同时,某些采用802.11g扩展协议的无线产品也同样不能忽视,比如基于Atheros Super G芯片的无线产品可以提供108Mbps的理论速率,对于那些新采购无线产品而且对速率有更高需求的用户,这种类型的无线局域网产品更为适用。

安全标准升级

提起无线网络安全性,今年802.11i协议的广泛采用将彻底打消企业用户对无线局域网安全性的顾虑。802.11i在加密处理中引入了密钥管理协议TKIP(Temporal Key Integrity Protocol),从固定密钥改为动态密钥,虽然还是基于RC4算法,但比采用固定密钥的WEP先进。除了密钥管理以外,它还具有以EAP(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可扩展认证协议)为核心的用户审核机制,可以通过服务器审核接入用户的ID,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黑客非法接入。802.11i还规定了一个基于AES(高级加密标准)加密算法的CCMP(Counter-Mode/CBC-MAC Protocol),与目前的WPA(Wi-Fi保护接入)安全标准相比,AES提供了更高的安全级别,这种加密标准支持128、192以及256位的密钥。与此同时,中国制定的WAPI将会列入SC6 WG1的工作会议日程,这预示着WAPI有可能成为国际化的标准。

终端设备百花齐放

提起无线局域网的应用,我们现在往往只能想起笔记本、访问点、宽带路由器、无线网卡等设备,而在2005年则会有越来越多的IT产品采用无线协议,像打印机、投影机等设备都会加入基于无线数据传输的设计。随着数字家庭概念的推广,还将看到市场上会有越来越多的Media Receiver销售。通过它们,用户可以很容易地以无线方式将PC与TV、音响进行连接,在家电上以更好的效果来欣赏PC中存储的流媒体。

向城域/广域扩展

无论是802.11b还是802.11g,这些都只是无线局域网协议,这决定了它们的信号覆盖范围是有限的,而WiMax技术的出现则为无线广域数据网提供了另一种选择。WiMax最初的开发目的是为了解决宽带接入的最后一公里。就像ADSL Modem一样,只要在家中安装一个WiMax接收器,用户就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到ISP,从而实现高速的Internet连接。2005年,这种设备将真正在市场上亮相,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评判其真实表现,但多些关注还是值得的。

另外一个广域无线数据网就是长久以来若隐若现的3G。当手机、PDA都拥有高效的处理器、相当于以往Pentium PC内存容量的时候,高速数据传输解决方案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也许是现在的运营商已经能从GSM、CDMA上毫无压力地赚到足够多的钱,在一个接一个的协议、一个接一个的备忘录后,我们仍旧没有看到成型的3G。从接收端来看,3G明显是为手机而设计,但是我们能从手机上得到怎样的视频效果以及操作感觉?当你习惯了1024X768的分辨率,习惯了EAX2创造出的逼真音效,用手机玩游戏?恭喜你回到古董游戏机时代。至少在2005年,我们可能不会看到什么出色的广域无线产品,也许我们会看到一些令人心动的设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人的钱包不会有足够的能力来满足此类需要。

掌上电脑

电力、显示、计算、图形四个部分是决定掌上电脑功能的关键因素,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产品的性能只能满足一部分简单的功能,例如个人日程管理、单机游戏等,这是由于缺乏良好的硬件支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令掌上电脑陷入了不良循环的怪圈:功能的匮乏让用户缺乏热情,用户激情匮乏令市场缺少了必要推动力。与此同时,另一类手持设备――手机,却展示了相当鲜活的生命力,它们不仅抢占了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掌上电脑的市场,甚至让人感觉智能手机将一统天下。不过,进入2005年,这一窘境会有所改变。

融合前的机会

我们认为虽然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但也不会发生在最近的一两年,因为就产品本身而言掌上电脑平台的操作性、易用性对今后即将成为主流的多功能、全方位信息交互应用具有相当大的、智能手机无法替代的优势。而它目前尚未体现的原因在于硬件平台性能低下。不过,这一状况从2004年开始有所改观,无论是年初Bulverde处理器正式交货,还是年末VGA显示屏进驻PPC,抑或年中出现的3D图形卡以及燃料电池、网络无缝切换技术的出现,都让掌上电脑如虎添翼。虽然瓶颈没有完全消除,但至少没有过去那般尴尬。

