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富翁》:写实中的文化消费符号

时间:2022-05-27 02:55:18

《贫民富翁》:写实中的文化消费符号

[摘要] 《贫民富翁》以写实与浪漫主义的手法巧妙地通过《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节目这一中介展现了印度底层社会的冷暖、对物质财富的幻想、亲情爱情的渴望与回归,同时也展示出印度近20年来的文化消费变迁。大量的文化消费符号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它们不仅印证着贾马尔冲向百万富翁的艰辛历程,更刻画出印度社会文化消费的不同景观以及文化全球化对全球无一例外的渗透和卷入。

[关键词] 文化消费;符号;全球化

命运就是对一个人的才能考验的偶然。斩获奥斯卡金像奖的《贫民富翁》再次验证了蓬皮杜的名言。丹尼・博伊尔巧妙地用三条线索――贾马尔的成长经历、贾马尔参加答题节目的过程和贾马尔被警察审讯的过程,不仅将印度底层社会的冷暖及对物质财富的幻想、亲情爱情的渴望与回归再现在屏幕上,同时也刻画出印度近20年来的文化消费变迁轨迹。大量的文化消费符号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从贾马尔狂热追逐的明星阿米达・巴彻到《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从印度著名诗人苏达斯到《三个火》,它们印证着贾马尔冲向百万富翁的艰辛历程,更刻画出印度社会文化消费从大众文化消费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文化全球化对全球无一例外的渗透和卷入。

一、明星阿米达・巴彻:大众流行文化符号

影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1973年的动作电影《囚禁》的主演是谁?贾马尔执著跳粪池追星的场面让人忍俊不禁。阿米达・巴彻作为20世纪70年代印度家喻户晓的动作电影明星,是印度流行文化的一个符号。他主演的《囚禁》正契合了贾马尔与印度许多贫民的境遇,贾马尔囚禁于厕所,贫民囚禁于贫民窟,印度社会囚禁于宗教冲突与社会饥荒和暴乱中。

在《消费矛盾:消费社会的概念、行为与政治》一书中,爱德华(Tim Edwards)主张,透过流行文化,我们能够对当代消费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20世纪70年代,印度刚遭受严重的饥荒,城市化发展开始起步,社会矛盾复杂。贾马尔正成长在这样的年代。尽管社会动乱不安,印度电影业却十分发达,电影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彰显着印度的民族特性。贾马尔生活在孟买的贫民窟,而孟买正是宝莱坞的生产基地。宝莱坞作为印度流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出产的电影是印度流行文化的一个符号。因此贾马尔有机会获得大明星的签名,阿米达的巡演也引起了当地男女老少,贫民富翁们的追星狂潮,堪称是当年印度社会流行文化的写照。

20世纪70年代,中国正经历着,文化发展惨淡。印度电影业从60年代的复苏中,刚刚建立明星制的市场化运作,这不仅催生了最当红的明星阿米达,也促进了印度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流行。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提出:大众文化与其说是将艺术降格为商品世界的符号的再生产,不如说它是一个转折点,终结旧的文化形式,并将符号和消费引入自身地位的界定中。以阿米达为符号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终结并颠覆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使普通大众获得了短暂的情感共同体验,它所派生出来的汹涌狂热地追逐者,都是流行文化最好的见证。而媒介作为大众流行文化的助推器,本身也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贾马尔狂热的追逐电影明星阿米达,电影观众则陷入新一轮的贾马尔追星热潮中。不论阿米达还是贾马尔,不论《囚禁》还是《贫民富翁》,人们追逐的大众流行文化符号不过都是消费的幻影、价值观与情感宣泄的体验,它们也终将随着新一轮大众流行文化风潮的兴起,而成为流行文化的一个符号。

二、苏达斯:悲哀的传统文化消费符号

影片中的第四个问题是:歌曲《darshan do ghanshyam》是由以下哪位著名印度诗人作词的?苏达斯,印度15世纪的说唱诗人,天生失明。贾马尔天真地以为这位盲人作词的歌曲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却因此踏上了与恋人的分别之路。

作为印度伟大诗人之一的苏达斯堪称印度传统文化的符号,他虽然天生失明却创作了许多歌颂光明与美好生活的说唱诗歌,是印度传统精神文化的引导者。不过影片中伟大诗人苏达斯的出现勾起的并不是儿童光明美好的回忆,而是乞讨儿被骗弄瞎双眼以更接近盲人诗人获得更多乞钱的悲惨记忆,这似乎暗喻着传统文化的没落,而非兴盛。随着印度经济与全球接轨,文化全球化的渗透,印度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好莱坞大片及现代歌舞、MTV等西方娱乐文化大量地涌入印度社会,书店里印地语文学杂志越来越少,英文小说及图书却大行其道。越来越多受过现代教育洗礼的印度中产阶级,正成为冲击传统文化的主力,加速了印度传统文化与世界的融合。

电影虽然在印度拍摄,然而印度传统文化的场景却只是一闪而过,取而代之的是印度飞速的城市化发展及在全球化发展中无可自拔的融入。贾马尔在印度的电话公司为伦敦的一位女士指路,电视上充斥着对英国板球运动的追捧,人们为《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疯狂,而那些一闪而过的传统文化在导演看来显然是落后而粗暴的,唯有苏达斯和那乞儿凄惨的歌声令人心痛。无助无力。

三、《三个火》:隐匿的西方精神文化符号

影片中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亚历克斯・大仲马的书《三个火》中,其中两个火叫做阿托斯和波托斯,第三个火的名字叫什么?导演丹尼・博伊尔巧妙地设置了三个火分别象征影片中三个主人公,这既是“三个火”认识的开端。又作为三人最终的结束,正是因为这“三个火”的点睛作用,才使得故事里爱情不仅披上了传奇的色彩,更使故事本身具有内涵和深度,这似乎也隐匿着深刻的精神象征意义。

