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暖秋与诗意

时间:2022-05-27 07:41:17

欧洲冬令时开始了一周,五点开始日落。“似是神的差遣/一股魔力挟持我踏上此桥/我在上面漫步/在此群山之间/我被迷人的远方照耀”―荷尔德林致海德堡古石桥的诗句。在这18世纪九孔石桥上日日来回,隐约感觉布拉格的查理大桥像是它的平衡宇宙,两岸都有层叠如积木的中世纪塔楼、如结婚蛋糕的黑森林植被,以及平滑凉爽的石板路,教堂几许。只是对岸山林层染间的“哲学家小道”,有着游客络绎的布拉格所缺少的沉静。

布拉格降生过卡夫卡,在海德堡居然也撞见了《审判》剧海报,与一街黄叶萧飒于购物大街旁。连卡夫卡都有了,在莱茵河畔、德国最暖和的城市里晒晒11月的阳光就好,不必往北去自寻东欧俗套的“欧洲客厅”。俗套与拘谨,海德堡都有。

还有科技与诗意的并存。一出火车站,你就会看见用不锈钢铸就的13米雕塑“印刷宝马”,立于10年前开办的海德堡印刷媒体学院跟前。学院玻璃幕墙内竖着一幅摄影展的巨型海报,标语就是诗:“双眼是寂寞的猎手”。意象明灭:捕捉秋天精髓,海德堡是个在行的城市。

看过海德堡春夏秋的模样,还是秋天氛围最浓。落叶在半空也在满地打转,内卡河畔氧气充分,黑森林植被所形成赤橙黄绿顶的山丘,几乎要压到马路和人行道上。秋天那么满。我每日不舍得搭车,尽可能地接驳地气。

11月,这里同时进行着第13届Enjoy Jazz音乐节和第60届海德堡国际电影节。三城爵士音乐节在一个月里排满了100多场演出,就连街上也能碰见整体水平高得让人一路起鸡皮疙瘩的琴手们。

一位手风琴手在拉皮亚佐拉的《自由探戈》;连续几天遇到蓄小胡子的青年,揽着小吉他,在人们赶上班的清晨就铺开了“家当”,叼半支烟,按下一个巴洛克和弦,头一昂,一手好琴呈现。只是路人既忍不住停下脚步聆听,但又对于要给钱这件事心存犹豫,于是都隔着人行道驻足。

有场音乐会值得一提:即兴而前卫的爵士乐,场地选在了14世纪始建的“圣灵教堂”内进行。这是海德堡规模最大时代也最久远的教堂,在巨大的回响中抬头,除了高远的穹顶还会看见罕见的图景:几扇20世纪80年代重修的彩釉窗门上,以“现代”与“科学”的图案去反思信仰,以前卫的手法涂抹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反映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情景等等。现代艺术如此参与到古老教堂里,当然也遭受争议。

海德堡电影节持续大半个月,名声虽远不及柏林电影节,但视野一样宽阔而有立场。两部国内独立电影:舒浩仑《黑白照片》和高雄杰《王良的理想》分别入围“国际竞赛”单元和“国际新发现”系列的展映。电影节60年,专设了“时光流转”纪念展映,其中包括了文德斯1971年首映于曼海姆的西德素描片《城市夏日》。

海德堡是莱茵-内卡河流域的文化重镇。想起来,德国的地域文化规划都是既有地域特色也丰满宽容,同时毫无“地方主义”痕迹。边想边走着,忽然就看到了街上贴着下周汪晖讲座的海报,主题正是关于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域观念。

坐在古桥附近老墙泛黄的“波希米亚咖啡馆”,听花甲之年的德国夫妇讲30年前在海德堡大学的爱情故事。想,实在不需要走入影院找戏看。于很多离得远的知识分子来说,海德堡需高山仰止;但对于就在边上的人来说,这里就是生活本身。

夏日无所顾忌的醉夜与喧嚣已过,慢行,读书,咖啡馆内声调自律的讨论,回归了常态。

上一篇:中国式家庭综艺大观禁止娱乐? 下一篇:文艺大理 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