既然不再尴尬,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掌上电脑的性能、为其提供更为生动的交互式信息服务呢?伴随3G网络部署在即,以及中国移动的热点铺设数量逐渐增多,随身宽带已成为可能,手持设备具备了更理想的信息交互平台,并会由此衍生、成长出一个个新颖的业务模式。

业务设想一:高品质视频服务

可以说已经有一部分厂商正在充当先行者的角色,例如神达公司推出的用智能手机看电视的概念就为手持设备的视频应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案例,虽然基于窄带应用的视频传输对系统性能要求并不高,但我们近期对高端掌上电脑的测试的结果表明,基于宽带传输的高品质图像并不会对其造成过大压力,甚至可以说游刃有余。如果像无线宽带业务如期顺利开展,2005年将会出现专门为手持设备提供视频点播的机构,并在2006年开始盛行。

业务设想二:随身娱乐的萌芽

借助3D图形处理芯片以及高分辨率显示屏,用户具备了享受高品质游戏服务的条件,我们可以不再抱怨只能在手持设备上玩一些画面、情节简单的游戏。游戏开发以及一部分提供增值的公司将会利用这些进步着力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产品,我们将会在市场上看到3D游戏、网络游戏以及3D GPS导航等应用的出现。当然技术成熟并不意味商品化时机成熟,掌握如何最大获利是经营之道,因此尽管我们认为2005年将会出现提供此类服务的公司,但不能肯定用户是否可以及时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乐趣。

业务设想三:网络的无缝切换

在GSM、CDMA网络之间进行无缝切换的产品现在已经出现,摩托罗拉更是率先提出了“无缝移动”的概念,可以想象,一种能够在WLAN、Bluetooth、蜂窝网络之间自由切换的手持设备将会对生活产生何种影响:不论你在家里、在工作中、在汽车里或者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享受到无缝移动通信所带来的语音、媒体和数据服务;而当前华为公司推出的“宝宝在线”就为该业务充当了试金石。

在一个几乎全新的平台上进行开发充满艰辛,所以期待空前繁荣也并不现实,但无疑这不再是空白一片,更多参与者的加入会让应用这块蛋糕越做越大……

数码影音

坦率地说,过去一年的MP3播放器发展有些畸形,是一种与自身技术开发相脱节的发展,更多的国内厂商总是在价格上玩弄花样,不仅缺乏真正的开拓精神,甚至不愿选择优质产品进行贴牌,其目的无它,尽快圈钱而已。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诱因就是闪存MP3播放器的生产门槛较低。

闪存MP3依然荣耀

尽管心怀牢骚,但必须承认MP3播放器仍然将在未来的一年甚至两到三年内持续热销,从In-Stat/MDR公司最近一次的调查数据来看,2004年所有个人数字音频设备出货量是往年同期的700%,并且在2008年之前不会达到饱和状态。可见MP3播放器产业发展的相当蓬勃:不仅厂商仍然热衷参与,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也相当高。

2005年,闪存MP3播放器的发展速度将减缓,但由于价格便宜仍然是大多数持币待购的用户的选择。此外,由于闪存芯片生产销售稳定,而且价格大幅降低,因此相应的MP3播放器的价格也将整体下落。在技术方面,2005年这类产品不会出现什么大的跨越,但OLED屏幕、FM射频将会在很多型号上出现。

硬盘MP3:兵家必争

硬盘MP3播放器将在2005年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iPod系列产品热卖甚至连率先提出硬盘MP3播放器概念的创新公司也自叹弗如,有实力的厂商都推出了相关产品来开拓这个市场,这其中既包括爱国者、朝华等国内知名的厂商,也包括从未涉足数字音乐的IT品牌,如戴尔、惠普等。就产品技术而言,硬盘MP3播放器有较大的发挥空间,2005年硬盘MP3播放器应当具备APE音频播放的能力,而且多数产品会向MP靠拢――不仅可以播放音频而且可以播放视频以及静态图形。此外随着微硬盘技术的成熟,硬盘MP3播放器体积、能耗都将有所降低,届时随身携带将会更加方便。

MP4播放器方兴未艾

便携式视频播放器在2005年将迅速发展,能够生产硬盘MP3播放器的厂商都将进入这一领域。虽然从现有市场的情况来看,真正可以达到量产水平并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产品数量并不多(国内市场基本被ARCHOS等少数品牌所控制)。但随着Linux平台进一步成熟以及制约Portable Media Center的关键因素消除,更多品牌的MP4播放器将会在市场中出现。但让人遗憾的是,由于MP4播放器生产成本较高因此短时间内价格仍然会居高不下,保持在5000元以上。

