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克服高三政治教学中的几个“疯狂”

时间:2022-05-27 08:23:41

要克服高三政治教学中的几个“疯狂”

一、讲得“疯狂”

有的教师在高三复习中,不管是学生会的还是不会的,每个知识点都给学生讲,唯恐落下一个知识点。一轮复习讲,二轮、三轮复习还是不厌其烦地讲,有的东西讲过了还要重复讲。有的教师甚至有一种“讲瘾”,上课就得讲,讲了心里才踏实,讲完了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教师讲是必要的,但如果每节课讲得过多,就必然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课堂上不能及时消化,课后也有过多的时间去消化,教学效果与效率可想而知。教师讲得快,学生回过神就讲过去了;教师讲得多,学生根本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梳理与做笔记;教师讲得杂,有了重点;教师讲得久,刺激方式太单调,学生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即便教师讲透了学生也不一定能学透。一句话,教师的讲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教师要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要精讲,要讲学生不懂的、重点的内容,要力求一语破的、不拖泥带水。

在高三政治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几次模拟考试中连基本的知识点都会答错,甚至有些知识点每次都考,而且考后还讲评,再考试还错。这使我意识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并有消化,或者是有真正理解。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政治老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把精讲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给学生留足自主读书、思考、交流、记忆、动手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任务是引领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理清宏观架构,发现知识盲点,例析经典试题,及时检查评价,考前心理调适、个别辅导等。

二、练得“疯狂”

每个从高三走过来的学生都深深感到高三的试卷、练习题很多,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以后,各种名目的考试纷至沓来。就其名称而言,可谓是五花八门,如真题卷、预测卷、压题卷、模拟卷等。这种做法的指导思想是“宁可误做千题,不让一题漏网”。这种做法苦了学生,也苦了教师。试想,学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做完这些试卷,就算是做完了这些试卷,更多的是疲于应付、蜻蜓点水,使认知停留在表层。我在教学中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学生确实做了很多练习题、试卷。但是,当我提到以前做过的某一个题目时,多数学生仍感到陌生,虽少数学生有点印象,但也说不清楚。因此,练习题要精,教师要学会取舍,要引导学生在练中归纳知识和生成知识。不让学生做教师自己做过的题目,不让学生做照搬一种资料的题目,不让学生做答案不清的题目,不让学生做不符合考纲的题目,不让学生做一看就懂的题目。要做堪称经典的题目,要做跟踪热点的题目,要在做中想通想透、在做中归纳到位。

如去年高考前夕,各地的模拟试卷都围绕物价上涨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命题。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各地试题中和这一热点有关的题目找来了几份,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题目都通过一些材料或表格反映近年来物价上涨较快,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上涨较快的现象,考查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有的试卷还考查到物价上涨的原因等。弄清楚这个问题以后,我就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理解这类问题的共性。这样学生的印象就特别深刻,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就不怕了。尽管题目做得不多,效果同样很好。

三、难得“疯狂”

有不少政治教师认为,教师讲得难,就能显示水平;学生练得深,才能提高成绩。研究这几年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又偏又怪的难题基本上有。即便是有一点难度的题目,仍然是对基础知识的整合与延伸。再研究学生的得分情况与得分差距可知,他们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不是难题不会做,而是基础题抓不住分。现在,有的高三政治教师重专题、重热点、重整合,而淡化了基础的夯实。笔者认为,不管第几轮复习都要重基础。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尽管试题的背景材料变化无穷,但问题的设置与参考答案总能在书上找到踪影。如不管是美国总统竞选,还是美国国会选举,只要考查,答题所用的基本知识点大同小异。又如某省设计了这样一道高考题:展示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材料,要求学生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该省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基础一般的学生会根据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答题,角度比较单一。基础十分扎实的学生,还能做到把基础知识进行整合,把“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几个基础问题的答案进行抽取与重组。材料有时只是幌子,问法有时也很刁钻,但基本答案点并不离奇。难题,也得依赖浅题,也得依赖基础,“掘深”也得从浅处开始。

总之,作为一名高三政治教师,要深入调查学情、研究考情,准确把握教学的度,引领学生有效的学习。

上一篇:试论怎样对问题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下一篇:巧做英语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