《三个火》是关于爱、通奸、情义与背叛的故事,小说塑造了三个个性鲜明同时又正气凛然、勇敢不屈、不畏艰苦的英雄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人们要想成功,必须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同时又展示出朋友间金钱无法衡量的友情之可贵。三个火的台词主题多次出现,从课堂上孩子们争抢《三个火》的书,到那个雨天,贾马尔失去母亲与拉提卡相遇,直到影片最后的问题,三个火就像是贾马尔的精神支柱一样,支撑着他在生活困境中不放弃对爱情和亲情的寻找与呼唤,这是隐匿在影片中的精神文化符号,也是隐匿在人性中的精神文化符号。

贾马尔生活在印度孟买,这个拥有1600万人口的大都会,外来人口密集,许多人白手起家。贾马尔表面上看似通过《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一夜暴富,实际上他的成功并非只是运气,参加过《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人大有律师、教授等社会上层人士,他们无论是学历还是知识面都比贾马尔更具有优势,而贾马尔之所以能够走上最终的奖台,来自于他对艰辛生活不屈不挠的挑战和奋斗,他俨然就是一个火。这不仅是影片的精神象征,更是印度社会贫民追求正义、勇敢的精神文化象征。

虽然导演丹尼・博伊尔选择《三个火》作为影片 的暗线。意在突出主人公执著拼搏的勇气和精神,但这部西方的巨著,是西方精神文化的符号代表,而非东方的。社会学传统的符号互动理论强调,人们生活在一个符号的环境中,任何情境或物体的意义都源于我们对这些符号的解释。丹尼・博伊尔,英国导演,大仲马,法国大作家,这些符号都标示着这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渗透。对于生活在贫民窟的儿童,贾马尔很难接触到正常的教育,更何况是在幼年接触到法国小说《三个火》。导演有目的地选择了具有西方价值观的小说作为影片的精神脉络,而非印度小说,这实际暗示着影片所默认的西方价值观。影片浓墨重彩了贾马尔执著追逐爱情路途中的励志故事,却淡化了贾马尔母亲的死亡对贾马尔的冲击与影响,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因此,这仍是好莱坞式的励志加爱情的“老调重弹”。尽管故事发生在印度,但它的深层构造和精神属性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莱坞式的灵魂,申诉的是西方精神理念与核心价值。这是奥斯卡舞台上披着莎丽曼妙跳舞的美国人。

四、《谁想成为百万富翁》:

后现代全球化文化消费符号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作为影片贯穿始终的线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是贾马尔成为百万富翁的推手,更是后现代文化消费的典型符号。鲍德里亚指出“只有把商品变成符号才能被消费”,模拟(simulations)和拟像(simulacra)、媒介和信息、科学和新技术、内爆和超现实构成了一个新的后现代世界。媒介在当代社会中的加速作用,相当于从现代生产领域堕落到后现代模拟社会,而后现代则是一个由符号、代码和模型控制的模拟时代。

鲍德里亚认为大众媒介控制并操纵了文化符号的意义,《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不仅是一档娱乐电视节目,更是一夜暴富的符号象征。这一节目之所以具有后现代文化消费的特征,在于它不仅打破了全球普遍主义与平等化的伪装,更打破了长期建立的符号等级欲望,将文化、资本与权力区隔开来,使社会的草根阶层也能够重塑命运。

“贫民窟的小混混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你知道这一切都是谁主宰的?我。”这是《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主持人在洗手间的自言自语。《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成功对文化商品进行编码,操纵、控制了人们的文化消费,飙高的收视率、几近全城轰动的激情骚动,在这里起作用的不再是一夜暴富的欲望,因为能够一夜暴富的人毕竟少之又少,也不再是“品味”或“特殊爱好”,而是一种扩散了的被挑动起来的普遍好奇――娱乐道德。“其中充满了自娱的绝对命令,即深入开发能使自我兴奋、享受、满意的一切可能性。”日常生活世界被颠倒,禁忌和幻想有了实现的可能,不可能的梦想也得以实现,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心理阈限空间,这种心理阈限强调情感融合与统一体,追求消费梦想、影像与。这都是后现代的典型特征。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并非印度原创,这是源自英国独立电视台的电视游戏节目,在全球有许多版本,新加坡译《百万大赢家》、台译《超级大富翁》,美国ABC引进后译作《谁能成为百万富翁》。没有文化全球化,就没有印度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文化全球化使全球不同文化的仪式和产品偏好正变得越来越相似,而媒介是文化全球化移植中的催化剂,它促使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混杂,从而诞生本土的媒介文化,这种媒介文化因为符合文化全球化的流通规则,同时又深入本土,因此深得民心,这使身处世界不同角落的观众,无论国籍还是肤色都能够心领神会。观看《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中国观众不可避免地会想到中国的《开心辞典》,相同的电视游戏模式、同样高额的奖金或奖品及同样草根的平民,无需多言,对财富的追求以及对欲望与梦想的消费是共通的,这是集体的狂欢。本雅明与鲍德里亚认为,人们在后现代社会所感受和体验到的。不仅仅是那些不断出现的日常消费中心,而且还有那些由文化工业(艺术、娱乐、旅游、传统文化领域)所产生的广泛的符号文化商品及其体验。这种集体的狂欢,看似是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审美范式的偏移,实际上却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的失控、传统文化符号秩序的崩溃以及价值观的失落。

上一篇: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主题 下一篇: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