音乐获取方式

MP3越来越成为消费者使用的首选音乐格式,所以当前推出的最受青睐的家庭娱乐设备DVD也都支持MP3格式。与此同时,家用游戏机、手机以及车载音响系统都将支持MP3作为它们具备的第二大功能。因此,在随身播放器产品丰富的同时,提品增值服务将会成为厂商争夺的一片新的阵地。Apple公司推出的iTunes以及微软公司推出MSN Music就是当前比较主流的在线音乐平台。但在我国没有完善的数字音乐保护措施之前,这种在国外相当普及的数字音乐购买方式难以体现出商业价值(我国用户获取数字音乐的多为民间扩散),但建立在P2P传播基础上的收费音乐提供商将逐渐增多,而且服务范围将不再局限于音乐下载,还可能为MP4播放器提供视频下载服务。

很明显,2005年随身音乐、视频设备数量将大为增多,而且更多后期服务也将相继出现,这对用户十分有利――因为购买产品时的选择余地更大,但厂商的压力则增加了不少,如何应付需求成为最终的赢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台式机

英特尔和AMD之间的激烈竞争无疑是带动PC核心技术高速发展的最直接原因,尽管AMD在过去几年中始终都没有撼动英特尔的统治地位,但是毕竟也起到了促进芯片技术发展的作用。去年年初,被AMD寄以厚望的Athlon 64系列处理器终于开始量产,它不仅帮助AMD挽回了高端桌面处理器被Pentium 4长期压制的颓势,而且扩展64位计算的创新设计也让英特尔感到非常被动。可以想象,2005年他们之间的竞争仍然不会停歇,在频率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双核心结构将是提升CPU性能的最理想设计。

英特尔:双核制胜

相对于前几代产品来说,Pentium 4处理器的生命周期无疑是最长的,尽管从问世至今其核心工艺和封装形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英特尔对于其Netburst体系结构显然还是非常满意的。按照英特尔以往的观念,处理器的主频就是衡量其性能的最直观标尺,不过当处理器主频提高带来的功耗问题已经变得难以解决时(英特尔已经公开表示将取消4GHz Pentium 4的开发计划),英特尔开始考虑通过其它途径来提升处理器的性能――双核心的结构将是一种有效而切实可行的方案。尽管Prescott核心的Pentium 4处理器已经采用了90纳米的制造工艺,不过加倍的二级缓存容量意味着集成的晶体管数量也更多,因此处理器的功耗也有明显的提升,即使在英特尔将Pentium 4的封装形式改成LGA 775之后,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目前Pentium 4 560(3.6GHz)的功耗已经超过了100W,照这种趋势发展,现有的散热装置将很难满足更高主频CPU的散热需求,也正是这种原因促使英特尔放弃了4GHz Pentium 4的开发计划。

按照英特尔的设想,2005年桌面级处理器将通过双核心的设计来实现性能提升,当然这有别于Hyper Threading技术带来的两个虚拟逻辑核心,而是实实在在的两个物理核心。从Prescott核心的制造工艺及核心面积来看,要在此基础上实现这种双核的结构是比较困难的,英特尔显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制造工艺的水平。在65纳米制造工艺还不够成熟时,借鉴移动型处理器的结构设计也是一个捷径,Dothan核心的Pentium M处理器尽管也基于90纳米的制造工艺,但是它可以在更小的核心面积下实现更高的集成度(2MB二级缓存),如果能将其移植到桌面平台上,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

除了具备实现双核心的条件之外,移动型处理器还有另一个值得利用的特性――节能。未来的家用电脑将会有一部分发展成后台的文件服务器,长时间不间断运行对于电能以及处理器寿命都是一种损耗,引入类似SpeedStep的节能技术,就可以令PC在不间断运行的情况下还达到降低损耗的目的。尽管英特尔并不认可个人应用已经具备64位运算需求的这种说法,但是迫于市场的压力,也只好推出了类似于Athlon 64那样兼容32/64位运算的产品,目前基于Nacona核心的Xeon处理器已经具备了这一特性,相信这一技术很快就会进入到英特尔的桌面级处理器中。

AMD:规格困惑

相对于英特尔来说,AMD的发展道路可能会显得比较艰辛。在低端市场上,Sempron处理器将会完成从K7核心向K8核心的过渡,中、高端市场则仍然靠Athlon 64与英特尔对抗。目前,Athlon 64的接口规格还没有统一,AMD正在将Socket 754和Socket 940两种接口规格的产品向Socket 939的接口规格上统一,不稳定的平台架构已经令很多有采购意向的用户望而却步――毕竟没有人愿意选择一套无法升级的系统平台。处理器内部集成内存控制器本来是Athlon 64为提高系统性能而采用的一种先进技术(节省了内存到北桥芯片再到CPU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但是这也成为限制系统平台更新换代的一个因素,当英特尔平台逐渐转向DDR2的内存规格时(由主板芯片组来决定),Athlon 64还只能搭配传统的DDR400内存(由CPU本身来决定);如果要支持DDR2的内存规格,则意味着处理器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面临处理器主频提升障碍的不只是英特尔,AMD遇到的困难显然更大,从K7结构的Palemino核心到K8结构的Hammer核心,尽管处理器的PR标定值一直在向上攀升,但是其实际频率始终也没有突破2.5GHz,因此AMD也将进一步提升处理器性能的希望放在了双核心结构的设计上,按照其未来产品规划,这一产品将在2005年第二季度推出,但愿它不要像Athlon 64问世前那样一再跳票。

数字家庭具体化

PC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早已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为能够承载多种娱乐功能的媒体中心。尽管商用电脑的发展历史要比家用电脑更久远一些,但是从发展前景来看,似乎并不如后者那样充满潜力,对于面向一般应用的通用型商用电脑来说,无非就是在易用性、可管理性以及数据安全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至于应用模式上的开发和创新,则要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来设计。

从英特尔和微软这两个巨头的种种举措来看,家用电脑市场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从一年以前,英特尔就在倡导“数字家庭”的概念,除了完成自己本职的芯片制造工作之外,英特尔还积极地联络一些有实力的IT厂商、家电厂商以及内容服务提供商,共同组建了“数字生活网络联盟”(该组织的前身为数字家庭工作组),为实现PC和各种家电设备之间的无缝交互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无独有偶,微软推出的Windows XP Media Center操作系统也是希望PC能够成为家庭中的媒体中心,为用户带来丰富的娱乐功能,在联想和惠普这两个国内、外PC领导厂商的推广下,微软媒体中心电脑的概念肯定会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而引导用户获得更丰富的娱乐体验。对于消费能力较强的大城市来说,没有任何特殊设计的通用型电脑已经很难再引起更多用户的关注,娱乐型PC(并非是指高配置的游戏电脑,而是注重多媒体娱乐功能的类家电产品)将会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方向,它们不再局限于传统PC的结构设计,搭配的显示设备会突破传统的CRT或小屏幕LCD显示器,与家电产品之间也将具有更好的交互性。随着宽带连接日渐普及,无线网络日益成熟,再加上具备超强运算性能的PC系统(含超线程技术的3GHz Pentium 4处理器有望在2005年里成为主流),距离英特尔为我们展望的“所有设备互连、共享所有内容”的数字家庭时代已经不再遥远。

服务器

处理器:64位/双核心唱响主旋律

AMD是最早将32/64位兼容模式带入高端处理器市场的领跑者,而在2005年,AMD则会逐步停止32位处理器的制造,而将产品全面转向32/64位产品,并会在新产品中使用90nm制造工艺来替代以往的130nm工艺。2005年第二季度,AMD将会800系列的三种双核心产品,分别用于工作站、服务器平台。

英特尔计划于2005年上半年推出采用90纳米制程、代号分别为“Cranford”和“Potomac”的全新Xeon MP处理器。该产品将采用EM64T技术和增强型SpeedStep的按需配电技术。针对双路服务器和工作站,英特尔将提供代号为“Irwindale”的处理器,该产品是新近推出的Xeon 3.6GHz处理器的后续产品。由于具有更快的时钟速度和2MB高速缓存,它将会为客户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

随着代号为“Tulsa”的双内核Xeon MP和代号为“Montecito”的安腾2处理器的推出,多内核技术将有望应用于高端系统。代号为“Montvale”的增强型双内核安腾2处理器将成为第一枚基于65纳米制程技术的安腾处理器,并将于“Montecito”之后推出。在英特尔发展蓝图上还有代号为“Whitefield”的多内核Xeon MP处理器,及其对等产品代号为“Tukwila”的多内核安腾2处理器。二者将共享相同的平台体系架构。

变化:不仅仅是处理器

在服务器的组成部分中,内存以及磁盘系统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新服务器平台价格的进一步降低,DDR2也会被广泛应用于更多种类的服务器。在服务器磁盘系统的组成部分中,SCSI硬盘在2005年不会有太多的技术热点,但随着磁盘数量的增加,RAID卡需要更高的接口来满足数据传输的需要,因此越来越多的服务器将配备PCI-E接口,以充分利用其在高带宽上的优势――英特尔刚刚推出的PCI-E接口RAID卡就代表了这类产品此后的发展趋势。至于网络接口,相信在光纤交换机价格能被中小企业接受之前,千兆以太网仍旧是服务器的标准配置。

个人存储

硬盘性能容量提升缓慢

目前,SATA硬盘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这得益于全新的芯片组支持,虽然仍有大量PATA硬盘存在于市场,但是2005年它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缩小。就硬盘容量和速度方面来说,2005年的硬盘容量将进一步提升,但提升速度和幅度将日趋缓慢,这是由目前的硬盘物理结构限制所造成的;而速度方面NCQ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硬盘的性能,但同样受限于硬盘物理结构,相应的提升仍然十分有限。另外一项值得我们注意的技术是已经得到nForce4芯片组支持的SATA2,不过这项技术仍然只是改进硬盘接口速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硬盘性能进一步提升遇到的问题。另外,SATA2的普及仍需一段时日,毕竟只有与AMD CPU配合的nForce4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英特尔的相关产品的出现还需要再等待一段时间。

硬盘厂商更加重视数字多媒体应用

2004年的种种迹象表明,硬盘厂商已经将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转移到针对消费市场的数字多媒体应用上。希捷在2004年与创新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为后者提供专门用于数字播放器的微硬盘;WD则是推出了几款针对数字机顶盒使用的超大容量低速硬盘,并且针对这部分应用推出了一套缓存技术,以保证数字机顶盒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视频时断时续的现象。在2005年,针对此类应用的产品将越来越多,而用户能够在市场上买到的消费电子产品也将更加丰富。

移动硬盘人性化

拥有一块移动硬盘已经不算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但是设计一套合理的备份解决方案并不是每个个人用户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用户对于数据的备份只停留在简单的复制上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毕竟有些数据是无法通过简单的复制来备份的。用户的需求恰恰就是产品的机会,在移动硬盘产品基本无差别的市场环境下,如果能够与实用的备份功能相结合,自然能够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2004年几家著名的硬盘厂商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充分地证明了这一趋势。进入2005年,相信大家将看到来自更多品牌的类似产品,而其功能也将更为多样。

光存储:蓝光乍现,DVD刻录大行其道

2004年年底,原本高高在上的DVD刻录机被先锋的一款16倍速产品拉下神坛,全制式的支持,899元的低廉价格,终于让大众用户可以享受到DVD刻录的。同时,这类产品在速度上也已经达到其极限――16X。虽然目前16X DVD刻录盘片并不多见,但是众多的8X盘片纷纷降价,使得DVD刻录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仅仅相当于CD-R盘片两倍的价格,却能得到六倍于CD-R盘片的容量,还有什么能阻止DVD刻录的普及?可以预见,2005年DVD盘片的种类将更为丰富,现在比较少见的DVD+R DL、DVD+RW/-RW将慢慢普及。而CD-RW以及DVD Combo将随着DVD刻录的普及慢慢退出市场,预计2005年年底,DVD刻录机与CD-RW的市场占有率比例应当与目前DVD-ROM和CD-ROM的市场占有率比例相当。

另外一项值得我们注意的光存储技术――蓝光,在2005年也将有产品面世。不过,初期的蓝光产品不会是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高昂的价格将成为蓝光的门槛;另外不同的制式也需要一段时间来统一。预计初期的蓝光会与早期的DVD刻录技术一样,首先出现的将是两种不同的产品(Blu-Ray以及HD-DVD),并且两者互不兼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则有可能出现如现在的DVD刻录机产品一样的,同时支持两种格式的产品,不过在蓝光正式面世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上一篇:卸载Windows中的集成组件 下一篇:给蚂蚁和快车“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